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精神成人”教育的现实审思、特征判据与实践理路
作者: 陈江[摘要]文章对高职院校“精神成人”教育进行了现实审思,分析了高职生“精神成人”应具有积极进取生命意识、真善美价值追求、凝聚正能量实践态度、坚韧不拔职业精神四类特征,并围绕独立人格、目标需求、自由思维、职业发展的教育目标,提出了高职院校的行动路径:创设载体,树立自主实践理念;搭建平台,培养内生性需求;整合资源,培育创新创业思维;协同育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链接校企,以“专业成才”促进“精神成人”。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神成人教育;特征;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陈江(1981- ),男,浙江诸暨人,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在读博士。(浙江 绍兴 31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模式的跟踪与评价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IA190402,课题主持人:陈江)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5-0092-06
大学生“精神成人”思想的提出,旨在关注大学生精神成长的需求,为大学生精神健康成长添砖加瓦,助力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职教育正处于内涵提升关键时期,其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应用型为主旨与特征的课堂教学体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已被全社会所认可。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精神成人”教育为高职院校有效推进职业素质、人文素养教育提供了有效载体,为高职院校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研究新场域与实践新路径。
一、释原与明理:高职院校“精神成人”教育的现实审思
大学生“精神成人”既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题中之义,也是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命题,笔者对“精神成人”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就高职院校“精神成人”教育的现实状态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精神成人”研究概述
国内学者对“精神成人”主要从社会学及心理学层面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夏中义教授首次界定了“精神成人”概念及其内涵,在《大学人文读本》一书中指出,“成人”不仅是个体生物学意义上的成长成熟,也不仅是个人在法律意义上领取身份证并拥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更关键是在价值意义上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具有独立思想与自由精神的人文潜质。大学生精神成人的过程就是大学生在处理人与自我、社会、国家、世界关系中,不断提升自己精神存在状态与精神境界的进化过程。其他学者在这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精神成人”进行了深入探析。刘玉等指出,在实用主义盛行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出现了群体性信仰危机与精神价值缺失等问题,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关注大学生的精神成长需求,大学生精神成长内容载体亟待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蔡琳琳认为,“精神成人”的存在基础是物质条件,在物质条件满足后,人就会产生一定的情感需求和价值追求,在成长过程中就会不断学习思考,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丰富,精神层次不断提升,可以有效应对来自生活的挑战和压力。黄聘认为,大学生精神成人包含“心理成人”“道德成人”“理想成人”三维向度,其教育策略应当涵盖三个层面: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促使大学生心理成人;以个人品德教育为重点,促使大学生道德成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抓手,促使大学生理想成人。刘继峰认为,个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以及自我进步过程就是“精神成人”形成的过程,但“精神成人”并不是一个既定状态。以上这些关于“精神成人”的研究概述,为本文探讨高职院校“精神成人”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观照。笔者认为,高职生也有“精神成人”的内生需求,高职院校理应开展“精神成人”教育。
(二)高职院校“精神成人”教育的现实思考
培育与引导高职生“精神成人”,既是高职教育育人本质的需求,也是实现高职生可持续发展的刚性需求。但在现实场域中,很多高职院校把精力和时间过多放在培养学生技能与实践能力上,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剥离,忽视了高职生思想与道德价值层面的培养。目前很多高职生对事物往往从功利的角度决定取舍,缺乏足够的好奇精神,对自己的学科领域缺乏合理的怀疑与探究精神。价值属性的缺失是目前高职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个瓶颈,如果高职教育不重视学生的价值培养,很有可能会陷入单向度发展的恶性循环,即使学生毕业时完成了以后赖以生计的知识建构与技能储备,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精神成人”。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与培养方式较本科院校与研究型大学存在着很大差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高职院校就不需要人文教育,就不用注重人文素质培养。相反,在当前高职内涵建设提升中,更应注重学生的人文教育,实现知识、技能和人文素养的“三重建构”。高职院校在开展素质教育过程中应更注重学生道德精神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精神层次和道德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澄清与检视:高职生“精神成人”的特征判据
从整体上看,高职生要实现“精神成人”,需要从是否具备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凝聚正能量的实践态度、坚韧不拔的职业精神四方面特征进行实践检视。
(一)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
高职生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应努力建构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高职生一旦开始深入思考人生、追求生命意识就意味着他们真正实现了“精神成人”。换言之,精神成人的实质,是要引导学生在价值根基上懂得做人的道理,并把这些道理内化为德行,来规范行为、提升心灵。生命意识就是指人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生命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提出了“觉解”的概念,他认为:“生命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追寻和理解生命意识,人生存和发展应该追求生命意识,这样才能真正成为精神成人,一个人做人做事应该对自己和事情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这实际上就是自觉,人只有自觉才能明白道理,才能做好人,做好事。”①
当个体达到觉解状态就意味着个体更为理智,内心的良知已经被唤醒,自身的价值和精神也就能真正展现。高职生一旦达到“精神成人”的状态,他们就会更加深入细致地思考人生,进而关注生命意识,自身的精神境界与道德水平就会得到极大提升。但在现实中应清晰地看到,很多高职院校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忽略了学生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的培育,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剥离,培养的是一名高级技工,而不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导致学生进入社会后无法适应与承担更为重要的工作岗位。
(二)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高职生要养成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这样才能追求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意识。高职生一旦达到“精神成人”状态,就会懂得真善美,用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与道德水平。明确价值取向与追求后就会追求正确的生命意识,自我学习与成长过程也会充满着自信,自我效能感也会得到提升,就可以有效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心智也变得更加成熟。被誉为德国“教育科学之父”的赫尔巴特指出,通过教育可以不断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教育的最高目标是道德教育。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多加关注学生的精神价值层面,向学生灌注正确的道德观念,让学生形成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精神成人”要求学生应具备利他主义品质,尽可能去帮助到别人,利他主义是真美善追求的直接体现。还应突破个人甚至家庭利益圈子的限制,着眼于整个社会,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由于对“精神成人”关注不够充分,使有些学生只注重自我提升与发展,只谋求私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作为当代大学生,应主动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中建构真善美的价值。当与国家崇高使命紧密联系起来时,就会有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挑战与复杂的选择。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勇于突破,积极引导学生追求善美价值,让学生关注国家前途命运和社会发展情况,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精神成人”。
(三)凝聚正能量的实践态度
高职生要有不断凝聚正能量的实践态度。从本质上看,实践本身也是一种价值意识,围绕着某种真善美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就称为实践。实践作为一种活动本身,其本质就是人根据实践理智进行选择活动,选择的标准就是自己内心的真善美。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职业人缺乏真善美的态度与意识,违背了基本良知,做出一些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诚然,只有基于良知的实践才能真正向社会传播正能量,才能帮助个体不断提升,自身心理需求与道德需求才能真正得到满足。
当下正处于高职教育内涵提升关键时期,高职院校理应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但我们应清晰认识到,在实用主义盛行的现代社会环境中,这种实践培养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很多高职院校把精力与时间过多放在培养学生技能与实践能力上,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与正能量价值观的教育与引领,出现了高职生群体性信仰危机与精神价值缺失、毕业后就业诚信缺失与就业中“蹲族”“躺平”等现象。因此,正能量的实践态度亟待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实践中,不断凝聚正能量的实践态度是高职生实现“精神成人”的重要条件。
(四)坚韧不拔的职业精神
高职生要具备坚韧不拔的职业精神。职业精神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是从事职业时应具有的精神、能力与自觉。例如,高职生要不断提升职业适应性。职业适应性是当代著名职业学者萨维卡斯为应对社会和职业环境的不确定性而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其描述了个人在处理职业任务时自我调节的心理力量与资源,认为一个人可以对自己的发展负责,掌握自己的命运,对未来充满好奇,有信心应对变化,实现自己的想法,才能应对未来职业的不确定性。
具备坚韧不拔的职业精神是高职生的必要条件。个体职业生涯的成功都离不开持续不断的努力,而不是在挫折与困难前退缩与放弃。近年来,心理学界非常重视韧性的概念研究,发现韧性是一个员工职业精神的核心要素。坚韧是指个体从挫折与伤痛中恢复过来,在压力的威胁下持之以恒、继续努力工作的心理品质,强调个体在挫折后的建构、成长与再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只有调整心态、再接再厉、克服困难、执着努力,才能走向成功。因此,职业精神是高职生达到“精神成人”重要的特征面向。
三、目标与路径:高职院校“精神成人”教育的实践理路
高职院校“精神成人”教育是高职素质教育中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围绕高职生“精神成人”的特征,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精神成人”教育的具体目标设定,可在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围绕独立人格引导、“精神成人”目标确立、自由思维养成、职业发展潜力提升四大教育目标展开。
(一)教育目标
1.引导独立之人格。引导高职生明白独立人格的意义与价值,使用独立人格所带来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应有的责任与义务。培养高职生个体的独立性,在面对社会时能够单独生活、学习和思考,实现自立自强。即便在没有工作,无法实现物质方面独立之际,也要尝试从精神方面率先实现独立,之后通过职业平台,再慢慢实现物质方面的独立,最终不再依靠他人,凭借这样的独立人格为社会与他人服务。
2.确立目标之需求。教育效果要建立在对教育的需求上,高职生对教育的需求是实现教育效果的前置条件。高职院校首要完成的任务是让学生对“精神成人”教育产生需求,成为学生追求的目标。高职院校在实施“精神成人”教育时,要明确其内涵,围绕培养“精神成人”的目标,制订具体实施方案,介绍“精神成人”的意义与价值,让学生认识到“精神成人”对个人成长发挥的积极促进作用。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到社会环境从客观上对个体提出了精神成长与行为成长两方面的要求。因此,围绕“精神成人”要求,要让学生确立“精神成人”教育的目标需求,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3.养成自由之思维。能学会独立思考并掌握自由正确的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这是实施“精神成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精神成人”的一大特征,更是高职生塑造独立人格的前提与根本。只有达成自由的思维方式,才能够打破传统思想形成的思维束缚与桎梏,学生才不会受到传统知识和技术的束缚,才能拥有自主的想法、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而创新创业思维又是形成自由思维的有效方式,二者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