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导游类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作者: 李荣 杨晓惠 吴紫英 华林蔓

摘 要:导游基础课程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对课程内容里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纵向深挖和横向凝练,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并以岗位任务引领课程教学,创设多样化的教学场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提升学习效果。

关键词:导游基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F590-4;G711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安徽省双基教学示范课“导游业务”(2020SJJXSFK1594);安徽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全国导游基础知识”(2020SZSFKC0573)。

引言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实现显性知识技能获取与隐性价值引领相统一,是专业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的积极探索。导游是文化传播的民间大使,肩负着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导游类课程的建设要结合专业特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进行文化浸润,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导游职业素养,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导游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奠定基础[2]。

一、导游基础课程建设现存问题

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导游基础课程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导游资格考试而开设的,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资格考试大纲来安排,涉及的知识范围广泛,包含历史、文学、建筑、民族、民俗、饮食等,每个种类所包含的知识点非常零散,系统性不强。由于参加导游资格证考试的需要,授课教师在进行内容重构时难以自由取舍,在教学中只能尽量做到面面俱到,再加上课时的限制,教学缺乏思考、探究、表达、体悟的过程,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浮于表面,掌握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导游资格考试的通过率是很多院校评价导游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在应试目标的驱动下,导游基础课程的教学场景单一、教学方法传统。虽然有些院校将课程性质确定为理实一体化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理论讲授为主,课堂吸引力不够,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内在自驱力难以被激发,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般,存在死记硬背知识点、知识应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二、导游基础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专业教育课程要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其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导游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知识点零散、教学场景单一、教学方法传统、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等问题,教师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一)教学设计

1.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重构教学内容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五大重点内容。在深入理解《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导游职业特点,以内容架构中的“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切入点,重新梳理课程教学内容,将导游基础教学内容重构为追寻历史文化、走进建筑园林、品味风物特产、探秘民族宗教4个教学模块,共分为8个项目:历史文化、旅游文学、古代建筑、园林艺术、饮食文化、传统工艺、民族节日、宗教知识。教师提炼课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劳动精神、匠心精神等融入教学全过程,将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价值塑造相结合,实现显性知识技能获取与隐性价值引领相统一,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2.任务引领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结合学情和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教师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写好传统文化故事,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将课程教学设为自主学习、课堂学习、拓展学习3个部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旅游管理专业国家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设计典型工作任务,对职业能力进行分解,采用任务引领的方法,通过传统文化导游词的创作任务把课程中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创造多样化的教学场景,开展体验式学习

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多样化的教学场景,采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探索性开展体验式学习,开展博物馆寻宝、景区认识实习等活动,多样化的学习场景和丰富的学习体验,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好玩。

(二)教学实施

教师以传统文化导游词创作为任务主线,按照初步认知、内涵挖掘、成果分享的顺序实施教学过程。这里选取中国传统工艺项目为例。

1.初步认知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传统工艺,教师采用分组进行博物馆寻宝闯关游戏的方式组织实施教学,通过寻宝、识宝、探宝3个环节,帮助学生认识传统工艺展品,收集传统工艺展品相关信息。通过填写传统工艺调查表,引导学生挖掘和寻找传统工艺蕴含的文化元素,如材质、纹饰、色彩等,并选取其中一项文化元素提出探究问题。

2.内涵挖掘

学生对提交的工艺调查表内容进行梳理和展示,并提出探究问题。教师从该探究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挖掘传统工艺的文化内涵,利用多样化教学资源从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思觉入手,打造五感体验式学习场,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感。教师和学生一起挖掘传统工艺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感悟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匠心。在课堂中加入思政元素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点燃学生的家国情怀、强国梦想。

3.成果分享

采用情景教学模式,让各小组以传统工艺导游词展示的方式分享学习成果。教师要指导学生进一步修改导游词,凸显导游词的价值引领功能,强化学生对导游职业的文化传播职责的认识。导游不仅要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引导游客认识和传播传统文化,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初步认知到文化内涵挖掘,再到成果分享,在传统文化认知环节中让学生明白“是什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文化内涵挖掘环节,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引领学生理解“为什么”,并通过成果展示来总结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怎么做”,由表及里、层层深入,逐步建立传统文化知识体系,一步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升学习效果[3]。

(三)教学策略

1.以任务设计为引领

为了解决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学情和认知规律,依据导游岗位的需求,教师以传统文化导游词设计与创作任务引领课堂教学。通过导游词的创作把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引导学生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并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品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2.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

教师可以选择国家教学资源库、精品课程等线上教学资源平台辅助进行教学实施与学习效果评价,推动教学工作更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生态。同时,要借助数字博物馆、数字文物库以及各类辅助教学的应用软件等信息化手段和资源助力课堂的高效实施,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3.以价值塑造为主线

课堂除了要以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为主线,还要构建“了解文化、体验文化、认同文化、传播文化”层层突破的价值塑造主线,使知识技能获取和价值引领塑造同向同行。通过课程的学习,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帮助学生强化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4]。

(四)教学评价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化过程评价,改进结果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课程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分课前、课中、课后3个阶段实施过程评价。采取全过程、多主体、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引入导游技能大赛和导游员资格证书标准,形成校内教师、企业导师、学生三者共同评价的教学评价体系[5],从知识掌握、技能达成、素养提升3个方面,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评价,综合测评学生成绩。通过评价明确学习目标和存在的问题,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后续的教学方法,加强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根据评价明确自身不足和后续改进的方向。

(五)教学成效

1.知识的掌握度更高

课程测试结果显示,经过教学探索与改革,学生的知识掌握度更高,与往届学生测试结果相比,测试合格率和优秀率均有所提升。课程的期中和期末教学评价与反馈结果显示,学生对该课程教学总体满意度高。学生认为该课程教学重点难点明确,课堂教学生动有趣,重视学生学习反馈,善于运用启发式与探究式教学,有助于自身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知识应用能力得到增强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最终完成了传统文化导游词的创作。从教师和博物馆导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来看,学生可以独立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搜集和内涵的挖掘,在导游词创作中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创作的传统文化导游词获得了地方博物馆、旅游景区的认可与使用,并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涌现出多项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优秀作品。

3.职业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通过第二课堂搭建多样化的拓展学习平台,对接旅游爱好者协会,举办导游知识竞赛,校企合作开展导游训练营活动[6]。笔者通过对项目实施完成情况分析发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明显提升,自信心显著增强,在各类竞赛和活动中崭露头角。92%的学生积极参加导游知识竞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81%的学生积极参加导游训练营活动,职业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三、导游基础课程建设特色与创新

课程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并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凝练,以课程思政建设为依托,探索导游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向,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设计的优化以及教学策略的调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有效提升了学习效果。

(一)挖掘与凝练传统文化的内涵,实现显性知识技能获取与隐性价值引领相统一

结合导游职业的特点,导游基础课程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对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和文化内涵进行纵向深挖和横向凝练,将蕴含的文化精髓、劳动精神、匠心精神融入教学全过程,并与导游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无声融合。课堂的价值塑造主线和知识技能培养主线同向同行,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文化浸润,助力培养学生的人文与职业双素质

以多样化的教学设计进行文化汲取和积累,师生共同体悟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助力学生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通过课程思政元素的无声融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大幅增强,强化了文化认同,坚定了文化自信。

(三)服务地方,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教室可以将地方旅游资源和文化融入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了解地方文化、热爱地方文化。通过对接校内社团、志愿服务、各类大赛等,组织博物馆志愿者服务、暑期乡村旅游调研等方式,搭建多样化的锻炼与展示平台,践行“三全育人”的理念,激发学生服务地方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

四、结语

导游不仅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在导游基础课程教学中,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通过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探索,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并融入课堂教学中,实现专业课堂与思政课堂同向同行。教师通过教学改革与探索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也为课程思政背景下其他导游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做法。

参考文献

[1] 冀志杰.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9):66-6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3-03-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 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 郎曙光.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高职《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5):157-160.

[4] 王沂.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的策略与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22):84-86.

[5] 周玄德.旅游文化类课程实践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157-160.

[6] 黄睿,殷红卫.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内涵与融合教学模式探讨[J].江苏高职教育,2022(5):73-7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