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陈冬亮

【摘要】“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在现代教育中影响深远,对数学教学意义重大。教师将其融入数学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准确指引教学方向和学生学习路径,从而增添数学课堂活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贯彻这一理念,做到以学定教、以教促评、以评促学,通过强化教、学、评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促进其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陈冬亮(1983—),男,江苏省启东市近海小学。

“教—学—评”一致性是一种通过融合使用评学、评教手段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理念[1]。在小学数学教学里融入这一理念,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促进他们在数学思维、逻辑推理等关键能力上实现进阶。在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师应以该理念为指引,依据学生学情及其发展需求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同时,发挥“评”的诊断、反馈和导向作用,将评价贯穿教学全程,实现教、学、评深度融合,以此增强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的教学为例,探讨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一、根据具体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科学制订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有效实施的关键。明确、可操作的教学目标,能使教学、学习、评价紧密融合,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将教、学、评统筹考量。此外,教师应发挥该理念优势,利用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学习,让学生明确方向、规划路径,提高学习效率。

圆柱与圆锥是小学几何知识的收尾部分,对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培养空间观念,以及今后深入学习几何知识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学生已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圆等相关知识,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且圆柱和圆锥在生活里很常见,因此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认识圆柱和圆锥,说出各部分名称与特点,通过观察、触摸等方法感知其主要特征。熟练掌握圆柱表面积、体积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理解圆柱表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明确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底面周长的关系,能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牢记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实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空间想象等能力,让学生了解数学原理的推理过程,掌握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学习和探究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乐趣,培养勇于探索、积极思考、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使其能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技能,提高实践能力。

在此课教学中,教师遵循“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搭建从宏观到微观的学习框架,帮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与关系,加深知识理解。此外,教师结合学生学情,科学制订教学目标,用多元化的方式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有序开展。

二、丰富教学形式,强化学习体验

(一)引导小组合作,加强学生互动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学生的“学”是教学的核心。教师应转变角色,从主导转向引导,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培养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2]。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成员交流互动有利于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加深其知识理解。这种以学生学习为导向的方式,能促进“教”与“学”融合,实现“以学定教”。

首先,教师启发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圆柱体侧面与底面的关系,进而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一关键要素是推导圆柱体表面积公式的关键环节,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计算原理,从而精准掌握计算公式。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拆分圆柱体,让学生直观认识到圆柱体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构成。随后,教师指导学生沿高剪开圆柱体侧面,观察展开图形,并鼓励学生思考侧面图形的长与底面之间的关联,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学生通过细致观察,发现圆柱体侧面沿高剪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随即产生疑问:“该长方形与底面圆形存在何种关联?”为解开疑惑,学生尝试将剪开的长方形和圆重新拼合,进而推测长方形的长与底面圆的周长相等。为验证这一猜想,小组成员分工协作,一部分成员负责测量长方形的长,另一部分成员负责计算底面圆的周长、汇总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学生得出结论:同一圆柱体中,侧面展开图形的长等于底面圆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基于此,学生成功推导出圆柱体表面积计算公式,顺利掌握了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运用自身学习经验,通过沟通交流、协同合作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这不仅有力推动了“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也为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供有力支持。

(二)开展实验教学,注重亲身体验

“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关注学生学习体验,旨在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验证等活动来掌握知识与技能。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规划步骤、分析数据、总结结论,激发学生多重感官参与、强化亲身

体验。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基于已有知识储备,分别提出“一半、三分之一、四分之三”等不同猜测。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建议学生采用实验法进行验证,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其次,在实验设计环节,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有学生提出,分别制作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用填充物装满二者,通过观察与对比填充物的量来探究体积关系。教师适时追问:“圆柱和圆锥应如何确定,任意选取即可吗?”在教师启发下,学生意识到随意选择圆柱和圆锥会使实验缺乏指向性。接着,有学生提出采用等底等高且材质相同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实验,以确保实验的科学性与严谨性。随后,学生围绕实验细节进行深入讨论。为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学生决定选择细沙或水作为填充物,因其间隙小,能使测量的体积更为精确。在实验操作方式上,学生计划用圆锥装沙子或水,少量多次倒入圆柱中,通过记录装满圆柱所需的次数,推断二者体积关系。此外,为深入探究影响因素,学生还提出增设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锥进行对比实验,以进一步验证结论的普适性。最后,经过多次重复实验,学生得出结论: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锥体积才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熟练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还有效促进了其数学思维的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形成独特的理解与感悟,丰富了数学学习经验,掌握了科学的数学研究方法,提升了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了严谨的数学思维,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充分体现了“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价值。

三、优化教学评价,提升教学效果

(一)尊重学生差异,实施层次化评价

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指导下,“评价的优化与升级”是教师必须重点关注的任务[3]。作为具有个性与思想的独立个体,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必然会呈现多方面的差异。基于此,教师在开展评价活动时,切不可采用“一刀切”的简单方式,而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实际教学情况,实施层次化评价策略,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作用,切实落实“评”的价值,确保“教、学、评”的协同共进,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活动伊始,教师引导学生从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出发,运用圆柱和圆锥的相关知识,自主设计并制作模型。这一任务不仅能够考查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概念、性质等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还能有效检验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操作能力。然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在个性特点、能力水平、专注程度等方面存在客观差异,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必然良莠不齐。因此,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具体表现,精准实施分层评价策略。对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教师将评价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强化,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与特征;而对于基础较为扎实的学生,教师着重考查其对立体图形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知识理解透彻的学生,教师则将评价重点放在实践创新能力方面。这种层次化的评价方式具有多重积极效应。一方面,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助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特长,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在适合自己层次的评价中,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实施层次化评价,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与发展差异,切实发挥了“教”的引导性、“学”的主动性和“评”的促进性作用,切实保障了“教—学—评”的高度一致性。

(二)基于能力提升,实施多元化评价

多元化评价不仅能够有力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还能帮助教师精准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实施多元化评价,如丰富评价的主体、内容、方法等,以提升学生数学能力。将评价贯穿教学全程,实现教、学、评融合,既能激发学生数学思维,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为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在评价主体多元化方面,教师积极引入学生自评与互评机制。在学生自评环节,教师要求学生阐述圆柱表面积与体积、圆锥体积等的计算方法,详细说明计算原理、公式运用及解题步骤。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度掌握相关计算方法,还能有效锻炼其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互评环节,教师组织学生相互检查计算方法与结果。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验证,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还能帮助他们从同伴的解题思路中获得启发、拓宽视野,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在评价方法上,教师巧妙融合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价体系。例如,在课程起始阶段,针对学生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及混合运算的掌握情况实施诊断性评价,助力学生及时查漏补缺,为后续学习圆柱与圆锥知识奠定坚实基础,提高学习效率。此外,教师还积极运用过程性评价,密切关注学生学习动态,及时点评学生表现,精准指出错误与存在问题,并依据反馈灵活调整教学方法与策略,确保学生能够高效理解与掌握知识。在阶段性学习结束后,教师采用终结性评价,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考察。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圆柱与圆锥”教学中,教师通过实施多元化评价,丰富评价主体,创新评价方法,将评价融入教学与学习全过程;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效能,有效提升学生数学能力,切实将“教—学—评”一致性理念落地生根,为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中运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是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方式。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既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体验,又能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来制订教学目标,运用情境教学、小组合作等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思维发展等情况,从而为学生的成长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徐蓉菲.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18):110-112.

[2]何海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实践[J].小学生(中旬刊),2024(8):43-45.

[3]徐柳珺.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评”一致性思路探析[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2(3):80-8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