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40年旅游政策研究综述

作者: 赵应菊

摘 要:基于CiteSpace 知识图谱分析,发现我国近40年的旅游政策变化具有显著特征。一是旅游政策研究在时间上可分为萌芽期(1981—2000年)、起步期(2001—2008年)和稳步发展期(2009—2020年);在空间上,旅游政策研究文献的发布地主要聚集在东部沿海等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区域。二是根据不同的规模和区域可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研究机构团体和研究作者团体。三是可将研究热点演进阶段划分为政策引导期(1981—2000年)、产业壮大期(2001—2008年)及产业融合和可持续发展期(2009—2020年)。

关键词:旅游政策;知识图谱;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快、具有明显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之一[1]。政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引擎”和“指挥棒”[2],而旅游政策作为政府对旅游经济干预的手段和工具,对旅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3]。目前,国外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三方面:一是对旅游发展的促进政策、规范与限制政策、发展方向引导政策的研究;二是研究旅游相关政策制定、执行与实施;三是研究旅游政策的效果评估。从国内的现有研究来看,旅游发展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国际经验的推介、政策框架设计和政策绩效定性分析三方面[4]。综合来看,目前还缺乏从宏观层面对旅游政策进行系统分析的文献。基于此,本文利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分析旅游政策相关文献,希望可以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为了全面、系统地选出关于中国旅游政策研究文献的有效样本,本研究选择CNKI中国知网这一全球最大的中文数据库,并以“旅游政策”为关键词,剔除会议、报纸等,只保留学术期刊和博硕论文。接着以“被引”这一展现学术影响的条件为限制条件,剔除结果中的部分无关文献。此外,鉴于旅游政策相关文献最早是在1981年5月25日发表的,将检索时间的跨度设为1981年5月25日—2020年11月26日,最终获得有效文献809篇。

(二)研究方法

本文将使用知识图谱分析法对检索出的809篇文献进行分析。与其他软件相比,CiteSpace软件侧重于探测和分析学科前沿的演变趋势、研究前沿与其知识基础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前沿之间的内部关系[5],可以将我国旅游政策相关的内容转换为可视化的谱图,清晰地展现与旅游政策相关的社会网络、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为我国的旅游政策研究提供参考。

二、图谱绘制与结果分析

(一)旅游政策研究的时空特征

1.旅游政策研究的时间特征

笔者根据旅游政策研究文献的年度发文量绘制折线图,以便分析其时间特征。由图1可以看出,相关文献发文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具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一是萌芽期(1981—2000年)。发文量极少,只有零星的文献被发表,平均每年发表了1.2篇。最早的相关研究出现在1981年。二是起步期(2001—2008年)。发文量有所增长,8年时间发文总数为119篇,年平均发表量为14.9篇,整体呈上升趋势。三是稳步发展期(2009—2020年)。发文量迅速增加,12年时间发文总数达到666篇,年平均发文量为55.5篇,整体上发文数量较前两个时期呈倍数增长。

2.旅游政策研究的空间特征

中国近40年旅游政策研究综述0

笔者利用Excel的数据排序功能,整理出1981年以来,发文量排名前10的发文机构,如表1所示,发文总量位居前10的发文机构主要分布在旅游业发展相对成熟的区域,如浙江省、海南省、北京市、陕西省。由此可见,旅游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对旅游政策的关注度较高。

中国近40年旅游政策研究综述1

(二)旅游政策的研究团体特征

1.旅游政策研究发文机构特征

一是不同的发文机构形成了不同的合作团体。总体上,形成了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海南大学经济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工商学院等大团体,形成了中国旅游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等较小的团体。二是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合作圈。主要的合作圈由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和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等构成,其次还形成了以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为代表的小规模合作圈。三是形成了不同区域的合作圈。其一是跨区域的合作,如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其二是同区域不同机构的合作,如云南大学与云南财经大学形成的合作圈。其三是同一机构不同部门的合作,如由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与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构成的合作圈。

2.旅游政策研究发文作者特征

根据普莱斯定律确定核心作者,公式如下:

中国近40年旅游政策研究综述2

式(1)中,M表示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数,Nmax表示关于某主题最多的发文数量,经计算发文量不少于5篇的作者为核心作者。表2展示了发文数量排名前10的作者,其中前6位学者为核心作者。

中国近40年旅游政策研究综述3

(三)旅游政策研究的热点演变

关键词能够精准地表达文章的核心内容和研究热点,突现词是指在较短时间内出现频次变化较大的词汇,能够全面地展现研究的热点[6-7]。根据图2的突现年份和突现特征,将突现词分为3个不同的阶段(见表3)。一是政策引导期(1981—2000年)。注重国外经验的学习和政策的引导。此时我国旅游业刚刚起步,对旅游政策的研究主要是经验学习,因此涌现“美国旅游”“东盟地区”“新加坡”等关键词。同时这一时期旅游政策的实施更具有引导性,如“地方政府”“旅游安全管理”“政策设计”“激励”等词涌现出来。二是产业壮大期(2001—2008年)。开始关注旅游产业自身的政策变化,主要包括“旅游用地”“导游人员”“政策选择”等词。三是产业融合和可持续发展期(2009—2020年)。这个阶段主要关注旅游的产业融合和可持续发展。前者体现在“旅游扶贫”“精准扶贫”“体育旅游”“旅游交通”等关键词上,后者体现为“生态旅游”“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全域旅游”等关键词。

中国近40年旅游政策研究综述4

三、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根据上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是旅游政策研究的时空特征,在时间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萌芽期、起步期和稳步发展期;在空间上,旅游政策研究文献的发布地主要聚集在我国旅游业较为成熟的地区。二是研究团体上,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研究机构团体和研究作者团体。三是研究热点可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政策引导期、产业壮大期及产业融合和可持续发展区。另外,根据旅游政策的时间分析和关键词突现时区分析可知,二者的发展阶段是高度重合的,表明二者的阶段划分是科学合理的。

(二)讨论

首先,本文使用具有可视化特征的软件CiteSpace分析旅游政策的研究现状、研究团体特征、研究热点演变的特征,研究结果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但是由于CiteSpace软件自身功能的局限性,可能无法全面系统地进行数据统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以后的研究则需要利用不同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辅助验证。其次,通过对809篇文献的分析,笔者发现在研究的机构合作团体和作者合作团体中均没有形成规模较大的合作团体,还属于零散的研究状态,以后可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对旅游政策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慧娴,张辉.中国旅游政策评估模型构建与政策变量分析[J].旅游科学,2015(5):1-13.

[2] 邹永广.意识与应景:中国旅游安全政策演进特征研究[J].旅游学刊,2018(6):110-122.

[3] 李锋.国外旅游政策研究:进展、争论与展望[J].旅游科学,2015(1):58-75.

[4] 唐晓云.中国旅游发展政策的历史演进(1949~2013):一个量化研究的视角[J].旅游学刊,2014(8):15-27.

[5] 秦晓楠,卢小丽,武春友.国内生态安全研究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的计量分析[J].生态学报,2014(13):3693-3703.

[6] 薛调.国内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领域演进路径、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2(15):9-14.

[7] 邱均平,杨思洛,宋艳辉.知识交流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2):78-8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