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游记的四川省“中国天然氧吧”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

作者: 庹睿达 黄萍 陈曦茜 苗鑫 孙梦

基于网络游记的四川省“中国天然氧吧”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0

摘 要:本文选取四川省获得“中国天然氧吧”称号的14个地区为分析对象,在携程网上采集并筛选出可用游记628篇,运用网络文本分析法,使用ROST CM 6和微词云两个软件,从词频、语义网络和情感等方面,对四川省14家“中国天然氧吧”游客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情况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游客情感分析的高频词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九寨沟和成都附近地区;②游客形象感知与当地自然旅游资源显著相关,旅游资源丰富、聚集程度高的地区总体评价较高;③情感分析结果中,游客形象感知的结果主要聚集于积极和中性两个类别中,且在消极情绪中,偏中性情绪占比较大;④情感高频词分析中,游客关注景区和酒店两方面,因此案例地应重视与景区配套供游客使用的酒店建设,促使二者协同发展,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中国天然氧吧”;文本分析;网络游记;形象感知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计划重点研发项目“基于共建共享共赢模式的四川公共文化云研究及应用示范”(2020YFS0466);四川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项目“国家森林步道数字旅游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21ZYD0019)。

引言

数字足迹由法比安·吉拉尔丁(Fabien Girardin)提出并给出定义,他认为一个游客出行过程中会使用移动设备在互联网上留下数字信息,他将这些信息称为“数字足迹”[1]。由于大数据具有体量巨大和时效性高的特点,部分学者以数字足迹为研究对象,以新的角度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进行分析[2]。近年来,也有学者通过对网络游记进行信息分析来实现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具象化表达,如崔秀金(Choi Soojin)、乐托欣然(Lehto Xinran Y)等,在对比信息时,将定性定量组合,得出的结论为不同旅游网站传播的目的地形象有所差异,其原因归结于图文传播的形式[3];瞿华等通过分析携程网和马蜂窝上的游记得出游客对广州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以积极情感为主[4];张文等利用携程网的大陆游客赴台游记,得出了大陆游客对我国台湾地区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以正面评价为主[5];颜敏等运用ROST CM 6软件,以清名桥古运河为例,从旅游景观、行程线路、途经环境、设施与服务等方面,结合其景区对应游记,分析了游客对景区的感知和印象[6]。

“中国天然氧吧”是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标志首批品牌之一,旨在通过对优质生态气候资源的挖掘,助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赋能地方经济绿色转型发展[7]。在“中国天然氧吧”主流媒体传播影响力研究中,王琴等通过完善指标体系,更好地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建设更具有影响力和传播力的“中国天然氧吧”品牌[8]。潘煜等以品牌认知度、品牌可信度、品牌忠诚度为切入点,对“中国天然氧吧”品牌价值的实际情况进行探析,并给出“中国天然氧吧”品牌价值提升策略[9]。在“中国天然氧吧”品牌旅游影响力分析方面,赵雪等采取障碍度模型,提出优化策略[10]。

本文选取四川省获得“中国天然氧吧”称号的14个地区为分析对象,基于携程网上游客的网络游记信息,分析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旨在为“中国天然氧吧”的建设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出于网络游记样本真实性与可用性方面的考量,笔者将选取携程网作为本次研究的信息采集平台。数据采集使用八爪鱼采集器,编辑采集文件以自定义收集功能运行,以四川省14家“中国天然氧吧”名称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采集的信息包括用户名、发表时间、出行时间、旅游时长、去了哪些地方及游记的具体内容等。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文采用网络文本分析法进行研究。网络文本分析法可以将不系统的、定性的符号性内容转化成系统的、定量的数据资料[11],由表及里分析采集的文本内容,深入分析文本之间的联系,从而在深层意义上对细节进行把握。使用ROST CM 6软件,对无关词语进行过滤,对有效高频特征词进行整理,提升文本真实性;进行语义网络分析,绘制分析结果的可视化图谱[12]。依托网络文本分析和ROST CM 6,对网络游记进行词频分析、语义网络分析和情感分析,部分图表制作依托微词云实现。

(三)数据预处理

本研究主要采集2016年1月1日—2022年12月15日携程网上的游记信息,旅游游记的筛选标准如下:采集的数据中旅游景点必须涉及四川省的14家“中国天然氧吧”,且旅游路线有详细的记录,对重复、具有广告性质及文字较少的游记加以剔除。对旅游游记数据进行筛选,对信息不完整及不符合要求的网络游记进行过滤,共筛选出可供分析游记628篇,此外对游客的旅行路线进行整理,以供后续分析使用。

二、数据分析

(一)游记词频分析

剔除游记正文内容中无意义部分及表情符号,然后在ROST CM 6中删除正文空行,以确保后期情感分析各项情感占比准确性。为保证ROST CM 6的分词准确,对其分词自定义词表进行修改,以游客旅游路线为依据,将标志性地标名称添加到自定义词表中,得到网络游记文本词频,利用微词云对其处理后构建高频词云图(见图1),用以可视化分析。

此次网络文本分析获得28 771条有效信息,特征词数31 494个。词汇频率排名前60的多为地区名称,主要可归为以下几类:一为以四川省14家“中国天然氧吧”名称中所包含的关键词,如九寨沟、泸定等,体现了上述“中国天然氧吧”在四川省受到较高的关注,吸引的游客较多;二为在“中国天然氧吧”范围内的自然景区名称,如海螺沟、五彩池等,此类高频词是所属天然氧吧资源禀赋较高的体现;三为以酒店为代表的高频词,进一步反映出景区不应仅对当地天然氧吧的优质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更要完善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满足游客的软需求。

基于网络游记的四川省“中国天然氧吧”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0

(二)高频词语义网络分析

依据高频词汇绘制高频词语义网络图,箭头密集程度可以体现不同分词之间的关联程度,如图2所示:成都与其他高频词语有着较多的联系;泸定的频次较为靠前,以泸定桥为代表的高频词体现出红色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很高;九寨沟内或邻近地区景区有着较高的出入度,其语义网络表明,在位于特征词集聚地区,地理名词节点的关联互动性较强,但节点之间的分布不均衡,存在分布差异性强的特点;此外通过词频密度可知,大多节点依靠枢纽型节点实现关联,节点词频之间的联系较弱,核心节点与频次较低地区的联动效果不佳。

(三)情感分析

将网络游记分别导入ROST CM 6和微词云中,通过分析28 771条有效信息,对游客对“中国天然氧吧”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情感特征进行统计。在总体分析中,积极、中性、消极情绪条数所占比例能够反映游客对景区的情感偏好程度。名词性单词多涉及具体的景区或者与景区游玩相关联的特征词,在总体情感特征分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具体分析结果如下:游客对四川省14家“中国天然氧吧”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积极情绪在总体情感分析中占54.66%,达15 727条,远超中性情绪的38.21%和消极情绪的7.13%。在积极情绪分段统计结果中,一般积极情绪的占比高于中度积极情绪和高度积极情绪,表明绝大多数游客虽然对游玩过程中的体验表示满意,但是满意程度不高,为此相关地区需要对游客满意部分进行针对性的完善和补充;在消极情绪的分段统计中,一般消极情绪的占比同样处于较高水平,远高于中度消极情绪和高度消极情绪,可见消极情绪不仅在总发言数中的占比较少,还大多处于接近中性的评级部分,为此,所属四川“中国天然氧吧”地区应着手完善让游客产生消极情绪的部分建设。

此次情感分析,绝大部分游客对于四川“中国天然氧吧”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处于积极情绪和中性情绪,消极情绪占比较少且大多处于偏中性水平,表明游客对“中国天然氧吧”目的地的旅游体验有着较高的满意度,但是通过网络文本分析,发现部分地区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欠缺等问题。此外区域外部交通与内部交通的对接系统尚需完善,这仍然是降低游客感知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游客情感词关系图如图3所示,处于中心位置的分别是成都、九寨沟、景区和酒店。其中成都和九寨沟与前文游客词频中路径关键节点相互联系,相互对应;时间、小时、时候处于中心区域的延伸发散部分,体现了游客在时间安排方面的诉求,为此相关地区可以进一步优化关联的“中国天然氧吧”路线,以达到从时间利用角度提升游客形象感知的目的。

基于网络游记的四川省“中国天然氧吧”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2

三、主要结论

本文将四川省获得“中国天然氧吧”称号的14个地区作为分析对象,探究四川省“中国天然氧吧”地区的游客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情况,其主要分析结果如下:①四川省“中国天然氧吧”高频词在空间分布上展示出的特征是围绕关键节点分散排布,游客形象感知对不同景区的词频统计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特点,词频分布密集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九寨沟、成都及泸定等地区;②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受“中国天然氧吧”地区旅游资源富集程度的影响较为明显;③游客对于“中国天然氧吧”地区的积极情绪和中性情绪占据较大比重,且在消极情绪中,偏中性情绪也占比较大,总体上具有较高的满意度,相关地区可以采取针对性举措,将消极偏中性情绪部分提升至中性乃至积极情绪;④除了旅游目的地节点,游客的关注点更多集中于景区和酒店两个部分,为此有关地区应该注重提升服务接待能力,注重景区与酒店的协同建设,以期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

基于网络游记的四川省“中国天然氧吧”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3

参考文献

[1] GIRARDIN F,FIORE F D,RATTI C,et al.Leveraging explicitly disclosed location information to understand tourist dynamics:a case study[J].Journal of location based services,2008(1):41-56.

[2] 任磊,杜一,马帅,等.大数据可视分析综述[J].软件学报,2014(9):1909-1936.

[3] SOOJIN C,XINRAN Y L,ALASTAIR M M.Destination image representation on the web:content analysis of Macau travel related websites[J].Tourism management,2006(1):118-129.

[4] 瞿华,梁燕坤.基于网络游记的广州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7(6):202-209.

[5] 张文,顿雪霏.探讨大陆游客对台湾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基于网上游记的内容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1):75-83.

[6] 颜敏,赵媛.基于网络文本和ASEB栅格分析的运河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无锡清名桥景区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124-129.

[7] 宦小岚,黄萍,马彬斌,等.四川省“中国天然氧吧”品牌的康养旅游度假影响力评价[J].中国商论,2022(22):144-147.

[8] 王琴,程塏蝾,田钰娇,等.中国天然氧吧主流媒体传播影响力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传播,2022(24):74-77.

[9] 潘煜,詹璐.中国天然氧吧品牌价值现状及公众需求研究[J].科技传播,2021(22):13-16.

[10] 赵雪,郭金泽,涂先冕,等.中国天然氧吧品牌旅游影响力分析及优化策略[J].当代旅游,2022(7):101-104.

[11] 邱均平,邹菲.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2):14-19.

[12] 冯庆,田一钧,孙根年.基于网络游记的陕西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以陕西省八大5A级旅游景区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11):1623-162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