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英语教学“i+1”课堂

作者: 徐静

【摘要】在以往的英语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会忽略情境的创设以及任务的布置,导致学生口语表达存在困难。文章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1“The King's new clothes”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从四个方面入手,阐述教师如何基于“i+1”公式进行英语教学。

【关键词】小学英语;“i+1”课堂;语言输入;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 徐静(1984—),女,江苏省南京市南站小学。

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1中的各个板块都只简单地呈现了运用一般过去时的句子,缺乏具体的情境,且教材本身的故事内容较为简单,导致学生在理解语法时存在困难,无法进行灵活运用。因此,教师要重视“i+1”课堂的构建。在英语教学中运用“i+1”公式,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加合适的语言输出环境,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达到教学目标。

一、何为“i+1”课堂

“i+1”理论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Stephen D.Krashen提出,“i”简单来说就是学习者当前的水平、层次,而“i+1”是学习者更高层次的水平。要想达到“i+1”这一水平,课堂教学的内容需高于当前的水平,程度为1。在“i+1”课堂中,学生需整合学习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语境、语言知识、百科知识,并基于自身认知能力进行再加工,从而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教师需把握“1”的度,确保教学的内容仅高于学生当前水平的一个层次,因为太高会让学生觉得英语太难,导致学生产生焦虑情绪,影响教学效果,而太低会让学生觉得课堂枯燥乏味,不愿参与其中或以消极态度对待学习活动,影响其后续的

学习。

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创设理解性语言环境,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氛围内,探究学习相关知识,感知英语的魅力,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其次,教师要延伸语言材料,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究更深层的知识,拓宽其知识面,提升学习效果。再次,教师要利用趣味性语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为学生从“i”到“i+1”提供保障。最后,教师要引入拓展性词汇材料,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多维度“+1”,全面优化小学英语教学

(一)创设理解性语言环境,提升语言学习效果

新教育理念越来越强调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语言环境的创造,要求让学生在合适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材料的学习,并且重视有效的语言输入,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后进行有效的输出,提升语言学习的效果。但是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中,学生在进行语言表达时,时常会忽略语言形式的呈现,只注重语言意义的输出,虽然呈现了对语言的理解,但是语言输出的正确性较低[1]。因此,在对难度“+1”的语法知识进行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语言输入环境,并引入通俗易懂的语言素材。语言素材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已学知识有一定联系,并且符合学生的兴趣,这样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已掌握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语言学习效果,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这一单元中Grammar time部分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阶段引导学生分别罗列自己假期的作息与上学期间的作息,并绘制一张简单的对比表格。在学生绘制完表格后,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创设相应的语言环境,并引导学生围绕“What did you do a week ago? ”这一话题进行交流,要求学生运用目标语“I watched...a week ago/I got up.../I went to.../I could...”等进行描述。在学生掌握相关的语言表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描述假期一天的活动,并要求小组其他成员用第三人称进行复述。这样能够让学生在熟悉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的学习与表达,有利于提高学生表达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语言学习效果。

首先,教师让学生对比假期的作息与上学期间的作息,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回忆假期生活。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描述假期生活,运用目标语,能够让学生明确并掌握目标语之间的联系,知道在描述过去的事情时要用“主语+动词的过去式”这一形式,描述一般性、经常性的事实要用“主语+动词原形/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最后,教师让学生描述假期的作息时间,能够让学生总结一般过去时的语法知识。由此可见,在这一课中,教师创设便于学生理解的语言输入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其创新思维,强化学生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引入延伸性语言材料,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没有自然的语言输入环境,因此语言输入的任务就落到了英语课堂教学上,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显得极为关键。许多教师认为英语语言输入内容主要来自英语教材[2],但实际上,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与应用英语,语言输入不能仅靠教材来实现。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他们难以理解复杂的语言知识。因此,教师要明确,有效的语言输入不仅要基于教材,还需要更多相关且合适的语言材料。教师在选择延伸性的语言材料时要特别注重“i+1”理论,即为学生选择的延伸性材料要高于学生目前的学习水平,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让学生实现知识的积累以及知识视野的拓展[3]。

在英语学习中,听力是极为关键的部分,但听力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因此,教师要利用有效的学习资源来帮助学生进行听力练习。这一单元中的Story time以及Cartoon time都有相关的录音材料,但是加起来只有短短几分钟的时间,无法取得良好的听力训练效果。教师可以结合这一单元的背景以及相关的语言知识来为学生提供课外听力材料,开展课外听力练习。首先,教师可以将听力材料“The Emperor's new clothes”发给学生,让学生反复听材料,熟悉材料内容。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听力材料中找出五句教材中没有的句子,将其记录在笔记本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汇总句子,并将汇总的句子整理成内容丰富的童话故事。最后,教师可以在班级内组织朗诵比赛,让小组选出代表朗读自己组整理的作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课外内容。

由此可见,在进行听力部分的练习时,利用延伸性语言材料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有助于学生将教材与延伸的语言材料进行有效融合,掌握相关句型以及语法,完成从听力输入到读写输出,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同时,利用延伸性语言材料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价值。

(三)采用趣味性语言形式,提升英语学习深度

要想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深度,教师要基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高语言运用形式的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交流中,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还能够提高学生语言输出的积极性。

在教学Story time以及Cartoon time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往往会采用表演的形式来开展教学,忽略了表演与现实之间的差别。表演能够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但与真正意义上的交际仍有不同。真正的交际是学生根据对话内容灵活运用语言,而不是按照事先规定的内容来进行交流。教师要明确,语言输出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中,要进行合理的拓展。在提高交际的真实性的同时,教师也要考虑语言形式的趣味性。有效提高语言形式的趣味性能够真正吸引学生参与到语言输出活动中,有利于推动教学的高效进行。在教学Cartoon time这一模块时,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增强语言形式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加入游戏环节,与学生一起玩故事接龙游戏。这样的游戏虽然与以往的表演不同,但能够基于更加真实的交流情境展开,且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操作。为了让学生能够在理解游戏规则的基础上实现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将游戏与学生已经掌握的一般过去时的知识进行结合,并给出故事的开头:“Teacher and her students are playing an interesting game.They are going to write a story.Every student writes a sentence.”。一名学生在纸上写下有关故事的一句话后,将纸传给下一名学生,下一名学生要结合上一名学生写下的句子进行故事的续写。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无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能写出十分有趣且新奇的小故事。这一方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提升英语学习深度。学生在利用一般过去时编写故事时,可能会出现语法、单词拼写以及逻辑方面的错误,教师可以基于此开展“找错误,改错误”游戏,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输出,促进学生语言方面的发展。

(四)引入拓展性词汇材料,提高教学实效性

英语教学以单词为基础,虽然“i+1”模式赋予了小学英语教学新的可能,实现了教学活动的创新,但需要学生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小学生刚接触英语,对于这种颠覆自身语言习惯的科目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教师可借助“i+1”这一方式降低词汇教学的难度,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在进行动词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动词论元构式作为入手点,从“subject”和“agents”两个方面帮助学生进行记忆。“subject”简单来说就是“the doer of the action”,“agents”简单来说就是“originator of of the action”,其由动作本身组成,且有可能涉及实施工具。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动词进行分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相应的认识,并在记忆英语单词时进行划分,通过以“agents”“subject”“action”等进行记忆。同时,教师还可以将词汇教学融入具体语境中,让学生可以快速理解词义,了解记忆方法,从而达到“i+1”的知识水平。在进行形容词、名词的教学时,教师可利用互联网呈现百科知识,引导学生结合词汇进行想象,从而掌握词汇的含义。以形容词的记忆为例,其特点在于部分只修饰有生命的事物,部分只修饰没有生命的事物。在进行词汇记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形容词的属性进行划分,通过联想搭配构建语言框架,并借助其进行记忆。

结语

教师要明确,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掌握语言基本的途径就是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而“i+1”模式是有效的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模式。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要重视语言环境的创设、语言材料的呈现、语言形式的趣味性以及词汇材料的拓展,不断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效理解语言知识,更好地进行语言输出,从而构建高效的英语教学“i+1”课堂,实现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倪敏佳.翻转课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译林版6A《Unit 2 What a day!》Story time为例[J].英语画刊(高级版),2018(11):40-41.

[2]周远珍.游戏教学法融入小学英语课堂的实践研究:以六年级英语教学为例[J].校园英语,2020(3):234.

[3]郭敏.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下的1+i课堂建设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8):281-28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