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体育旅游研究综述

作者: 孙国华 陈佳铭

摘 要: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学者关于体育旅游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关于体育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旅游的内涵研究、研究方法及发展模式三大方面。鉴于此,本文分别从体育旅游的内涵、研究方法、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总结和述评,指出当前国内体育旅游研究存在研究对象不够广泛、研究方法单一、研究内容不够全面等问题,并对国内体育旅游研究作出评价与展望。

关键词:体育旅游;评价;综述

中图分类号:F592;G81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精准扶贫视域下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发展路径研究”(2020KY22017)资助。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文旅融合为契机,旅游业与体育业的融合发展呈现出强劲有力的势头,体育旅游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国内体育旅游的发展起步相对缓慢,根据后发优势理论,国内体育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鉴于此,本文通过回顾和梳理国内学者关于体育旅游研究的相关文献,然后进行分析并进行评价和展望,以便为国内其他学者在体育旅游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国内关于体育旅游的文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国内关于体育旅游研究的内容相对较少且起步较晚,根据在知网以“体育旅游”为主题检索的结果来看,总文献量为797篇,发布于2010年之前的不足60篇;二是关于体育旅游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如SCP研究法、ASEB栅格分析法、SWOT分析法及RMP分析法等;三是体育旅游发展的模式众多,如低碳体育旅游创新模式、景区帮扶模式、“体育+”康养旅游模式及环保体育旅游均得以应用。根据文献的内容和特点,发现国内学者主要从概念内涵、研究方法、发展模式等方面对体育旅游进行研究。鉴于此,本文将主要围绕以上几方面进行阐述,并作出评价和提出研究展望。

一、体育旅游的内涵研究综述

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主要是指与各种体育活动相关的活动。关于体育旅游的概念和内涵研究,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韩鲁安等认为体育旅游从狭义上讲是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来满足游客的体育需求,从而使游客的身心得到愉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丰富社会文化生活[1]。朱竞梅认为,体育旅游的概念界定可以分别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入手,狭义上的体育旅游主要是指旅游者的旅游目的是参加各类体育竞赛、会议、交流等项目的活动;从广义上讲,体育旅游是属于体育学和旅游学交叉的一个新领域,是以各种户外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旅游[2]。闵健把体育旅游定义为游客以观看或参与体育活动为目的的一种旅游形式[3]。杨红伟把体育旅游界定为游客在游玩过程中通过消费旅游商品和服务的形式来参与各种体育活动[4]。孙东敏等认为体育旅游不仅包括以游客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为内容的旅游,还包括体育爱好者或体育专业人士以参加各种体育赛事、体育相关会议和体育交流为目的的旅游[5]。于素梅认为体育旅游是以欣赏体育表演、观看或参与体育活动等形式的旅行游览活动[6]。谭白英等认为体育旅游是一种非营利性的游客自愿参与或观赏体育活动的主题旅游,游客既能够参与集体竞技的体育活动,又能够观光风景[7]。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把体育旅游定义为与体育活动有关的旅游活动,但暂未形成统一的定论。随着体育旅游的发展,学者对体育旅游的界定范围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更多的学者是结合体育与旅游对体育旅游的概念进行界定。本文认为体育旅游是基于体育活动,以体育旅游产品或资源为基础,以产业融合为条件,通过体育带动旅游,实现体育活动与旅游活动共同发展,二者相互促进,共同繁荣,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二、体育旅游的研究方法综述

当前,国内学者开展体育旅游相关研究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实证分析法、现场考察法、SWOT分析法等主要研究方法,其中文献资料法、现场考察法、实证分析法等方法占据主流。笔者将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对国内学者在进行体育旅游研究时所选用的方法进行归纳与分析。

张卉等运用SCP研究法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等方面分析了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促进体育旅游企业健康发展、加强体育旅游的法律建设等策略[8]。刘旭东等采用ASEB栅格分析法,并且结合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参与沙漠类体育旅游项目的游客进行调查,通过分析了解宁夏沙漠类体育旅游项目的优势、劣势、机遇及制约该类体育旅游项目开发的客观因素,根据分析结果相应地提出沙漠类体育旅游项目开发的建议[9]。王冬慧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环盐湖体育旅游开发进行分析,同时采用TWOS系统对环盐湖体育旅游开发进行具体的战略规划,分析并指出运城环盐湖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机遇与存在的问题,以此来打造环盐湖体育旅游品牌[10]。杨霞等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工具和计量统计方法对广西体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广西体育旅游资源虽然数量多、类别广,但是仍然存在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开发深度不够等问题,从统筹发展、开发模式、资源整合等方面提出广西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针对性措施和建议[11]。李菊花等采用RMP分析法对少数民族体育、山地、文化和气候等资源进行资源性分析,对旅游市场进行市场性分析,对山地体育旅游产品开发优劣势进行政治性分析[12]。赵文韬采用ASEB分析模型分析甘孜藏族自治州体育旅游的发展情况,发现该地区资源优势明显、开发潜力大、价值高、交通通达性强[13]。张雨刚运用SWOT-AHP分析模型,对山西省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分析,利用AHP量化处理,从而确定该地区的发展战略[14]。

笔者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学者对体育旅游研究采用了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来论证,多数学者基本是以实证分析为主线,以某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在研究方法的选取过程中,更多的学者通过建立模型进行量化研究,地域的差异会导致体育旅游资源的选取不同,有些模型的研究结论可能会不够理想。另外,也有部分学者只是从定性分析着手开展研究,通过实地考察了解某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情况,将体育和旅游有机融合开展研究。鉴于此,本文认为在开展体育旅游研究时,要结合当地体育旅游资源的特点,科学选取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并且要灵活运用国家政策,在政策的指导下,选用恰当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并且可对多种研究方法进行对比得出科学的结论,进而提出当地体育旅游发展的对策。

三、体育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在研究体育旅游发展模式时,根据不同区域的体育旅游资源差异,构建不同的发展模式探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张玉泉等认为构建三亚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创新模式可以从乡村低碳体育旅游产业链的创建、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社区的创建和基于政府主导的低碳保障措施三方面来实施,通过三者的有机融合,打造出体育旅游创新发展模式[15]。刘文燕等以黔东南州为例,调查和分析该地区贫困现状和成因,把黔东南体育旅游归类为黎平县“体育+”或“+体育”、施秉县景区帮扶和台江县政府主导三种扶贫模式,并进一步探讨黔东南州民族体育旅游扶贫模式的发展路径,打造出“体育+”、景区帮扶模式、政府主导模式三位一体的体育旅游新模式[16]。崔晓兰通过多元模式融合以中国第一骑游小镇为例探索体育旅游的发展路径,把体育旅游产业融入多元化旅游产业中,使得旅游项目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17]。张建等提出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体育旅游的发展模式,通过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有效结合,同时注重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全面增加体育旅游的综合效益[18]。王文在分析海南省康养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康养资源的优势探索适合海南省发展的“体育+”康养旅游模式,提出海南省可发展“森林运动+雨林”康养模式、“水上运动+温泉”康养模式、“沙滩运动+滨海”康养模式、“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医药”康养模式等[19]。

综上可知,国内学者在对体育旅游的发展模式探讨时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发现各地区在推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时,多数是通过实践探索找出适合当地体育旅游发展的模式,主要是综合每个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数量、地理特点、经济状况等因素,进而创新发展体育旅游产业。通过文献梳理和分析,本文大致把体育旅游的创新发展模式分为低碳体育旅游创新模式、景区帮扶模式、“体育+”康养旅游模式及环保体育旅游等形式,这些模式的创新是基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差异与旅游业的发展状况不同。由此可见,体育旅游的发展模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动态化和多样化,更多新的体育旅游发展模式值得探索和研究。

四、研究述评与展望

(一)述评

通过对国内相关文献的回顾和梳理,发现体育旅游研究主要涵盖体育旅游基本概念的解析、研究方法、发展模式等方面,由于各旅游地基本情况不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体育旅游的相关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方面,在众多学者的研究中较少有对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不同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休闲性等特点,针对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性资源的特点、资源开发现状、资源开发价值等方面,在研究过程中忽视了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探究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另一方面,目前关于体育旅游的研究内容仍处于探索阶段,针对体育旅游产业链的研究甚少,由于不同地区的体育旅游业发展差异较大,更多学者只是简单地对不同区域体育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缺乏对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深入研究,尤其是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展望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未来应围绕体育旅游的研究热点,研究体育旅游发展趋势。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变化,在进行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时要更加注重资源的生态性、可持续性。在研究方法上也要有新的突破,随着科学的进步和高科技成果层出不穷,未来的研究方法不要局限于定性研究,要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在研究领域方面,可以将体育旅游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研究,通过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使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进一步拓宽体育旅游的研究范围。

参考文献

[1] 韩鲁安,杨春青.体育旅游学初探[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8(4):64-67.

[2] 朱竞梅.开发体育旅游项目问题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0(2):25-27.

[3] 闵健.体育旅游及其界定[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6):4-6.

[4] 杨红伟.四川省体育旅游市场的优势分析及开发策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3):35-37.

[5] 孙东敏,路紫,王佳.河北省发展体育旅游的前景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2):198-202.

[6] 于素梅.体育旅游的内涵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5(1):32-34.

[7] 谭白英,邹蓉.体育旅游在中国的发展[J].体育学刊,2002(3):22-25.

[8] 张卉,朱永亮.基于SCP分析框架的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8):54-60.

[9] 刘旭东,孙庆祝.基于ASEB栅格分析法的沙漠类体育旅游项目开发:以宁夏沙漠体育旅游项目为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122-125.

[10] 王冬慧,孙民,张磊.基于SWOT-TOWS审视黄河金三角体育旅游发展战略:以环盐湖体育旅游开发为例[J].四川体育科学,2018(6):114-117.

[11] 杨霞,石璐,梁君.基于GIS的广西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18-125.

[12] 李菊花,邓万里.基于RMP分析的贵州省山地体育旅游产品创意开发研究[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6):44-49.

[13] 赵文韬.基于ASEB模型的甘孜州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分析[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22(3):56-61.

[14] 张雨刚.基于SWOT-AHP模型的山西省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开发战略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21(5):33-39.

[15] 张玉泉,王宪红,隋国增,等.三亚乡村低碳体育旅游模式创新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11):12-16.

[16] 刘文燕,王振.黔东南民族体育旅游扶贫模式研究[J].内江科技,2019(12):62-63.

[17] 崔晓兰.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多元模式发展路径探讨[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81-83.

[18] 张建,张敏,谢纳.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体育旅游发展模式探讨[J].西部旅游,2021(4):1-3.

[19] 王文.海南省“体育+”视角下康养旅游模式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2(21):40-4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