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人才培养途径探索
作者: 李孟冬 杨知勋摘 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既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旅游业的发展对乡村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加快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以满足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需要。在此背景下,文章对乡村旅游人才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针对这些问题,从乡村旅游人才需求出发,提出专业教学改革、人才结构改革、专业培训改革三方面的乡村旅游人才培养途径,希望能够为旅游人才培养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590-4;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23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旅游类人才培养现状及提升途径研究”(SZ2023178)。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1]。2021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对职业院校委以乡村人才培养的重任[2]。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并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关键,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密码。
乡村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才发展的薄弱地带[3]。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业发展要以科技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以人才为资源稳步推进。各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还制定了与人才培养相关的项目,如河北省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等;鼓励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和就业,开展职业农民培训,保障职称评审、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权益。
二、乡村旅游人才现状
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建设需要多个专业领域的人才共同参与,专业领域涵盖旅游、市场营销、农业、企业管理、信息技术等。乡村旅游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是指有知识、懂技术、会服务,了解乡村,愿意留在乡村发展的人才。从人才来源来看,乡村旅游人才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高校毕业生,他们是乡村旅游建设中的骨干力量,掌握着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健康的体魄,主要从事农业园区和旅游景区的规划、管理、营销和服务工作,这部分人才也包括大学生村官和“三支一扶”的优秀毕业生;第二种是本地村民,他们是乡村旅游建设中的主要力量,对本村本土的人脉与资源相对熟悉,充满着对家乡的热爱,坚信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能够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因此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建设,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基本服务工作,其中也包括城市下岗职工到农村从事乡村旅游服务工作;第三种是企业投资人、经理人,他们是乡村旅游建设中的领军人物,掌握着资金并且懂经营,了解国家相关政策,主要从事旅游开发与建设,对乡村旅游发展层次的提升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高校毕业生在三类人才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既能配合投资人搞活经济手段,提升管理质量,也能帮助村民将乡村文化有效传播出去,并运用知识和技能更好地营销本地特色产品。
三、乡村旅游人才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返乡对口就业率不高,就业观存在误区
根据调查和毕业生回访,当前高职旅游类学生返乡就业率较高,但对口就业率不高,初次对口就业率达到92%,一年后回访,对口就业率仅剩18%,乡村旅游人才流失严重。调查中还发现有些旅游专业毕业生返乡就业和创业过程中受家庭因素影响较大,学生家长对返乡就业存在误解,并不支持子女从事乡村旅游行业。
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点:第一,高校开设的旅游类专业就业竞争力较弱,专业特色不明显,有部分高校开设的休闲农业专业与乡村旅游相关,但是课程中设置了大量农学课程,而且高校对于旅游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理论和实践课设置不平衡,将星级酒店、度假区等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培养方案上也缺少与乡村旅游相关的课程设置,教师在讲授创新创业课程时对返乡创业的引导较少,没有真正让学生接触乡村旅游;第二,虽然近些年乡村旅游发展较快,但乡村旅游业同质化比较严重,多为民宿、农家乐,产业发展前景不明确,没有做到创新经营、创新宣传、创新管理,开发状态和经营模式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再加上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就业岗位、就业环境和就业收入等都存在差异,导致旅游专业毕业生更倾向于城市就业。
(二)从业者整体素质不高,人才结构比例失衡
目前,乡村旅游从业者呈现老多青少、女多男少、低学历多高学历少、低收入多高收入少的特点。从业人员构成主要是当地村民、留守的初高中毕业学生、退伍士兵和农民工,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从业技能不强,缺乏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具体来说,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便利、生活环境较差,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导致农村大批青年涌入城市,单纯依赖高校毕业生回乡从事乡村旅游就业和创业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旅游业人才流动频繁,以至于乡村旅游人才的整体素质较低,人才结构比例失衡,这已经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制约着乡村振兴。
(三)旅游专业培训不足,理论与实际未结合
当前很多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是本地村民,他们在上岗前和上岗后几乎没有参加过业务培训,有些村委会也会组织助农培训,但效果甚微。由于农耕季节和旅游有淡旺季,村民没有时间参加培训,也不愿意参加培训,而且很多助农培训采取讲座的形式,时间短且内容笼统,没有真正提高从业者的服务意识、管理能力,甚至有些内容不契合本村旅游发展实际,培训内容千篇一律,对于旅游产品创新和信息手段的应用培训更加无从谈起。这种脱离实际的培训形式并不能培养出复合型的旅游人才,无法为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助力。
四、乡村旅游人才培养途径
(一)专业教学改革
高校是乡村旅游骨干人才的主要输出阵地,从供给侧的角度来看,高校应从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观念、意识引导四方面加强专业教学改革,以此提升乡村旅游人才的整体素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1.教学目标改革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乡村旅游人才,是高校应该承担的重要使命,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高校可以在制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旅游和农业发展实际增设乡村旅游方向、休闲农业方向,帮助学生掌握乡村旅游专业知识、增加乡村旅游从业技能,使其早日成长为乡村旅游产业所需要的人才。
2.课程体系改革
为推动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高校要构建符合市场需求和时代要求的旅游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注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系统性、层次化。以高职院校为例,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要围绕培养目标,并且以乡村旅游工作任务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增设“乡村旅游理论与实务”“乡村旅游文化”“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等知识模块课程,以及“旅游商品创意设计”“研学旅游管理实务”“智慧旅游运营”“新媒体运营实务”等技能模块课程,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我国乡村旅游和农村发展形势[4]。
3.教学观念改革
高校要转变现存的教育教学观念。旅游专业的大学生就业难和乡村振兴人才的强烈需求同时存在,这一矛盾就集中体现在乡村旅游上,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就是促进城乡高度融合,院校要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对保护乡村资源、传承乡村文化、发展乡村经济、推动乡村跨越式发展、实现城乡共荣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课程大思政解决学生对乡村旅游行业的盲目性和地区偏见问题,纠正错误的就业观,弱化区域选择,积极引导学生前往家乡开展专业对口的就业和创业。
4.意识改革
高校应加强对旅游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活动对其进行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如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创业大赛、创新竞赛、模拟企业等活动提高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邀请返乡创业比较成功的优秀毕业生作为先进典型,以讲座的形式现身说法增强学生的返乡创业意愿,为乡村旅游输送人才,为乡村地区注入发展活力。
(二)人才结构改革
要解决当前乡村旅游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必不可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加强乡村文化旅游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与“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振兴体制机制”,这为优化和壮大乡村旅游人才队伍指明了方向[5]。为此,各地基层政府也应制定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文件,系统统计各类乡村旅游人才所需数量,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这类人才,从而组建一支结构合理、善于经营、管理科学、勇于创新、使命担当的乡村旅游人才队伍。例如,可以旅游项目为依托,开展横向课题,吸引科研人员和高校人才驻村进行项目建设;将职业农民政策下沉,落实薪酬制度、职称评聘制度,定期对乡村旅游人才进行考核,根据人才的具体表现进行选拔任用,并对表现突出的优秀乡村旅游人才授予表彰奖励等,将投身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短期行为转变为长期的、有收获的、有意义的终身事业,使人才的直接收益和职业发展挂钩;组织形式多样的免费培训,从文化传承到特色产品,从资源利用到特色经营,从传统接待到特色服务,分层次、分需求、有针对性地培训,选择实践大于理论的培训项目,不断提高人才的技能水平。
(三)专业培训改革
1.立足实际,培养复合型人才
乡村旅游是涉及规划、建设、营销、旅游、农业、研学、包装、服务等多个领域、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产业,所需人才也是高素质、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针对复合型人才缺乏这一问题,乡村地区在专业培训方面,应该以本地的乡村旅游从业者为培训主体,包括外地到本村务工者,按照工作所需对管理人员、服务人员、技术人员、宣发人员开展培训工作,并在培训时考虑到从业者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性别差异,以及本地的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文化特色、自然资源等因素,针对性选择培训内容、制订培训方案,提高乡村旅游人才培训的时效性和可行性。此外,经济较为发达的乡村也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打造网络课程资源包,实现城乡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便于相关人才足不出户接受行业培训。
2.村校联合,建立培训实训基地
乡村地区可与旅游职业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双方的资源和环境优势建立学生实训基地、教师实践基地、产业孵化基地、产品研发基地、组织教育基地,有助于旅游专业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增强行业认同感,提高从事乡村旅游行业的积极性;同时乡村地区也可以在此过程中获得旅游人才支持,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3.项目依托,发挥产业集群优势
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应积极大胆尝试培训改革,以新兴旅游项目为试点,共同进行产品研发、营销、宣传等工作,促进乡村旅游从单打独斗式传统经营走向抱团取暖式现代联合经营,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组织更多乡村旅游从业者参与到知识和技能培训中来,让从业者不断接触到旅游产业、科学技术、营销管理的前沿信息,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的振兴必须有人才支撑,人才的聚集可以赋予乡村旅游发展动能。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人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政府、企业、高校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合力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提高乡村旅游人才对口就业率,从供给侧的角度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保障,确保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特色产品、绿水青山等得到持续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本刊记者.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中农办主任韩俊解读十九大报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农村工作通讯,2017(21):10-11.
[2] 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EB/OL].(2021-02-23)[2023-04-11].http://www.gov.cn/zhengce/2021-02/23/ content_5588496.htm.
[3] 谭金芳,张朝阳,孙育峰,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才战略的理论内涵和制度构建[J].中国农业教育,2018(6):17-22.
[4] 侯贺平,李喜梅,张龙冲,等.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林院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农业教育,2022(1):75-83.
[5] 郝丹璞,徐姣.乡村振兴战略下旅游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农业与技术,2022(12):14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