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社会视域下工科院校参与职教师资培养研究
作者: 杨红荃 金凤燕[摘要]工科院校与职教师资培养具有共通性、独特性、可持续性的内在逻辑关联,二者都是以服务技能型社会为根本价值取向、以扩展职教师资培养途径为重要目标、以提升职教师资综合能力为核心目标。文章梳理了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发展的四种转变,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视域下,提出了联合构建职教师资培养合作平台,专业、课程、教学协同创新,政府主导,工科院校、企业、职业学校多元参与,工科院校、企业、职业学校多元参与等师资培养优化策略。
[关键词]技能型社会;工科院校;职教师资
[作者简介]杨红荃(1972- ),女,湖北恩施人,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金凤燕(1996- ),女,湖北十堰人,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在读硕士。(湖北 武汉 430068)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2021年度职业教育专项重点资助课题“1+X证书制度背景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创新培养研究”(课题编号:2021Z03)和湖北工业大学2020年度教学研究课题“工科院校‘双师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课题编号:校202008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5-0067-07
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革,提高技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坚定不移地建设技能型社会,进一步细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要求。因此,本文立足于建设技能型社会,探讨工科院校与职教师资培养之间的内在逻辑,构建工科背景高校参与职教师资培养的现实路径,实现政府、工科院校、企业、职业学校多元共同培养真正的“双师型”师资储备人才,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师资人才保障。
一、工科院校参与职教师资培养的内在逻辑
职教师资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工科院校的教育环境与优势专业,与职业学校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不谋而和,二者无论从人才培养方向还是实践路径上都存在深度的内在关联。
(一)共通性
工科院校与职教师资培养,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与校企合作培养实践路径上相通。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以及新经济的发展需求下,工科院校旨在培养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而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面向社会生产、建设、服务等一线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教师资是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服务的,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化,二者具有共通部分。在教育链、产业链与人才链、创新链相互衔接的经济社会背景下,我国已将产教融合作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出发点。校企合作作为产教融合背景下一种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论是工科院校还是职业学校,都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一条重要路径,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创造条件,打造开放教育新生态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独特性
工科院校在培养兼具职业技能与师范技能的人才上具有独特性。工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因此在以工程性包含技能技术性、以学术性涵养师范性方面具有优势。工科院校的优势专业与高质量专业师资保障了专业理论课学习,校内实训基地及先进的实训设备保障了实践环节的教学与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按照师范生培养标准,设置相关教育学课程,对教育教学能力进行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职业学校培养高质量“双师型”教师。工科院校将职教师资培养作为学校工作的组成部分,纳入学校整体发展建设中,不仅扩展了学校功能,更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满足了教育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发展需求。
(三)可持续性
工科院校参与职教师资培养的可持续性主要体现在对工科优势专业的实效性依存和对新兴专业建设的时效性对接两个方面。一是对工科院校优势专业依存实效性方面,工科优势专业适应市场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既满足职业院校对师资的需求,也符合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二是对工科院校新兴专业建设时效性对接。工科教育既要适应新兴产业发展,还承担着引领技术创新的职能,面向未来技术发展趋势提前进行专业布局,保持对国际前沿科学技术发展动态的关注度和敏锐性,及时发展新兴工科专业。从长远发展来看,工科院校具有比职业学校更强的适应性与发展性,对于职教师资培养是具有时效性的,可快速进行新资源、知识、技术的高度共享。
二、工科院校参与职教师资培养的价值体现
(一)以服务技能型社会为根本价值取向
加强技能型社会建设,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引导激励全社会共同关心、广泛支持、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是围绕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需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工科院校参与职教师资培养,以优势工科背景为基础,以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师为核心,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工程技术支持,体现了工科院校服务技能型社会形成的价值取向。
(二)以扩展职教师资培养途径为重要目标
师资问题是关系到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问题,高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目前,我国职教师资主要来源为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以及普通高校毕业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是依靠校内外培训基地针对在职教师的培养提升。对于高职扩招,现有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不能满足对“双师型”师资数量及质量的现实需求。所以,必须探索并扩展职教师资培养途径来解决职教师资需求问题。工科院校根据自身优势,结合技术师范的特色和规律,加强跨界参与度,实现职教师资培养资源互补和协调发展,从职业院校师资需要出发,以满足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定位为目的,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形成工科院校助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三)以提升职教师资综合能力为核心目标
提质培优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但教学实践的核心能力需求与高质量“双师型”职教师资短缺之间的矛盾愈加凸显。工科院校培养兼备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综合性师资有天然优势。首先,结合工科院校优势专业,根据新时代职业教育对高质量“双师型”师资的需求,引导职业学校、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统筹协调教育资源、人才资源和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多元共生环境。发挥各主体在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与功能,突破传统静态的职教师资培养标准建设理念,不断加强培养计划的研究与修订,从优化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提升集师范性与技能性为一体的高素质师资培养质量的角度探讨标准建设的内生动力。其次,探索“技能性”与“师范性”及其有效融合的方式,为保障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工科院校参与职教师资培养既要满足优势专业理论性、系统性、基础性的要求,又要兼顾职教师资特点,加强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教师教育教学职业技能的教育。
三、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的四种转变
(一)从学历要求培养到“双师”要求培养:师资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较薄弱、机制还不健全,师资队伍在数量上一直处于紧缺的状态。为解决职教师资数量不足的问题,职教师资主要是从各普通高校、师范院校和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优秀毕业生中选拔,对于职教师资的要求更多关注学历。针对学历教育过度和专业性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期“双师型”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开始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许多学者对“双师型”教师的定义、内涵、建设路径等进行探索。到了21世纪初,为了解决专业课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以及提升职教质量问题,国家再次提出了职教“双师型”师资的要求。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再次强调了对“双师型”教师的重视,对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招聘条件进行了大幅调整,2020年起将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并且将高职以上学历且行业经验丰富的人员列入应聘队伍,对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适当放宽学历要求。可以看出,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教育政策的指导下职教师资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
(二)从普通师范院校培养到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培养:师资培养技能性加强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职业教育师资主要来源于普通师范院校毕业生。占职教师资主导的普通师范学校单一定向培养模式在很长时期内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普通师范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学相关知识、教学技能,但往往缺乏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能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师范学校培养模式难以满足职业学校的师资用人要求。因此,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开始出现,自1979年开始,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我国陆续建立了一批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学校,一些普通高等学校也在政策推动下成立了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积累职教教师培养经验,初步探索出了符合职教教师教育规律、具有一定职教教师教育特色的培养模式,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国部分学校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偏差,职教师资的培养现状仍有待改善。
(三)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到综合院校职教师资培养:师资培养专业性提升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作为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体,联合企业培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为职教师资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培养的职教师资,也存在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优势不明显,难以满足职业院校对“双师型”教师需求的问题,职教师资培养开始探索依托综合院校的途径。综合院校在学校专业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培养方案,探索职教“双师型”师资的培养途径,改革课程组织逻辑,寻求“学术性、师范性、技术性、职业性”的均衡协调。
新时代下国家积极提倡与鼓励综合院校参与职教师资培养工作,部分综合院校逐渐开设职教师资班、系、学院,但多数专业集中在市场营销、计算机等几个传统热门专业,重复率高、规模小,师资配备和学科建设水平相对较弱。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核心主体,也存在难以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的问题。在“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下,部分高水平工科院校以优势教育背景为基础开设的专业,相对而言更能满足职业教育师资需求。
(四)从职教师资的单一培养到多元培养探索:师资培养主体多元化
《方案》提出要建设百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并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优化结构布局,引导一批高水平工科学校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构建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践的轮训制度,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多举措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职教师资培养多元主体参与是大势所趋,更有利于职教教师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从最初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培养主体,到之后在普通高校建立职教师资培养基地和二级学院等多种培养主体共存,我国职教师资培养主体逐渐多元化。经济快速发展、技术迭代更新,单一的以学校为主体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企业对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双师型”教师培养已经成为教师培养的重要标准,将企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成为必要条件。利用有效的校企合作关系,共同讨论制定职教师资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设计等内容,聘用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职教师资培养,使职教师资能够满足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学校和企业参与职教师资培养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与鼓励,职教师资培养不等同于单纯的技能人才培养,其需要将教育教学技能传授给学生,离不开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践活动。职教师资培养模式逐渐由学校单一培养模式向高等院校、企业、政府、职业学校等多元合作模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