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企协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逻辑、问题与策略
作者: 苏新留 曹留成[摘要]政校企是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建设的基本主体,现代产业学院助推产业链价值水平提升、助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助推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与助推职业教育品牌提升。借助多元主体协同理论,针对政校企协同建设意识低、协同建设资源能力低、协同育人水平低、协同治理质量低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政校企从健全多元主体协同管理体制、协同建设资源、协同人才培养、优化协同治理保障机制四个方面协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行动策略,推进打造实体性人才培养创新平台,有序推动现代产业学院发展。
[关键词]多元主体协同理论;政校企协同;现代产业学院;共建共管共享
[作者简介]苏新留(1971- ),男,河南唐河人,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曹留成(1975- ),男,河南泌阳人,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硕士。(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高职类重大项目“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现代产业学院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豫教[2023]0297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2-0050-08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设立产业学院。2020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要求职业院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现代产业学院。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2021年12月,首批50家现代产业学院名单向社会公示。随后,各地现代产业学院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出现了建设热潮。河南、浙江、河北、福建等省分别立项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对于纳入现代产业学院立项建设名单的高职院校来说,面临着先行先试、新事物新规律探索的时代课题。借助多元主体协同理论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价值、问题与行动策略,对推动现代产业学院科学有序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政校企协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逻辑机制
多元主体协同理论是系统论的重要分支,是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哲学理论,主张用主体协同的思维保障复杂系统的正常运行。美国哲学家玛格丽特·吉尔伯特(Margaret Gilbert)的多元主体理论认为,系统是“多个个体以特殊方式相互链接从而形成的实体”,集体信念是个体信念的有机综合,多元主体达成“共同承诺”,才能“共同行动”。德国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的协同论认为,由大量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在宏观上呈有序状态,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归纳多元主体协同理论研究,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整体性、动态性、相关性和非还原性。系统是由各主体以一定联系组成,具有稳定的结构与功能;系统是动态开放的,可根据外界环境变化而变化;主体间具有关联性,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等中介相互联系与作用;系统中各主体彼此约束、选择、协调使其产生新特质。当前,多元主体协同理论已经在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展现出理论指导实践的强大生命力,体现了多元主体协同理论的创新发展能力。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需要政校企协同治理。各主体应各司其职、相互协同,形成优势互补,以一定的方式参与、支持和配合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在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地位、角色和功能,实现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目标。
(一)政校企协同是推动现代产业学院综合改革的重要条件
政校企协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一个整体性工程,存在全盘观察、整体思考、系统设计等要求。多元主体协同理论要求以综合思维全面审视现代产业学院的问题,把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内外部关系和规律,把现代产业学院发展与职业教育、经济社会变革联系起来。一方面,从育人角度出发,政校企要协同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协同建设教学团队、协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协同改进教学模式、协同实施学徒制,以发挥整体育人效能。另一方面,政校企协同发展给职业教育提供了解社会需求的渠道,健全管理体制、完善治理机制、化解利益分歧是协同发展的前提,也是发挥整体治理效能的基础。
(二)政校企协同是破解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割裂的重要推手
职业教育体制长期存在着条块分割、各自为营等结构性问题,导致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缺乏开放、交流与互通机制。多元主体协同理论要求政校企以动态开放的思维认识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推动其动态发展,研究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一方面,要对教育资源不足、教学团队结构不合理、教学模式滞后等问题采取前瞻性举措,破解协同育人难题。另一方面,要对管理体制不全、治理责任不明确、利益分配不均衡等问题采取针对性策略,破解协同治理难题。
(三)政校企协同是共建共享现代产业学院资源的重要手段
政校企之间关系复杂,各自发挥着独特的功能,拥有各自的运行规律。多元主体协同理论要求以相关性思维认识各主体间的关联性,科学定位与充分发挥各自的价值和功能,使政校企协调并存、相互促进。一方面,强化政府指导监督、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行业企业实践教学等职责,彰显各自的优势。另一方面,解决政府部门协调不力、职业院校技能训练不足、行业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政校企协同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整体螺旋式发展的重要抓手
政校企各主体的角色、价值和功能的优化,使现代产业学院呈现出新结构新特质。多元主体协同理论要求以非还原性思维认识政校企各主体地位、角色、功能定位的调整与优化,不以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对他们进行管理和评价。一方面,要对现代产业学院面临的机遇、挑战进行精准分析,不断调整各主体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角色和功能定位,不断调整管理和评价体制机制。另一方面,现代产业学院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建设策略,要因时因地因势优化建设策略,使建设策略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政校企协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价值
政校企协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基于劳动力市场供需博弈结果的社会选择”①,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满足学生对就业创业能力的要求,并在提供高质量产品与服务中保障自身高质量发展。
(一)助推产业链价值水平提升
当前招工难问题依然突出,技术工人短缺反映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未能完全满足产业链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市场机制失灵是导致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而政校企协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化解了这一矛盾。产业链需要什么类型的、多少数量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就培养什么类型和数量的人才,“更好地对接产业世界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要求”②。现代产业学院为政校企提供了信息交流、反馈与互动的对话平台。职业院校以行业企业技术发展逻辑体系重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产学研用”一体化设计,对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学生管理等进行质量把控,对招生方式、录取数量、人才评价方式等进行动态调整,提升人才培养类型结构与产业链结构的匹配度。行业企业有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才能更好保障产业链提质和转型发展。
(二)助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新时代,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迫切需要科技企业、科技成果与金融的深度融合,需要耦合产业和地方发展。目前一些产业学院与地方政府在科技金融融合深度上发力不够,产业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造血”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不足,横向技术服务能力不足,金融注入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发动力不足。随着政校企协同发展职业教育能力的增强,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将迎来新机遇。政校企协同发力,健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机制,制定协同科技创新政策,加强金融支持职业教育举措,发挥校企工作室、校企实验室、校企创新基地、校企实践基地的作用,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激发金融注入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发动力、激发校企协同科技创新的内生潜力,从而发挥产业学院在人才链、创新链、金融链无缝对接中的载体价值。
(三)助推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
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依然突出,毕业生就业机会少、劳动报酬低、岗位不稳定等问题突出。不可否认,这种情况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有关,但也与缺乏工匠精神、综合技能差、专业能力不足等因素有关。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滞后于学生发展需求是造成学生不充分、低质量就业创业的主要原因。随着政校企协同发展职业教育意识的觉醒,这一问题将迎来解决的契机。政府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就业创业扶持,可以扩大劳动力市场需求、创造就业创业机会、增加学生就业创业成功率。职业院校改进专业和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模式、改进人才评价模式,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品格、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参与实践教学,可以培养敬业精神高、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突出的学生,这些学生能在就业创业市场上占领先机。
(四)助推职业教育品牌提升
生源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在激烈的生源竞争面前,唯有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培养符合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保障教育发展活力。政校企协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为这一改革创新提供了行动路径。政校企协同发力,经费保障有力、办学条件优良、教学资源实用、师资力量充足、教学实施有序,联合对照岗位要求、梳理职业能力清单、确定培养目标、编制专业培养方案、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使学生学用结合、学用一致,学生就业创业有保障,进而形成专业品牌和学校品牌。
三、政校企协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存在的问题
在全国上下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的热潮下,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已经由高等教育领域拓展到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从本科层次拓展到专科层次,从自发性协同建设阶段发展到政府专项计划支持阶段,社会效益日益显著。政校企各主体在协同建设的同时,应保持理性和理智,直面和省思存在的问题。
(一)协同建设意识低
一些行业企业意识不到分担产品开发成本、分散技术创新风险、共享共同体优质知识的机会可能;一些职业院校意识不到共享高端沟通平台、共享丰富的教学资源、共享广阔发展空间的机会可能;一些政府部门意识不到共同体人才、科技和教育驱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机会可能,这些均导致协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缺少内驱力。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在地方政府的组织下、在政府经费投入的刺激下,一些建设单位存在形式主义倾向,匆匆论证、申请并获得立项建设资格。但是建设单位历史短、经验少、不知道为什么建、如何去建,导致现代产业学院发展迟缓。一些现代产业学院不注重章程的建立,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清晰,导致出现责权利割裂、工作难以推进等现象。
(二)协同建设资源能力低
一些现代产业学院专业结构失衡、专业同质化、专业与产业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专业设置缺乏社会调研和科学论证,专业调整随意性高、盲目性大,造成部分专业人才过于饱和、部分专业人才又十分紧缺的尴尬现象。一些现代产业学院未能根据岗位需求完善课程结构,校企合作开发的新形态高质量教材和案例库数量不足,兼具生产、教学、研发、创新创业功能的校企一体、实验、实训实习和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不足,难以体现产业发展前沿,难以反映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一些现代产业学院忽视协同建设教师队伍,“双师双能型”教师数量不足,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机会不多,企业能工巧匠兼职教学数量较少,致使学生双导师制流于形式,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协同育人水平低
育人模式滞后,一些地方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制订专业培养方案、订单式课程设置、订单式教学实施、学生联合管理的育人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易形式化。育人成为学校责任,一些行业企业合作育人的责任停留在协议层面,未能履行到位。一些职业院校倾向于传统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实习治理,组织的职业教育成果展、座谈会等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双向互动,学生技术技能水平难以真正提升,“培养过程与生产实践衔接度低”③。一些行业企业的学徒管理不合理,“‘以工代学’,将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④,不主动进行学生的工匠精神教育、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甚至安排的工作危害学生健康与安全,制约着学徒制的有效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