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知识论看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

作者: 张思琪 匡瑛

[摘要]职业教育类型地位的确立需要从更深的学理层面进行论述。从技术知识论的视角分析,技术知识不再是科学知识的附属,而因其具有的程序性与规则性、有效性和可靠性、整合性和跨界性,成为与科学知识具有同等地位的独立知识体系。技术知识对职业教育的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起到了规定性作用,技术知识的本质决定了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独特性,为职业教育类型地位的确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技术知识;职业教育;类型地位

[作者简介]张思琪(2000- ),女,陕西汉中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读硕士;匡瑛(1978- ),女,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06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及其与普通教育‘双轨制’‘双通制’体系构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VJA200003,项目主持人:匡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2-0021-06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低层次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得不到保证,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发展陷入恶性循环。虽然近年来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在国家层面得到了确立,但要在实践中确立,有必要进行理论溯源。技术知识论是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之一,从该视角出发阐述职业教育的独特性,对于真正确立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技术知识是独立的知识体系,具有多种特性

历史上,人们对技术的理解更倾向于“应用论”。技术被认为是科学知识的直接应用,也就是说,技术是科学的附属概念,属于科学体系的一部分。同时,人们普遍认为,知识是以学科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学术知识或科学知识,技术知识被排除在知识话语体系之外。随着对技术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学者们逐渐认识到,技术并不是一门低层次的科学,而是独立于科学知识的知识体系,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不仅如此,技术知识作为一种重要且独立的知识类别,也逐渐被重视和认可。美国历史学家莱顿(E.T. Layton)在《作为知识的技术》一书中提出了“技术就是知识”①的观点。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将知识分为四种类型:“事实性知识、原理性知识、技术性知识和人文性知识”②,技术知识的独立特征被进一步认识。通过梳理技术知识的发展历程并与科学知识进行对比后,可以总结出如下特征。

(一)技术知识具有程序性与规则性

在科学视野中,知识是从观察者的角度反映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帮助人们感知世界。因此,科学知识常常以“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形式出现,具有描述性和解释性。从技术哲学的角度来看,技术知识是为了实现技术目标、改变自然规律和过程等而存在的技术理论,是指通过教育和实践获取的特定技能、知识和经验,是技能工作和职业发展的基础。因此,技术知识往往以“应用什么”和“如何应用”的形式出现,具有程序性和规则性,即存在明确的规则、程序和标准。具体来说,程序性是指一系列规范的步骤或操作必须按照特定的顺序执行,如组装汽车零部件等;规则性是指一系列具体的规则、原则和标准必须遵循特定的要求,如电子电路设计等。技术知识从从业者的角度展示了一定的生产活动模式,即在特定的生产或工作情境中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标准完成生产活动或工作任务。技术知识的程序性与规则性对于技能工作者非常重要,因为它们能够提供一种明确的方法和流程,使技能工作者能够在实践中准确、高效地执行任务。此外,程序性和规则性技术知识也有助于保证工作的质量和安全性,减少发生人为误差和事故的风险。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技术知识直接引导人们通过自身的技术规则改造和变革物质世界。

(二)技术知识具有有效性和可靠性

技术史学家邦格(Bunge M.)对科学规律与技术规则之间的区别进行了深入解析,他认为技术规则不像科学规律那样用来判断真假,而是关注其有效性或无效性,即技术知识能否在实际应用中有效地实现预期目标。在此层面,技术知识是一种为实现某种目的而设计的知识,它的有效性是指能够被成功地应用于实际生产和服务,从而提高生产和服务的质量、效率和效益。只有保证技术知识的有效性,才能够为实际生产和服务提供有力支持。同时,技术知识也比科学知识表现出更大的可靠性。受理论限制,科学知识处于不断探索和变化之中,所以从传统意义上看,科学知识的确定性和真实性被大大削弱。技术知识的来源和产生都离不开实践,技术工具和设备的制造也需要实践的支持,技术的功能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学习和掌握技术知识需要实践的支撑,评价技术的效果也必须通过实践来进行衡量。因此,技术知识不仅要有正确的理论,还要在实践中稳定可靠地发挥作用,其可靠性直接影响生产和服务的安全和质量。只有技术知识的可靠性得到极大的保障,才能够有效地保障生产和服务的质量和安全。基于此,“与以真理为基础并被判定为是我们最好的知识形式的科学知识相比,技术知识是一种更可靠的知识形式”③。

(三)技术知识具有整合性和跨界性

技术知识的整合性是指技术知识需要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形成更加综合性的技术知识体系,从而能够更好地应用于不同的领域。科学知识是揭示自然界及其运作方式的知识,技术知识则包括技术结构的知识和技术功能的知识。人造物的某些物理和结构特性直接关系到与技术结构相关的知识,而我们如何创造或成功使用人造物,则与技术功能的知识有关。这两种知识均需要了解不同的运行机制,整合多个领域的知识,寻求不同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甚至需要在对机制和知识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创造新的路径。技术知识的跨界性是指技术知识要跨越不同领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应用到技术中,以解决更为复杂的技术问题。另外,科学知识的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基本无法实现跨领域的延续和传播。技术知识作为一种技术系统化的理论形式,具有独立性、实践性和有效性,可以跨领域使用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综合来看,技术知识在产生和构成上具有整合性,在使用和传播上具有跨界性。

(四)技术知识是具有经验性的算法体系

技术知识在内涵方面具有程序性与规则性、有效性和可靠性、整合性和跨界性的特征,这与科学知识存在显著差异。同时,从知识来源和结构上看,技术知识也是具有经验性的算法体系。从知识来源的角度看,技术知识为关于“应用什么”和“如何应用”的问题提供答案,技术准则通常直接来自经验,在产生之初并没有明显的理论框架来解释。科学知识追问的是“为什么”,科学规律往往来自客观研究,是对因果关系、概率和规律的解释。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科学知识的结构由基本原理、逻辑推导和经验结论三部分构成,强调逻辑严密性和系统完整性。一般情况下,认知主体以基本原理为基础和核心,通过逻辑推导、搭建思维桥梁得出经验结论。技术知识的逻辑结构包括确定实现目的、在现实世界中寻找和选择实现目的的手段并评价手段能否实现目的。因此,技术知识是基于实践经验和知识系统化整合的结果,是从具体操作中总结出的规律性知识体系,是一个具有经验性的算法系统。一方面,技术知识作为经验性算法体系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技术知识作为经验性算法体系具有可复制性和可验证性,能够在不同的实践环境下得到验证和应用。此外,技术知识作为经验性算法体系具有实用性和实效性,能够在实践中有效地解决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二、技术知识理论视角下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

技术知识是职业教育的知识论基础,技术知识的独特属性不仅决定了其与科学知识的区别和独立性,也决定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行的类型特征。

(一)职业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技术知识源于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强调实践操作与实践应用。同时,技术知识包括理论形态的原理性知识和经验形态的实践性知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经验知识依赖于劳动者的头脑和身体而存在,通过操作行为表现出来,难以通过编码被保存。由此得知,技术知识是独立于科学知识的知识类别,与科学知识无高低、主次之分。

一方面,技术知识的程序性和规则性决定了用简单的公式命题难以概括技术知识,这就意味着学习者需要具备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要求技术知识更为系统化和综合化,单一的技术知识无法满足更加复杂的工作内容。为确保工作效率和质量,学习者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保持自身在先进技术领域的优势,获得更为系统化的技术知识并应用于实践。此外,掌握技术知识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实践过程。在培养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实践不断积累经验,直到完全理解并掌握所学的技术知识。因此,技术知识的程序性和规则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在教育内容、培养过程等方面有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独特性。同时,教育内容的复杂化和知识习得的长期化决定了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不可替代性,学生不可能通过短时间的学习掌握技术知识,职业教育子系统必须进行学历层次的延伸突破,保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整性。同时,还必须强调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为学习者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完成知识及技能的深度积累。

(二)职业教育在目标定位上具有独特性

技术知识是一种实践性的知识体系,实践活动的开展是技术产生和应用的过程。最早的技术是在人类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劳动者通过生产技术作用于劳动对象,从而达到改造自然、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在实践中产生、掌握和评价的技术知识显然比通过经验得来的科学知识更具有可靠性。因此,不同于处在不同发展、探索和变化过程中的抽象性科学理论成果,技术知识的产出更具有现实性和具体性。在技术知识论的视角中,科学知识更多以语言符号为载体,通过公式等静态形式被记载,更容易判断其真假。技术知识远比科学知识复杂,因为它是关于如何通过设计、操作和制造得到技术人工物的知识,其复杂性和动态性决定了用“是否有效”来作为评价标准。

知识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与传递载体。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技术知识是最可靠的知识论依据和最坚实的理论基础。技术知识产出的现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以培养实用型和应用型人才为指向,在培养目标上聚焦于就业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以满足劳动力市场对学生的需求,实现高质量就业与职业发展。以科学知识为理论基础的普通教育则更强调知识体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以培养学生具备通识的理论基础、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突出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技术知识的有效性也决定了职业教育目标在评价标准上的独特性,职业教育在评价标准上更注重知识的外在价值及实用性,着眼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的能力,更倾向于评价学生对某项任务的操作情况或对某项技能的熟练掌握程度。因此,从评价标准和培养目标角度来看,职业教育具有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独特性,对建设教育现代化强国有独特的使命和贡献。

(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具有跨界协同性

技术知识是直接指导劳动者在一定的生产情境中进行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知识,其形成与产生实际问题的产业、行业有关,其应用与具体的岗位、情境有关。因此,技术知识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问题导向性。由于现实工作和生产情境具有复杂性,相应的技术知识也具有整合性和跨界性,在了解不同领域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整合各方面的知识,从多个主体、多个维度、多个领域寻找不同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此外,技术知识在指导我们如何创造利用人造物的同时,还需要包含有关人造物自身的物理属性和结构属性的结构知识。同时,个体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技术及技术知识。一方面,技术的功能仅在实践中才能获得真正的价值;另一方面,个体需要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技术。技术史学家弗格森(E.Ferguson)指出,技术活动高度依赖于视觉,因为技术知识往往以行动而非口头或数学方式表达,并通过视觉方式被接受。由此,技术活动的运行规则无法完全被明确阐述,技术知识相应地具有高度的个体性且难以被编码,即技术知识具有难言性。因此,个体对技术的掌握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试错而逐步内化,个体对技能的进一步掌握需要在不断实践过程中反复训练而达到熟练程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