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戏剧应用于小学英语绘本教学的实践探索

作者: 胡海霞

教育戏剧应用于小学英语绘本教学的实践探索0

【摘要】在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融入教育戏剧,能有效引导学生主动融入绘本主题情境。学生可以从故事人物、情节、主题等多个维度深入感知并理解故事的主题内涵,体会故事人物的个性、品质及情感心理的变化。文章以攀登英语阅读系列绘本Magic Tails阅读课为例,从读前、读中、读后三个教学环节出发,详细阐述如何在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巧妙融入教育戏剧,进而促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戏剧;小学英语;绘本教学

作者简介:胡海霞(1986—),女,江苏省海安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作为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绘本教学在丰富学生语言知识储备、助力学生接触多元文化、培养学生文化品格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当前小学英语绘本教学多采用传统讲授法,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借助戏剧化手段,如情境创设、多元化朗读、角色扮演、主题深化等,打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不仅能提高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还能充分挖掘学生的英语学习潜能。英文绘本Magic Tails讲述了没有尾巴的Fly想借尾巴的故事,他先后向Monkey、Kangaroo、Tiger、Lizard、Ox借尾巴,最终却未能如愿。本文以攀登英语阅读系列绘本Magic Tails阅读课为例,从读前、读中、读后三个环节,阐述如何巧妙地将教育戏剧融入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以提升教学效果。

一、读前营造故事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形式,教育戏剧具有平等性、开放性、多元性等特点,能为学生提供自由灵活的语言创造空间,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挖掘语言学习潜能,在亲身体验中积累语言经验,在表演实践中提升合作能力,在想象创造中丰富情感体验,进而促进学生多种能力发展,提升其人文素养。

(一)创设鲜活情境,彰显故事主题

在绘本教学的读前环节,教师应致力于创设真实生动的主题情境,精心策划富有趣味性的导入活动,以此促使学生迅速融入主题情境,激发其语言学习的兴趣。本次授课选用的英文绘本Magic Tails,其核心话题是“探讨不同动物尾巴的价值与功能”。同时,该绘本旨在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引导学生领悟“每个人皆独一无二,不需要过度羡慕他人”的主题内涵。首先,教师组织学生围坐成圈,他们手拉手演唱英文歌曲Tails。在富有韵律的歌声里,学生初步感知绘本主题,对尾巴的不同形态形成初步认知,潜移默化地唤醒自身的语言背景图式。其次,教师通过提问“What do you think of tails?”,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经验进行表达。得益于此前的英文歌曲共唱活动,学生纷纷提出“Tails are long.”“Tails are curly.”“Tails are short.”“Tails are colourful.”等观点。这不仅让学生初步感知了绘本主题,还为后续深入的绘本阅读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运用空间行走,营造故事氛围

小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及语言和肢体动作表达欲望强烈的特点。在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融入教育戏剧,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语言学习为主体的地位,高度契合学生的语言认知规律与学习能力发展特点。基于此,教师设计了生动活泼的“空间行走(Space Walk)”活动。此活动旨在营造鲜活灵动的故事氛围,通过人物扮演和语言描述,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热情,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故事人物角色,为后续开展教育戏剧活动筑牢根基[1]。

“空间行走”具体实施方式:师生于教室内自由行走,期间学生相互间不可触碰。当教师击鼓时,全体师生在教室中开始自由行走;再次听到击鼓声,全体学生需静止不动,并摆出自己所扮演故事人物的肢体动作。随后,教师询问学生所扮演的人物角色,鼓励学生尝试运用英语对自己正在做的动作加以解释。教师通过“空间行走”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放松肢体的过程中获得积极情绪体验,引导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初步认识故事中的动物角色。同时,教师积极创设与绘本相关的故事情境、人物角色及表情动作等要素,促使学生在表演中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提升语言表现力,更好地理解人物角色[2]。具体教学片段如下。

师:Now, let's do a Space Walk. Please walk quietly in the classroom. Now, all of you are animals. We're walking in the forest.(“Walking in the forest”音乐响起,教师轻轻敲鼓,学生自由行走;当再次听到击鼓声时,学生停止行走,摆出故事角色的姿势并定格不动。)

师:Who are you? What are you doing?

(教师走到其中一位学生面前,询问他是何人物角色;学生根据自己对故事人物角色的理解,自主发挥想象,表演出相应人物角色的肢体动作。)

生:Hello, I'm Mr. Monkey. I have strong arms and a long tail. I can run and jump. I'm good at climbing trees.(教师继续轻轻击鼓,空间活动继续。)

师:And who are you? And what are you doing?

(教师询问另一位学生相同的问题。)

生:Hello, I'm Mrs. Kangaroo. I have strong legs and a strong tail. I have a pouch too. Look, there's a baby kangaroo in my pouch. I can jump.

这样的戏剧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初步了解绘本故事中出现的人物角色,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对人物角色的个性品质进行预测。此外,这一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语言思维与肢体动作的有机融合,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增强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为后续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读中设计多元活动,深层解读故事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融入多样化的戏剧元素,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互动、掌握语言技能、提高思维品质、提升舞台自信。因此,在读中环节,教师应精心设计戏剧活动,帮助学生梳理故事脉络,理解关键细节,体会人物情感心理与个性品质,通过深度解读提升阅读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巧用教师入戏,展开积极预测

“教师入戏(Teacher in role)”,即教师扮演引导性角色,通过提问和建议帮助学生快速融入故事情节。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提问把控戏剧情节走向,推进教学。仍以本次课程为例,教师设计“教师入戏”活动,戴上Fly头饰,模仿其声音介绍自己,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融入情境,具体教学片段如下。

师: Hello, boys and girls. I'm Fly. Look at me. I have two wings and two big eyes. I can fly. But I don't have a tail. Can you borrow me a tail?

生1: Sorry, I can't. My tail is useful to myself.

生2: Of course, I can.

在读中环节,当被询问的学生拒绝借给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尾巴时,教师可适当表现出伤心情绪,继而寻找愿意出借尾巴的“同伴”。在此期间,针对愿意与不愿意出借尾巴的学生,教师均积极与之互动,提出问题“What can your tails do?”,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故事中的某一动物角色,运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该角色尾巴的特点与价值,以此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询问完毕后,教师抛出问题“Can Fly borrow a tail at last?”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鼓励他们先进行积极预测,随后略读文本并梳理故事发展脉络,从而了解在故事中,Monkey、Kangaroo、Tiger、Lizard和Ox最终都不愿把尾巴借给Fly这一情节,并找出故事的关键句“No, I can't.”。在此环节末,教师再次戴上Fly的头饰,通过积极互动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深入感知、体会不同人物角色的情感心理与个性特征。

“教师入戏”活动激发了学生在情境中预测、探究故事发展脉络的欲望,推动学生将故事情节与自身思考深度融合,为学生开展人物形象分析奠定坚实的语言与思维基础。

(二)设计定格画面与思路追踪,厘清故事脉络

定格画面(Still Image),相当于播放器的暂停功能,具体是指在学生进行戏剧表演的过程中,教师发出指令“Freeze!”,使学生的表演瞬间停止。随后,教师运用思路追踪(Thought Tracking)这一教学策略,向学生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深入思考中逐步洞悉故事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激发情感共鸣,体会故事所蕴含的主题内涵。

为帮助学生理解小动物们拒绝借尾巴的原因,促使学生深度体悟故事主人公Fly的情绪心理,教师运用定格画面与思路追踪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沉浸式融入故事情节,高效梳理故事脉络。首先,教师邀请一名学生上台饰演Fly,其余学生自主挑选一种动物角色进行扮演。其次,扮演Fly的学生依次向“小动物”扮演者问:“Why can't you lend me a tail?”,均遭拒绝。例如,当Fly扮演者向一位扮演Monkey的学生提出此问题时,该学生在拒绝的同时解释原因:“My tail is my third hand. It can help me carry food.”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切实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践活动之中,助力学生实现能力提升。随后,教师发出“Freeze!”指令,学生需即刻保持当前所饰角色的肢体动作与神态表情,在画面定格瞬间思考所饰人物当下的心境。画面定格时,Fly扮演者流露出伤心神情,而其他动物扮演者因无法出借尾巴,分别流露出抱歉或试图安慰Fly的表情。此时,教师走到Fly扮演者面前,轻拍其肩膀,“解锁”该学生,适时进行针对性询问。

师:Fly, nobody wants to borrow you a tail. How do you feel now?

生(饰演Fly):I feel so sad. I want to be better. If I have a tail, I can carry food too.

接着,教师开展思路追踪活动,引导学生深度剖析Fly的情感心理,鼓励学生尝试用英文向扮演Fly的学生提出建设性建议。学生们依次上台,通过轻拍肩膀、拥抱等方式给予Fly扮演者情感支持,并提出真诚且合理的建议。

生1:Don't be sad, Fly. You don't have a tail, but you have two wings. You can fly.

生2:Everyone has his own talents. You should look at your talents.

生3:Don't admire others a lot. You're also very great.

这样的开放性问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起学生深刻的情感共鸣,鼓励他们基于自身的生活实际,给予Fly扮演者合适的建议。在此过程中,学生实现了语言的创造性输出和表达,有效地提升了语言思维能力,为后续的剧场表演活动夯实情感基础。

三、读后开展表演活动,感受戏剧魅力

在读后环节,为帮助学生梳理故事内容,教师可设计语言训练与巩固活动,通过多角色朗读增强学生语感,实现语言输出。同时,教师可组织剧场表演活动,鼓励学生在创编、表演故事中深入体会绘本的主题意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