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数字文旅人才培养探究与实践

作者: 韦晓红 江晓翠

摘 要:近年来,在我国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旅游等政策的推动下,文旅领域新型产业蓬勃发展,尤其是数字文旅领域表现突出。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综合性的学科,其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如何做好数字文旅人才培养工作是当前旅游管理专业适应旅游新业态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总结文旅人才培养现状,其次分析数字文旅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最后提出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可以从培养理念、专业结构、课程体系、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等多个维度出发培养数字文旅人才,以满足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数字文旅;人才培养;新文科

中图分类号:G642;F590-4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21年桂林旅游学院校级科研自筹项目“桂北民族地区智慧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研究——以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2021Z01);2022年自治区级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数字+文旅’的旅游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XWK2022031)。

引言

教育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文化和旅游产业新业态的形成与发展,加快培养数字化文旅人才,是现代旅游业发展、寻求突破对文旅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因此,依据旅游发展的阶段和最新理念,对现有的文旅人才培养进行思考与探索,对于旅游行业和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还可以为应用型旅游高校在新文科背景下培养数字文旅人才提供一些新的思路[1]。

一、高校文旅人才培养现状

在文旅人才培养过程中,许多应用型旅游高校积极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目前应用型旅游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旅游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是我国一些应用型旅游高校在文旅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偏向于研究型人才培养,过多关注学生理论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缺乏亲身体验、感悟的机会。如果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操作技能,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时就会难以适应工作。目标定位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因此,高校要明确文旅人才培养的目标,以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的现象较为突出

随着“旅游+”的发展与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旅游行业对创新型、复合型、专业化的旅游人才需求更加迫切。目前,高校传统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已经无法适应旅游行业转型升级、文旅新业态发展等对人才的要求,文旅人才的供求质量差距较为显著。高校是文旅产业人才培养的主体,人才培养必须紧紧跟随文化和旅游发展新业态,及时优化旅游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主动适应行业、产业的快速发展需求。

(三)教学方式传统

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之一是产业革命的发展与教育数字化的推进,这就要求教师借助新技术进行教学。现阶段,虽然部分教师通过雨课堂、智慧树、中国慕课等手段实现了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但其教学理念相对滞后,教学设备陈旧,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仍使用“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难以很好地运用现代技术将文旅产业的新系统、新理念展示给学生。

(四)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通过调查发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专业对口率较低,多数教师专业为生态学、地理学、民族学、历史学等,未系统学习过旅游学理论知识,缺乏对旅游行业发展趋势的深入研究,因而对于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信息获取相对滞后,难以在教学中将最新的教学内容和行业前沿知识教授给学生。此外,部分教师缺乏旅游企业实践锻炼的经验,导致教学与行业所需脱节,降低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高校数字文旅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新文科建设的提出与科技革命紧密相连,科技革命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影响深刻。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化正在各行各业更新迭代中发挥着巨大作用。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这就要求高校对文旅人才的培养体系进行改革,培养能够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数字文旅人才。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咨询文旅专业专家以及对文旅企业进行调查等方式,基于旅游行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探寻新形势下现代旅游行业对高校数字文旅人才的新需求。

一是要具备数字化发展思维。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数字化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化和旅游业受到影响加速了数字化进程,这就要求数字文旅人才进一步加深对文旅行业的理解,更加擅长挖掘和识别市场需求,并运用数字化思维对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市场定位创新研究,从而利用大数据分析更好地提高文化旅游产品的品质,优化消费者的消费体验。

二是要具备数字化管理理念。近年来,全球数字技术发展迅猛,数字技术促使旅游产业业态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经营与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这就要求数字文旅人才要了解并掌握新兴的管理理念、方式和方法,运用现代化技术实现智能化管理,从而提高旅游业的管理水平,促进旅游业的现代化发展[2]。

三是要具备数字化分析素养。在数字化技术背景下开展文旅产业的生产活动,要求数字文旅人才不仅要懂得基础的旅游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数字素养,能够运用数据分析技术明晰用户的需求,能够利用大数据对产业发展动向进行预测。

四是要具备新媒体运营能力。文旅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数字化技术的加入加速了这一进程,这就需要数字文旅人才积极主动适应产业变革,不断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掌握一定的文案撰写、视频拍摄和剪辑、直播等新兴媒体实践操作技术和运营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满足数字文旅行业蓬勃发展的需要[3]。

三、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数字化文旅人才培养路径

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在文旅人才培养方面必须进行变革。根据文旅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需求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对文旅人才培养体系加以完善与优化。

(一)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在文旅产业数字化的推动下,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理念需要不断更新,这也是高校在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主动适应新时代需求、谋求长远发展必须完成的工作。高校必须在充分调研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聘请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以及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了解旅游工作岗位需求,从而明确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另外,在数字文旅蓬勃兴起的背景下,人才培养理念应符合文旅产业的新业态、新需求,高校要以培养具备现代化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培养同时掌握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数字文旅人才,促进新型文旅人才的孵化。同时,高校还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和面向文旅产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按照行业性、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职业道德,具备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应用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数字文旅人才。

(二)聚焦产业发展,调整专业结构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旅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需要,全方位服务文化旅游行业发展,在文旅融合数字化的时代浪潮下,高校必须紧紧围绕着旅游行业发展需要,以数字化旅游为重点,不断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主动面向经济社会新发展、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新变革,融入数字化、智慧旅游、信息技术等元素[4],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并结合“四新”建设要求,探索现代技术与传统学科专业进行深度融合的路径;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增设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形成的新兴专业,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环保、旅游装备制造、邮轮游艇、新兴服务业、未来产业等新兴产业相关专业。

(三)对接产业需求,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产业变革会引发人才需求变化,这就要求高校对数字文旅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相应调整和改革,突出数字化的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一是合理增设有关数字技术的课程,如关于视觉传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摄影等技术的课程,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真正学会运用这些技术,夯实基础知识。二是开设智慧旅游、新媒体运营、旅游电子商务和智慧导览等数字化旅游相关的理论课程,让学生学习并掌握最新、最实用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使学生所学知识与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真正实现“所学即社会所需,所会即社会所用”[5],充分满足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对文旅人才的需要。三是积极开设并鼓励学生选修跨学科、跨专业课程,充分利用高校数字相关专业的课程资源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

(四)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产教融合是推进高等教育变革,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根本要求和有效途径。深化产教融合,可以使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和行业产业链二者之间的资源取长补短,互利互惠,从而实现共同发展。一是坚持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可通过聘请旅游领域、行业的专家学者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工作者加入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举办研讨会,关注行业发展的动向,并依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从而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将产教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启动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构建产学合作、学研相济、研用结合的开放办学新格局。首先,高校要积极与企业建立产学研联盟,优化合作机制,驱动产学研双方合作由实践实习合作转向协同研究、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的更深入合作。其次,高校要鼓励各个专业主动联合本专业领域内顶级企业,通过“引企入校”“引教入企”,使多方从共享资源、共培师资、共设课程、共编教材、共助就业、共研项目、共商标准、共评质量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积极研究、创新教育模式,着力促进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企业的有机融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最后,借助企业活动组织、场景实践、前沿研究等优势,以项目式教学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使学生获得专业性、时效性、实践性更强的专业知识。

(五)外引内培,推动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的培养,师资队伍是关键。教师要在教学中融入行业前沿理念与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为了适应数字文旅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可以通过采取“外引内培”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高校要加大力度引进行业精英、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及兼职导师,让他们走进校园、走入课堂之中进行教学和交流,定期开展专业研讨,实现优势互补,深化学生对数字文旅的认识。另一方面,高校要鼓励校内青年教师走出学校,以兼职、挂职、借调等形式到企业和事业单位工作和学习,促使其掌握行业前沿发展动向和洞悉旅游产业变革的人才需求,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渠道。此外,高校还要不断完善教师研修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鼓励教师借助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题研究、技能竞赛比赛等各种途径,不断提高学术能力和专业能力;通过研修以及相关的培训与研讨活动,鼓励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掌握更前沿的教育思想,从而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

四、结语

以往的文旅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上,随着信息化技术和行业变革,旅游行业人才市场对文旅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有的文旅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的一定的差异性。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数字化文旅人才培养要更加注重数字化文旅人才专业知识、技能、信息素养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培养满足文旅数字化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伟.多学科交叉融合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C]//中国旅游研究院.202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旅游人才建设与青年人才培养/北京:202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2022.

[2] 史云虹.文旅产业数字化视域下旅游专业人才特征分析和培养策略[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1):41-44.

[3] 宋洋洋.培养数字化人才推动文旅数字化进程[N].中国文化报,2022-10-18(7).

[4] 韩静怡.智慧旅游背景下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J].今日财富,2020(5):186-187.

[5] 刘伟钦,田广增.旅游管理专业智慧旅游课程内容整合研究[J].北方经贸,2021(9):141-14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