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的意义、难点和突破路径

作者: 邓旭升

[摘要]开展职业本科教育是应用型高校办学的重要方向,对于完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优化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结构、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等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教师能力素质结构、专业建设、教学绩效评价体系难以适应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的难题,文章建议从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队伍培养锻炼、调整专业建设理念方法、优化教学绩效评价机制四个方面精准突破。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职业本科教育;研究型嵌入;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作者简介]邓旭升(1975- ),男,土家族,湖北巴东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副教授,硕士。(重庆  40152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研究型嵌入’模式与路径分析”(项目编号:20YJAZH023,项目主持人:邓旭升)和重庆市2019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重庆市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93281,项目主持人:邓旭升)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5-0005-08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应用型本科学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这是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二十条”)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后,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文件中再次强调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应用型高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具有良好的先决条件和基础,同时也面临诸多的实施难点。文章从分析应用型高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的重要意义入手,进一步论述应用型高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面临的难点以及相应的突破路径。

一、应用型高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的意义

在应用型高校范围内开展职业本科教育,对于完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优化人才培养和供给结构、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普职融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一)完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现实要求

“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构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应用型高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正是我国构建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关键步骤。

应用型高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能够满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需求多样化的现实要求。近年来,之所以提出要完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根本动因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科技创新链式爆发、新经济蓬勃兴起的背景下,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高端化趋势,客观上要求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必须向着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首要特征就是类型多样、层次完善。我国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主要是由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构成,教育主体则是各类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型高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一方面提升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历层次,实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由专科层次向本科层次的跃升;另一方面丰富了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类型,在传统的高等职业院校之外,通过新增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支“新兴力量”,能够有效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体系。

应用型高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能够为高等教育普职融通提供新经验。早在201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提出“我国要建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普职融通也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然而,截至目前,我国除部分地区开展了高中阶段的普职融通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之外,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普职融通还基本处于初级状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实施融通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逻辑上应具有同等学力,而我国高职教育长期处于专科学历层次,学历层次的长期不对等使普职融通进展较为缓慢。应用型高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不仅有助于高职教育学历层次上的多元化突破,也为高等教育领域的普职融通创造了条件。

(二)优化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的必由之路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指出要“培养更多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通过应用型高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可以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层次,扩充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给规模。

一是应用型高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有利于优化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结构。低技能劳动者数量过多、高技能劳动者数量偏少,技术技能型人才供需结构失衡,是我国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人才供需面临的主要矛盾。2017年初,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出我国第二产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供需结构失衡的情况有持续加剧的趋势,预测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高端技能人才缺口将扩大到3000万人左右,严重制约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应用型高校通过大力开展职业本科教育,成为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供给源,能够在优化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结构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是应用型高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有利于扩充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规模。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匮乏,已经明显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对此,我国应当加快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步伐。据教育部公布的《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数据,当年度我国共有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1所,生均规模为15749人,在校生人数共计33.07万人。本科层次技能人才的培养量与产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创办一所职业本科院校并初步形成人才培养规模,至少需要三到五年。在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迫在眉睫的情况下,由应用型高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有利于扩充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数量和供给规模。

(三)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内在需要

深化改革一直是推动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职教二十条”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开办应用技术类型专业或课程,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

一是应用型高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是构建国家资历框架的内在需要。建立国家资历框架,是我国一项重大制度创新。自“十三五”规划中首次提及建设国家资历框架以来,我国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职教二十条”中提出:“推进资历框架建设,探索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在我国启动职业本科教育试点前,职业教育的最高学历层次停留在专科阶段,在国家职业教育体制范围内,既没有学历层次能与本科、硕士、博士三大学历层次相对应,也没有相应的高等职业院校来进行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系统化培养,导致国家资历框架建设缺失必要的教育制度安排,长期停留在设想的层面。应用型高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突破了传统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学历层次的束缚,为国家资历框架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也为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是应用型高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在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成效显著的大背景下,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对于我国引进和输出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加快国际化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与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建设发展进度明显滞后。就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发展而言,日本早在1976年就设立了丰桥技术科学大学和长岗技术科学大学两所职业技术大学,开始探索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德国也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大规模地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与之相较,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落后了多年。在此形势下,应用型高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正是我国加快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重要尝试,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与国际接轨具有重大意义。

二、应用型高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的难点

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主要由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而来,长期坚持普通本科教育办学实践,使其在一定程度上留有“重理论知识、轻操作技能”的烙印。而职业本科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高层次延伸,属于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在此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面临着多重难点,具体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体系难以适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

尽管应用型高校与职业院校培养的都是应用型人才,但两者所培养的人才规格又有明显不同。基于两类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的不同,应用型高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上存在着一定的不适应性。

一是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往往更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由于技术型人才需要对生产一线的操作实践活动进行规划、设计、组织和管理,需要从业者对整个生产过程有较为深入、全面的理解;并且,技术型人才还需要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要求从业者扎实掌握相关机器、设备的机械构造和工作原理。可以说,拥有全面、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技术型人才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的必备素质。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十分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仅要求适度、够用。由此,就产生了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上的冲突。

二是应用型高校的实践教育模式,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要求存在错位。基于前文所述的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工作内容的差异,决定了两类人才在能力素质结构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技术型人才所需要的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与技能型人才所需要的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明显不同。技术型人才需要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问题,那么在实践教育环节,就需要学习与生产技术原理密切相关的实践知识;技能型人才在生产实践中遇到技术问题时,通知前者并等待其处理解决即可,因而只需要在实践教育环节学习好操作知识。两类人才在实践知识需求上的差异,造成应用型高校与职业教育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上的错位。

(二)教师能力素质结构难以匹配职业教育教学要求

教师是人才培养活动中的核心要素,教师能力素质结构和专业素养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应用型高校专业教师群体的能力素质结构还难以匹配职业教育教学要求,无法有效承担起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任务。

一是应用型高校专业教师的学缘结构难以匹配职业教育教学要求。应用型高校属于本科学历层次的高等院校,在应用型专业教师群体中,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据大多数。这一教师群体虽然具有深厚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但企业工作经历不足,缺乏从事生产一线实践活动的经验。长于系统化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而短于实践技能训练,是应用型高校专业教师群体的突出特征。以职业本科教育为载体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不仅要求教师拥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素养,还要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善于将自身拥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经验传授给受教育对象。以此观之,应用型高校专业教师的学缘结构显然难以匹配职业教育教学要求。

二是应用型高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难以匹配职业教育教学要求。近年来,随着应用型高校规模的扩大以及人才培养规格的多元化,众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纷纷加入应用型高校的教师队伍,使应用型高校中的“双师型”教师数量有了较为明显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应用型高校专业教师群体实践能力的提升。然而,应用型高校的技术型办学定位并未改变,其专业教师的整体实践能力与职业教育教学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正如前文所述,应用型高校所培养的技术型人才是处于生产第一线,从事组织和管理生产、服务、建设等实践活动以及技术工作的人才。应用型高校专业教师群体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为生产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技术能力,并不是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其实践能力结构与职业教育教学要求并不完全匹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