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洋旅游开发研究
作者: 李瑶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代表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得益于地理位置上的优势,相较于内陆,沿海城市的旅游业更发达。而作为北方沿海旅游城市的代表——青岛,其海洋旅游发展也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目前,青岛的海洋旅游产业已经发展出了以第一海水浴场、第二海水浴场、第三海水浴场、石老人海水浴场、金沙滩和银沙滩海水浴场等海水浴场景点集群,以北九水风景区、仰口风景区、太清宫风景区等以山上海景为主要观赏点的崂山景区群,以及以栈桥、五四广场、奥帆中心以及沿海德式建筑群为代表的城市沿海地标性景点,整体构成了青岛的海洋旅游景点,给游客提供海洋旅游相关的体验项目。但是现有青岛的海洋旅游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不足,只有在后续海洋旅游开发过程中进行相应的规划弥补,青岛的海洋旅游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海洋旅游;旅游业开发;青岛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一、青岛海洋旅游发展历程
19世纪末,青岛沦为德国殖民地,被开发成欧洲人的旅游度假地区,但这也为后来青岛海洋旅游发展打下了基础[1]。这段时期青岛的城市和海洋旅游布局对后期乃至于现在青岛海洋旅游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时间推移,青岛的海洋旅游整体上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主要是进一步完善了各种基础设施,同时不断增建娱乐设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青岛的海洋旅游进入了疗养院建设时期,一大批以海滨疗养度假为目的的建筑设施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然而由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加上这个时期的疗养院不对外开放,以致普通群众参与度不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旅游产业迅速壮大,国内外的游客数量也呈指数级增长,青岛的海洋旅游业在这样的大形势下突飞猛进,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这几十年的时间内,青岛积极拓展海洋旅游发展空间,推进海洋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海洋旅游装备升级,完善海洋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开发海洋旅游资源,最终形成了以第一海水浴场、第二海水浴场、第三海水浴场、石老人海水浴场、仰口海水浴场、金沙滩浴场等为主的沙滩浴场海边旅游线,以海上名山崂山景区群为主的山海景色旅游线,以及以栈桥、五四广场、奥帆中心等地标性城市海洋旅游线构成的青岛海洋旅游全景图。借助得天独厚的滨海资源,青岛的海洋旅游发展相对成熟,整个旅游产业也形成一定的规模。
二、青岛海洋旅游发展优势
(一)上合峰会召开带来发展机遇
奥运帆船比赛于2008年在青岛举行,世园会于2014年在青岛举办,同年青岛还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第二次高官会,二十国集团民间社会(C20)会议于2016年在青岛顺利举行,2018年青岛举办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2],这些国际会议不仅让全世界认识了青岛这座城市,也为青岛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政治经济效益,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地理位置优越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的南部,地处亚欧大陆和太平洋的海陆交汇地带,东部濒临黄海,背靠海上名山崂山,环抱着“内海”胶州湾,可谓三面环山一面环海[3],气候冬暖夏凉,非常适合发展海洋旅游。同时,青岛位于我国华北与华东经济发展区的接合部,与日韩两国隔海相望,拥有极为广阔的海陆经济辐射腹地[4]。
青岛有着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能够有限地覆盖周围各个城市。目前,青岛已开通奥帆中心至崂山太清、海底世界、环浮山湾、环胶州湾、畅游三湾、青岛轮渡至黄岛轮渡、青岛轮渡至竹岔岛的核心航线,并且奥帆中心至邮轮母港航线即将开通运行。与此同时,八大峡—栈桥、奥帆中心—小管岛、奥帆中心—灵山岛、奥帆中心—极地西等4条航线也正在有序推进。待这些航线顺利开通后,青岛的交通将更为便捷,可“一程多站”,实现海上观青岛。
(三)滨海旅游资源丰富
青岛有着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与多元化的人文旅游资源。其拥有49处海湾,70个海岛,已开发9处海水浴场[5]。得天独厚的山海风光、历史厚重的人文景观、风格迥异的多国建筑、精彩纷呈的海洋文化,共同打造出独具的青岛特色的“山海岛城”景观。青岛海岸线漫长,西起市南区东至崂山区,内有团岛湾、青岛湾、汇泉湾、浮山湾等海水浴场;海上第一名山崂山的海岸山地壮阔巍峨,引人入胜。石老人的海蚀崖、海蚀柱等海蚀地貌独特,独具魅力的人文景观尽显海洋特色。海洋世界、海底世界、海军博物馆、贝壳博物馆、琥珀博物馆,让青岛充满着浓厚的海洋文化。青岛金沙滩文化旅游节、中国海军节、青岛国际帆船周、青岛国际海洋节等各种节庆活动更是给青岛海洋旅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青岛海洋旅游发展现存问题
(一)海洋旅游形式单一,游客参与度不足,无法形成沉浸式旅游
青岛现有的海洋旅游形式主要是海水浴场、海边沙滩景观,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以观光为主,对海洋项目参与度较低,体验感较差,因而青岛的海洋旅游无法形成特色海洋旅游产业。另外,与其他滨海城市相比,海洋旅游项目同质化严重。虽然青岛有帆船基地奥帆中心,但却未形成以帆船为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帆船、帆板等体育运动的优势也未得到有效发展。帆船基地奥帆中心主要作为青岛的观光性旅游景点,并未在青岛海洋旅游发展中贡献其应有的价值。
(二)海洋旅游与文化融合度低
青岛作为北方有名的滨海旅游城市,对于海洋文化的开发力度不够,没有把海洋知识文化融入城市建设中,仅是通过有限的景点去展示海洋知识,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尤其是作为道教全真派的发源地同时兼具海上名山称号的崂山,更多的是作为山海景观为人所知,其传承千年的道教文化很少为外人道,由于崂山道教文化开发不足,无法让游客对青岛文化有深刻的认识。
(三)海洋旅游开发缺乏创新
青岛在海洋旅游开发过程中对于新型的海洋旅游项目引入较少,对于发展大众型海上游乐项目,探索发展深潜体验、水上飞机游览等新兴项目投入力度不足。青岛的海洋旅游项目比较单调,产品元素单一,以观光为主,大部分游客来青岛旅游主要是去栈桥、八大关、五四广场、海水浴场观光,这样的风景各个滨海城市大同小异,以致游客无法形成独特的青岛海洋旅游体验。在海洋旅游开发过程中,需要尝试新的海洋旅游形式,只有不断加强新型海洋旅游项目的引入,才能推动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
(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足
近年来,青岛的海洋旅游发展速度较快,人们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却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在开发过程中对于一些自然资源如自然岸段风貌、沙滩、湿地、礁石、山体、林带等,保护力度不够。与此同时,景区在接纳游客时,并未注意控制环境承载量,严重影响青岛海洋旅游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对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构成了潜在的威胁,而且会降低游客的体验感。
四、青岛海洋旅游开发策略
针对青岛现有海洋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不足,在未来的开发和规划过程中,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多元化、全方位发展海洋旅游,才能让青岛的海洋旅游在滨海城市中独树一帜,形成独具特色的青岛海洋旅游体系,为游客展现一个不一样的海洋旅游城市。
(一)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的沉浸感
针对海洋旅游形式过于单一,游客参与度不够的问题,在海洋旅游开发过程中,应依托于现有资源,引导游客参与,重新发挥现有资源的价值。例如,普及帆船运动,依托于奥帆基地的海洋资源以及知名度,将帆船运动发展成为青岛的特色运动项目,通过增加年度的帆船赛事,为帆船运动提供更加容易参与的运动设施,降低这项运动的门槛,吸引更多民众和游客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由此来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的沉浸感,形成别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同样,针对海滩类旅游资源,可以开发赶海拾贝、捕鱼拉网等会场类海滩旅游项目,提高游客在海滩游玩过程中的参与度,增强娱乐性,形成良好的游客体验感。
(二)促进海洋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要树立海洋城市的旅游发展理念,将海洋知识和文化融入城市的方方面面。首先,加强海洋知识的普及,让游客在整个旅游过程中能够了解关于海洋的知识。进一步推广“奥帆帆”形象IP、数字讲解员,为海上文旅植入文化内涵。其次,可以结合最新的关于海洋气候和潮汐规律的研究,让游客接触海洋前沿知识,加深游客对海洋的认识,在游客心中形成海洋科技城市的印象。建筑和庙宇只是外在的形式,只有文化和思想才能薪火相传。针对具有独特的临海环境的崂山,应加强文化建设,将崂山悠久的历史与道教的发展紧密结合,让游客对崂山这座海上名山的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再次,利用青岛海底世界、青岛海军博物馆、贝壳博物馆、琥珀博物馆,以及青岛水族馆、田横岛和青岛山等海洋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海洋历史文化旅游项目,让青岛海洋文化城市的形象深入游客心中。
(三)丰富海洋旅游业态
针对海洋旅游开发过程中缺乏创新的问题,在未来青岛海洋旅游的开发和规划上,应该增加新兴海洋水上旅游项目,如加快发展帆船、游艇、皮划艇、潜水、冲浪、动力伞、水上自行车等海上旅游项目,提高游客海上娱乐活动的体验感。规范海上垂钓,优化潜水经营审批程序,加快崂山沿海一线海洋旅游项目开发。同时,青岛未来要放大海上航线对人流的引导作用,打造海上文旅的“产业路由器”。在串联城市沿海景点的同时,引入餐饮、住宿、研学等业态,并联潜水、滑翔伞、海上元宇宙等项目,进一步丰富海上消费场景。另外,在发展新型海洋旅游的过程中,要针对海洋多变的环境建立起有效的预测手段,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避免事故发生。只有这样才能让创新在海洋旅游开发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注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海洋旅游健康稳定发展离不开优质的海洋生态环境,因此开发海洋旅游更要注重海洋环境保护,促进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在景区管理方面,要建立生态监管体系,实时监测景区内游客容量,调节旅游旺季给景区带来的压力;加强对海上船只的管理,禁止排放有害液体污染海面[6];严格控制入海河流水质污染和陆源污染,对于沿海旅游企业排放污水的行为给予严厉处罚,保证污水达标后再排放。只有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海洋旅游才能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五、结语
本文阐述了青岛海洋旅游的发展历程,分析青岛现有海洋旅游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海洋旅游形式单一,游客参与度不足,无法形成沉浸式旅游;海洋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度低,导致游客对青岛海洋旅游没有深入的认识;在海洋旅游开发过程中过于因循守旧,缺乏创新,对于新型的海洋旅游项目引入不足;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足。针对以上问题,青岛在海洋旅游开发过程中,应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结合青岛自身的海洋资源特点,扬长避短,开发相应的旅游项目。同时,在青岛海洋旅游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加强海洋文化的渗透,将海洋文化渗入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加强创新,增加新型海洋旅游项目的引入,同时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确保在创新的同时能够更加安全稳定的发展。只有在海洋旅游开发过程中各方统筹规划,塑造独特的青岛海洋旅游品牌,未来青岛海洋旅游的发展才能更上一层楼,因海而生,向海而兴。
参考文献
[1] 刘俊,马风华.近代以来青岛海滨旅游发展历程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37-42.
[2] 柏鹤,董瑞芝.抓住奥运机遇,加快青岛海洋旅游发展[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10):86-90.
[3] 张广海,刘佳.青岛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7-20.
[4] 陈超.《山东省滨海旅游及旅游业》指导下的青岛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人民黄河,2021(8):166.
[5] 张广海,刘佳.青岛市海洋旅游资源及其功能区划[J].资源科学,2006(3):137-142.
[6] 柴寿升,王树德,姜琳.论青岛海岛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对策[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3(1):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