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
作者: 李红辉 刘积政摘 要:河西走廊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汉唐时期古“丝绸之路”经由此处通往中亚、西亚直到 欧洲,是我国西部生态文明的安全屏障和旅游发展的后劲之地。山丹县位于“塞上明珠”“丝绸之路”重镇张掖市的东大门,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丹培黎学校和山丹马场实地视察指导工作,就发展职业教育和生态保护修复作出重要指示,为山丹文化旅游的发展赋予了广阔空间。本文通过对山丹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明确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对山丹县文化旅游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山丹县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即整合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文化旅游价值,提升旅游的文化附加值,以形成具有特色和优势互补的文化和旅游一体化产业链或文化和旅游融合新业态,使这两个产业在相互渗透、有机融合的过程中实现协同增值和最大效益。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推动地方经济新一轮腾飞的巨大推动力。全面提升山丹县文化旅游品质,推动文旅业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及指示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以“全域打造、跨界融合”为中心,以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短板弱项,优化发展布局,深化产业融合,加快要素聚集,促进消费升级,以全域旅游业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山丹县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一)“西汉置县,丝路古邑”,人文历史悠久
山丹县境内有文物古迹100多处。四坝文化遗迹考古证明,早在距今4 000年左右的青铜时代,已有先民在此生息劳作。硖口古岩画也说明,自春秋战国开始,月氏和匈奴就将此地视为世外桃源。公元前121年,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夺回焉支山,并于公元前111年,在焉支山下设立删丹县(山丹亦称“删丹”),在此基础上设立御用赛马牧场。隋炀帝于此处召见二十七国使节,开办国际贸易交流会,这场交流会被称为“万国博览会”,即现代“世博会”的前身。古往今来,李白、王维、哥舒翰、林则徐和其他著名诗人都曾赋诗于此。20世纪40年代,由新西兰杰出的教育学家路易·艾黎将陕西的“培黎工学院”搬迁至山丹县,为中国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据不同时期的史书记载,山丹县处于西北各个民族融合发展的最前沿,从古至今,它都是东西文化荟萃、南北民族交融的绝佳区域,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模式。
(二)“走廊蜂腰,甘凉咽喉”,地理位置独特
山丹县地处中国西北内陆腹地,河西走廊中部,张掖与武威的交界点,被誉为“走廊蜂腰,甘凉咽喉”。自张骞开辟古“丝绸之路”以来,山丹县就一直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一个主要据点,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由之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山丹先后修建了312国道、连霍高速公路、兰新铁路复线、国道227线等,成为关键节点县城,在新“丝绸之路”与亚欧大陆通行之间起到了重要作用[1]。向西经民乐县出扁都口可以直达青海,贯通青藏高原;向北经阿拉善右旗可通内蒙古自治区,连接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向西北通过嘉峪关、敦煌直达新疆,通往霍尔果斯;向东南经兰州可直达连云港及华东各省市,再分支通往京津等地,地理位置居中。
(三)“世博故里,千年马都”,旅游资源富集
山丹县境内有世界最大军马场——山丹军马场、有世界上最大室内泥塑坐佛的山丹大佛寺,还有艾黎纪念馆这样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有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汉明长城,绵延近200 km,被誉为“露天长城博物馆”。此外,山丹县非遗项目众多,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和体育、美术、传统手工艺、医药、民俗等十大类别(其中4项为省级非遗项目)[2]。旅游商品有红枣木养生系列产品、文物复制品、手工编织“马当先”、陶瓷、根雕、石雕、烙画、剪纸等十大系列270多种。特色小吃有山丹羊肉、焖卷子、罐罐席、炒拨拉、牛娃子饭等几十种,土特产品有富硒黑小米、菇东东、黄参、发菜等,部分还在全国、全省旅游商品大赛获多项殊荣。这些旅游资源构成了山丹旅游业发展基础。
(四)“全域全季,主动融合”,挖潜空间较大
一方面,甘肃省坐落在“丝绸之路”的中轴线上,作为国家生态屏障、战略通道、开放枢纽,近年来依托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与陕、宁、青、新等省区构成西部文化旅游带,把欧洲旅游市场和刚刚崛起的亚太旅游市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山丹作为新“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自然地融入了“环西部火车游”甘青旅游大环线和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文化旅游业发展优势越来越凸显。另一方面,山丹地处祁连山冷凉地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干旱缺水,发展农业先天不足,新型工业量小链短,因此发展文化旅游业成为县委县政府的高度共识和必然选择,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初步构建了以“五彩山丹”为主、乡村旅游为辅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催生了徒步、探险、研学、滑雪等旅游业态,开启了“春走长城驿、夏游马场滩、秋登焉支山、冬踏佛山雪”的全季全时旅游模式,成功创建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020年,山丹县接待游客380.7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64亿元。
二、山丹县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山丹县因资源禀赋、交通区位及历史人文的独特性,既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也存在规划开发层次低、运营不规范和配套不到位等问题。
(一)规划站位低,文旅发展定位不明
一方面,山丹县是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区域,而其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和修复功能较弱,境内焉支山景区、山丹马场景区与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范围交叉叠加,发展文旅产业和生态保护的结合工作做得不够,未形成以生态保护成效带动文旅发展、以旅游经济效益促进生态保护的双赢模式。另一方面,发展通道旅游经济着力点缺乏针对性,对更深层次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连接亚欧大陆战略通道、打造新时代“河西走廊”城市群和文旅为乡村振兴赋能的定位作用发挥不够。
(二)旅游周期短,延链补链着力欠缺
一是受高海拔和低气温的影响,一年里冷长热短,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冬春季节沙尘天气较为频繁,多数景区只有5个月的营业时间,造成旅游接待设施大量闲置,增加了养护难度,拉长了旅游投资回报期,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和决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方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二是旅游商品开发不足,产品链不长,商业化文化演艺项目较少,缺乏让游客再消费的项目,游客停留时间短、平均消费少。三是文化旅游与体育、康养、特色农业、制造业融合发展不足,没有形成“文旅+农业”“文旅+康养”“文旅+教育”“文旅+影视”等多元化的产业群和产业链,没有形成全时、全季、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三)开发碎片化,品牌打造水平有限
一是同质化,缺特色。目前,山丹县文化旅游开发以景观打造为主,博物馆性质类似,乡村旅游样式单一,产品开发内容重复,城市建设缺少特色街区和历史民宿。二是碎片化,欠规划。在品牌打造上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有效整合,没有盯住类似于“金张掖”“山丹马场”这种金字招牌,一些特色文化旅游资源长期处于碎片化开发状态,“牌子不亮”,不能让人过目不忘,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对外吸引力不强。三是有数量,无质量。张掖现有4A级以上景区20家(其中5A级景区1家),位居甘肃省第一,在西北五省仅次于西安,但以山丹为例,部分A级旅游景区质量效益差,品牌与标准不匹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承接能力不足,运营不规范[3]。
(四)融合渠道窄,运营管理机制不畅
一是经营管理不灵活。就山丹而言,部分景区的盈利主要依赖门票收入,游客体验差,缺乏灵活的经营举措。二是市场敏锐度不高。山丹对短途游、本地游等顺应市场发展实际的产品开发不足,政府对特色农业、康养保健、体育健身、研学教育等与文旅融合发展的规划指导不够,体育赛事和文化内涵没有融入景区开发建设过程中,焉支山徒步、长城研学这类参与性、体验性产品缺少,全时全季旅游业态少,缺乏盈利点。三是文旅专业人才缺乏。从业人员专业与岗位设置不匹配,柔性引进人才没有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专家作用发挥不明显,工作结合不够,创新力不足。
三、关于推进山丹县文旅融合发展的对策
如何解决山丹县文化旅游存在的同质化、品质弱、业态少、无品牌等问题,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大课题。
(一)高位推动,制定长远发展规划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合理的发展规划可以有效配置文旅资源,实现更大空间的资源整合,实现区域内部功能的优势互补。要想编制一套好的发展规划,首先要注重规划的科学性。要坚持“开门编规划”的理念,从全局出发,整体考虑,全面把握县域经济发展脉络,以开阔的视野和创新的思路超前谋划,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结合山丹地域文化旅游发展实际,把握国家发展战略,处理好河西走廊地区及周边之间的发展关系,融入省市大旅游发展格局,科学划定区域范围,突出特色和优势,点轴网面一体化布局,使之成为文化旅游发展的坚定目标和不懈追求。其次要注重规划的协同性。规划要符合新形势对文旅消费的新要求,不能照搬东部地区发展模式,要突出河西地域文化特色,避免千篇一律、遍地开花。在整合配套文旅产业发展要素时,省市一级要增强补位意识,找准短板弱项,加强指导,因地制宜将各地大品牌特色资源进行统一整合,避免近距离同质化竞争,力争实现旅游资源的“乔灌木”相结合,“树花草”相生并茂,构建城乡互动、水陆互联、政企互通、主客互补的文化和旅游相融的大格局。最后,要注意统筹规划的可行性,特别是要对文旅业的发展与国土空间、交通运输、城镇建设、乡村振兴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把文旅业重点项目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保证文旅业发展的空间布局与各类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之间的协调统一和充分衔接,使文旅产业开发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二)点面结合,落实重点文旅项目
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典型的从点到线再到面的经济体,以龙头景区为带动,引来一个大项目,就能造就一条产业链条,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一是坚持精品项目引领。以文旅融合为主导、景城融合为理念,围绕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聚焦乡村旅游、夜间经济、休闲康养等方面,寻找新型融合发力点,实施一批“工业+旅游”“农业+旅游”“通航+旅游”“医养+旅游”项目,推动文旅业态向纵深方向发展。二是统筹谋划重点项目。立足山丹县地处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区域优势,紧盯国家支持西部地区发展战略,及时深谋、细谋、实谋一批市场前景好、资本愿意投的大项目、好项目,建立文旅产业项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为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机遇,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大景区,山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艾黎精神传承教育基地、山丹马场景区都要做到先打基础再做景区[4]。配套设施方面,要争取建设并开通S315花草滩至焉支山景区旅游公路、山丹北高铁站和山丹马场高铁站,畅通内部环线,与张掖、金昌联合构建区域内交通“公交化”网络格局,实现通道经济与文旅产业开发的有机结合。三是加强项目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把改善接待条件和服务功能放在首位,推进景区现有设施升级改造,充实文化内涵,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智慧文旅数据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等设施,推动建设一批观景台、自驾车旅居营地、交通驿站,完善实用性功能,发挥路衍经济带动作用。完善公路沿途和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资讯、公共标识、旅游导览、商品售卖、休息区等服务功能,便于游客旅游。壮大汽车租赁公司,做好旅游车辆租赁和归还服务。增加县城与重点景区、周边中转城市之间的专线直通车,实现各旅游景点的有机衔接。提升乡村旅游点智慧化、信息化服务水平,合理分布信息基站,畅通手机信号。
(三)补齐短板,培育优质产业链条
要想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层次,就要认清其发展现状,找出短板弱项,扬长补短,用好政策红利,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是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链。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立足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屏障,将山丹马场列入文化旅游发展重点,结合其地理分布特点和影响力,与县内特色乡村旅游点串联,从南到北形成生态旅游体验环线,再与张掖丹霞地质奇观旅游片区、国道227线乡村生态旅游片区、肃南裕固族-巴尔斯雪山生态文旅片区合作构建张掖生态旅游小环线,融入丝绸之路世界级旅游景区走廊,重塑文化和旅游发展生态体系。二是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合理布局生态绿地、康体养生、休闲旅游、消费服务和文化体验等功能板块,挖掘文化历史资源,推进文化旅游与农业、工业、田园、教育、互联网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生态科考、红色研学等业态,把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转化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让“名片”成为“消费品牌”。传承非遗技艺,体验民俗文化,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完善主题酒店、餐饮、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配套设施,建立餐饮、民宿联盟,打造长城文化美食巷、文旅产品商业街、汉明时空转换体验区等特色文化旅游消费聚集区,推进地方名小吃和文创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构建“快进慢出”旅游方式,使“过境游”升级为“过夜游”。三是创造更具有内在价值的产品链。突出创意创新,将各种创意和因素有机整合,推出更多文化旅游产品,如携带特定文化基因的手工制品等,提升文旅产品的内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