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分析

作者: 陈静

摘 要: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服务,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而“双师型”教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本文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有关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设举措,通过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加强组织保障、健全考核评价激励制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等措施,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师资的需求。

关键词: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0;F590-4 文献标识码:A

一、概念界定

(一)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把产业发展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相互支持与促进,使学校既能培养出优秀人才、完成科学研究,又能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1]。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以应用技术类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高等院校,区别于学术型本科院校。在培养目标上,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方向普遍集中在学术型人才培养上,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方向则聚焦在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上[2]。

(三)“双师型”教师

目前学术界对于“双师型”教师存在多种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双师”相当于“双证”,既有教师资格证又同时拥有专业资格证书;也有的学者认为“双师”应具备“双能”,一是教书育人传授理论知识的能力,二是具备较高的实践应用能力[3];还有的学者认为“双师”与“双经历”等同,既有高校教书育人的经历,又有企业工作经历。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专业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等;还要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包括行业发展的新技能、新要求,企业的运营管理,具体的操作流程,岗位工作实际状况等[4]。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从国内目前经济发展来看,其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除了依靠劳动力的数量,也对其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到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而言,行业需求与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差距。在数量方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不断增加,而这几年旅游业发展举步维艰,人才需求减少,不能为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在质量方面,旅游行业与其他行业的不断结合,以及旅游电商、智慧旅游的崛起,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急需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即既要懂得跨行业的知识,又要掌握互联网相关技术,而这类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一支优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二)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急需“双师型”教师

国家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应用型大学,并从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建设措施、衡量标准等方面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又一项重大改革,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经济转型的需要,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现实需要[5]。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势在必行,而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学校必须建设一支满足自身转型发展需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旅游管理专业也不例外。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双师型”教师

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催生出了服务新模式和旅游新业态。“旅游+”改变了旅游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将旅游与各行各业紧密融合;以互联网、云计算、数据挖掘、信息处理等技术为支撑的智慧旅游,已经对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诸多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些变化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了解跨行业的相关知识,熟练应用前沿技术,而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学校只学习了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不足,导致毕业后无法顺利就业。合格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不仅能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还能根据行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了解行业的发展前沿,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最终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有待优化

从年龄结构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主要是从各大高校直接招聘而来的应届研究生,以青年群体为主,缺乏有资历的、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无法真正发挥其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和旅游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从文化程度来看,以硕士研究生为主,缺乏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从职称结构来看,以初中级为主,高级职称较少,以至于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及教学水平有待提升[6]。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缺乏组织保障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除教师自身以外,不仅与政府、学校相关,还与旅游企业相关,因此每一位教师的转型发展都需要多方协调,共同努力。但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大多是鼓励性的政策,资金落实比较困难,所以需要相应的组织保障机构发挥引导作用,进行统筹规划,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开展细致的工作,从而保障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转型发展。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体系不健全

对于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讲,其对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没有明确的标准和合理的规划,线下培训机会较少,线上培训随意性较大、连贯性不强,且培训仍以旅游类知名高校为主,与旅游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同时缺少固定的培养培训基地,虽然有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但由于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利益不同,旅游企业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不愿意或者不能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供实践岗位,导致教师没有参与到企业的运营管理,导致“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7]。

(四)“双师型”教师的考核评价激励制度不够完善

从目前来看,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并没有对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进行考核评价,也缺乏相应的激励制度,仍然将科研情况、核心论文发表数量、教材出版等作为评判标准,并未将技能和在实践中取得的突出成果纳入考核评价标准之中,而且评价结果不能和其他教师进行区分,无法科学地反映“双师型”教师的实际工作量。在薪资福利方面,院校没有为“双师型”教师设置专项经费、额外福利等,对“双师型”教师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其积极性也不高。

(五)“双师型”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有待加强

教师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引导者、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教师的师德师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言行,在校风和学风建设中也显得非常重要。而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未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教师主体意识的激发也不够,因此教师对师德师风建设的认识不足,对学校工作投入不够,缺乏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从而阻碍旅游人才培养。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举措

(一)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优化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结构。

1.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

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按照“多渠道、多层次培养师资”的原则,有计划地组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参加各种国内外线上线下培训,注重与旅游企业相结合,加强专业教师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培养,了解更多行业发展动态;同时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和学位,如为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提供政策支持,帮助其解决学习和工作之间的矛盾;也可以通过“走出去”的方式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

2.引进行业高管和知名专家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包括知名专家和行业高管,通过聘请教授、兼职教师等多种途径,壮大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加强组织保障

政府方面,做好宏观把控,创建政策支持平台。明确“双师型”教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重要性,做好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保障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教师待遇;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等。

学校方面,依托教师发展中心,统筹规划,为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组织保障,拓宽“双师型”教师的来源途径,组建一支由校外知名专家、行业高管组成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保障其合法权益。

企业方面,加强与学校的合作,提供前沿信息。通过共建实验中心、实训基地的方式,为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搭建平台[8],如组织教师到相应企业挂职锻炼,深入企业内部了解其运营管理流程,让教师学习旅游行业前沿的技术技能,鼓励专任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提高专任教师的专业技能提高,充分将理论前沿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三)注重对“双师型”教师的培训

首先,“双师型”教师培养离不开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应相互协作与配合,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供实践平台,加快教师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如让教师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行动之中,深度开发乡村文化旅游产品,真正将“学术力量”转化为“应用力量”。其次,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应具有周期性和持续性。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智慧旅游也不断发展,面对这一行业变化,教师需要不断更新已有知识和技能,持续不断地学习,在技能培训、理论知识培训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前沿的科技知识和行业动态,从而将其应用到旅游人才培养当中,提高人才培养效果。

(四)健全“双师型”教师的考核评价激励制度

在构建“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激励体系时,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充分考虑自身办学特点,重视教师的实践教学和专业技能。例如,对教师专业资格证书、比赛获奖、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应用型课程建设等进行评价奖励;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岗位实践,让教师了解行业的发展状况,丰富教师的专业技能,并将其纳入年终考核;在职称评审过程中,既要强调学术性,又应注重实践性,既要理论研究,也要专业实践。同时,院校应鼓励教师将课题、任务带到企业中去,通过与企业相关负责人共同研讨,以设备共用、师资互用、校企融合等形式,使教师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生产之中,并将其作为教师提拔重用、职称晋升、年终奖励的条件。通过完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建立专项技能培训与竞赛资金,加强科研转化激励等,吸引普通教师逐步转向“双师型”教师[9]。

(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

院校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针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积极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评选师德师风典型案例,加强相互学习;以教师发展为本,激发教师的主体意识,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注重专业知识的同时兼顾人文素质的提升,以德为本、诚信立教、勤奋进取、爱岗敬业,使其早日成为“双师型”教师,以良好的师德感染、带动学生。

五、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支优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离不开政府、企业、学校的共同努力。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组织保障、完善培训体系、健全考核评价激励制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等措施,能够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满足旅游人才培养对师资的需求,进而促进院校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成荣.职业教育产教依存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44-48.

[2] 黄丽燕.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路径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5):55-57.

[3] 俞启定.“双师型”教师的定位与培养问题辨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8(4):30-36.

[4] 蔡芬.普通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8:33-36.

[5] 智永婷.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人才引进的困境与突破[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399-406.

[6] 谢丽丽,姜海艳.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1):128-130.

[7] 陈静.转型发展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与行业对接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5-38.

[8] 金晶,张可然.“政行企校”协同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建设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2(4):78-80.

[9] 王蔚,金俊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意义及实践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62-16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