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融合,提升核心素养

作者: 陈玉环

【摘要】教育要坚持创新导向,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主题活动的开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跨学科融合,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活动中得到提升。小学三年级主题活动“纸与我们的生活”主要通过创设生动的真实情境、跨学科融合及多元评价,引导学生探寻纸张的奥秘。

【关键词】主题活动;跨学科融合;核心素养;纸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基于小学跨学科实践育人的学校课程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项号:FJJKZX23-108)。

作者简介:陈玉环(1978—),女,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第三实验小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跨学科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跨学科属性。本文以小学三年级“纸与我们的生活”主题活动设计为例,探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该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

一、跨学科融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条件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综合课程建设,完善综合课程科目设置,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程度,跨学科学习可以分为以单学科为主的跨学科学习、以多学科统整的跨学科学习和聚焦社会问题的超学科学习三种类型[1]。

“纸与我们的生活”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融合多学科内容,让学生运用各学科所学知识深入探究纸的历史、纸的文化、纸的制作工艺、纸在生活中的应用及纸的未来等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文化传承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核心素养。

二、以生为本,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教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真实情境,可以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究主题来源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纸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在“纸与我们的生活”主题活动的选题指导课中,教师创设校园内垃圾分类的情境,播放保洁阿姨在校园的垃圾小屋里分类垃圾的视频。学生可以观察到,可回收垃圾里大部分是被随意丢弃的废纸。这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浪费现象。基于此,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浪费纸与破坏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出:“如何再次利用废纸?”有的学生提出:“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纸,不同种类的纸的特点各是什么?它们的用途又各是什么?”有的学生提出:“生活中用的纸是如何制造的?纸的前世与今生有哪些变化?”有的学生提出:“原生纸与再生纸有什么区别?再生纸是怎么制作的?”还有的学生提出:“纸的未来会是怎么样的?”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先将问题进行归类,再将问题转化为小课题,如“各种各样的纸”“再生纸的制造”“关于纸的发展历史的调查研究”“关于纸对环境影响的调查研究”“关于纸的回收与利用的调查研究”“关于纸的种类及用途的调查研究”“关于纸的未来的研究”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研究伙伴,成立研究实践小组,准备进一步的合作探究。

教师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抓住学生提出的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充分感受纸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学科融合,开展实验探究

现代教育强调跨学科的知识整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能仅局限于单一学科的教学,而应推动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

能力。

学生在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程“我是一张纸”的学习中,已经对纸有一定的认识;在三年级下册语文《纸的发明》的学习中,感受到古人发明纸的智慧;在科学课中,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宣纸、报纸、牛皮纸和硫酸纸的吸水性。基于此,在“纸与我们的生活”主题活动中,教师将道德与法治、语文、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相融合,让学生的素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例如,在探究小课题“各种各样的纸”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课间玩的“甩纸炮”,并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纸更加耐用,且甩起来的声音更加响亮?”此时,学生拿出课前搜集到的各种各样的纸,运用科学课学到的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感官进行探究,如用眼观察、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摸等;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统计的知识收集数据,如不同的纸甩响的音量、不同的纸的耐用度等。

又如,在探究小课题“再生纸的制造”时,首先,教师结合语文学科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相关书籍、资料,了解纸的发展历程和制造过程。其次,教师组织学生亲手制造再生纸。学生运用科学、美术、劳动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废纸、布料、植物纤维等材料,通过浸泡、搅拌、过滤、晾干等步骤,亲手制造再生纸。再次,教师引导各小组进行经验分享,让他们重点交流制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办法。根据各小组的分享,教师引导他们调整制造方法,如加入颜料、彩色花瓣等,再次进行再生纸的制造。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制造令人满意的再生纸。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自己制造的再生纸上绘画,完成再生纸绘画作品。

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合作探究精神、环保意识……通过学科融合,学生能够在综合性主题活动中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此外,通过不断尝试、探索和优化,学生还能够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形成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品质。

四、多元评价,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教师应走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在教育教学中更新教育评价观念,强化素养导向,注重对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倡导评价促进学习的理念,严格遵守评价的伦理规范,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自尊心,注重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能力,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评价结果自我发展[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查。为了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状况,教师可以尝试在主题活动探究中构建多元评价体系,通过多样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和个体发展状况,进而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在“纸与我们的生活”主题活动中,教师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情况。在主题活动开始前,教师向学生出示主题活动的评价内容,让学生明确主题活动的总体评价

要求。

学生的自评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在“纸与我们的生活”开题课时,能积极提出与纸有关的问题,并选择一个或几个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与同伴探讨如何进行研究;

2.能与同伴合作针对想要研究的问题认真做好研究方案;

3.能根据研究方案有序开展相关的活动(查阅整理资料、设计访谈提纲并进行访谈、进行实验操作、设计与制作);

4.当碰到困难时,能与同伴想办法解决;当与同伴的意见出现分歧时,能主动分析利弊优选方案;

5.能与同伴整理材料并制作成小报、PPT、短视频等;

6.能大胆在展示课上进行汇报展示。

教师评价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学生对主题活动的参与兴趣能否保持;

2.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是否有效;

3.学生设计的活动方案是否可行;

4.学生的探究成效如何;

5.学生的创新力是否提升。

家长评价包括以下要点:

1.孩子是否交流过他探究的活动主题及参与过程?

2.对孩子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有什么感受?

3.对孩子的主题活动有什么建议?

此外,在“纸与我们的生活”主题活动中,教师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在活动中获得的体验”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

“参与活动的态度”的评价要点包括:

1.在活动前能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2.在活动过程中能积极动脑,努力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

3.乐于合作,尊重他人的意见及想法。

“在活动中获得的体验”的评价要点包括:

1.乐于研究,感受参与活动的快乐;

2.有一定的责任心,收获成功的喜悦;

3.尊重他人的想法,与同学合作愉快。

教师评价学生在主题活动中的表现,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口头汇报,可以评价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元主体评价相结合,可以提供更全面的反馈,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自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可以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加大家校协同育人的力度。通过多元评价,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清楚地把握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而为学生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学生通过多元评价,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更有目的地学习。

教师要努力使备、教、学、评一致,以评促备,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将多元评价贯穿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继续深化对多元评价的研究与实践,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为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贡献力量。

结语

在“纸与我们的生活”主题活动中,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感知纸在生活中的魅力;融合多种学科,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多元评价引领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此,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纸的历史、纸的文化内涵及纸的应用,还能够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学习不止,探究不休。未来,教师应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探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向佐军,白文倩.跨学科学习的内涵、特征、类型与实施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23(4):33-39.

[2]邵朝友,周文叶,郑东辉.在研究性学习的学生评价中应用表现性评价[J].当代教育科学,2009(8):15-17,6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