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普融通的价值导向、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
作者: 蒋颜岚 徐俊生 张国镛[摘要]职普融通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关键,也是国家近年来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职普融通对健全国民教育体系、打通人才培养“立交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当前实践来看,职普融通面临脱离义务教育阶段基础、缺乏高中阶段整体制度设计、难以打通高等教育阶段层次障碍等现实困境。据此,可从细化宏观政策指导、强化义务教育阶段的职业启蒙和劳动技能教育、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推动职普融通的发展,将职普融通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职普融通;价值导向;均衡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蒋颜岚(1988- ),女,四川仁寿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讲师;徐俊生(1988- ),男,广东揭阳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讲师;张国镛(1959- ),男,重庆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教授。(重庆 40152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研究型嵌入’模式与路径分析”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YJAZH02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2-0043-07
职普融通是我国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明确指向和重要内容。2021年10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加强各学段职普融通”,职普融通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教法”)规定“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并强调要“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法律层面确立了职普融通的方向,为职普融通的多层次、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同年,《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明确了职普融通成为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目标之一,从而将职普融通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受到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关注。此外,从实践层面来看,推进职普融通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也是畅通学生发展通道,打通学生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多元化路径的关键举措。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各行各业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客观上要求我国实施教育综合改革,建立良好的职普互动沟通机制,破解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轨并立发展的局面,形成职普融通发展的新格局。对此,本研究立足我国推进职普融通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基于职普融通的价值导向、内在规律和实践要求,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以期为我国推进职普融通提供有益借鉴。
一、实施职普融通的价值导向
(一)健全教育体系,推动国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当前,我国大力推动职普融通,对健全国民教育体系,破解制约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轨并立发展障碍,解决职普教育发展不平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强职普融通,有利于凸显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学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2022年,新职教法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同时也提出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应坚持融合沟通、统筹发展的基本方针,向全社会表明了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态度。同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了将推进职普融通作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重要举措。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职普融通的高度重视,不仅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还能为建立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创造有利条件。
2.加强职普融通,有利于国民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虽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不同,但却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实施职普融通,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和有序流动,可使普通教育的文化知识优势辐射到职业教育,也可使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优势融入普通教育。这不但能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整体实力,还能促进国民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二)整合教育资源,打通人才培养“立交桥”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实施职普融通,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管理体制壁垒,有利于整合多元教育资源,打通人才培养“立交桥”。
1.有利于促进职普教育资源一体化。任何一种教育类型,其教育资源的建设主要取决于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有什么样的教育内容,以什么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决定着教育资源建设的内容和方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自身的教育属性决定了两者在教育资源建设方面有共性,也有其特性。共性的部分集中在文化知识教育方面,特性的部分体现于实践技能层面。职普融通是实施职业教育的学校与实施普通教育的学校合作办学、共同开展人才培养。一方面,在普通教育阶段的课程设计中有机融入职业教育类课程,增设技术技能类实践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在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中融入技能文化和技能精神,巩固学生的专业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职普资源互补,打通职业教育向上流动通道。通过职普融通,促进职普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2.有利于拓宽人才培养通道。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培养的是不同类型的人才。从纵向角度看,由低到高逐级进阶的两类教育构成了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通道,即人才成长的通道。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独立并行的教育格局下,应用技能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的培养通道封闭且单一,不利于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也限制了人才自主选择成长的道路。实施职普融通,从制度层面消除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隔阂,通过学籍互通、学分互认、课程互选等措施,搭建起双向流动的通道,为普通学校学生了解并报考职业院校创造条件,同时也为职业学校学生转入普通学校学习打开了制度上的“绿灯”,有利于丰富人才培养的多元性、人才成长的多样性,拓宽了人才培养通道。
(三)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职普融通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衔接、融合发展的一种综合化教育改革,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元成才具有重要的价值。
1.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根据教育对象、任务、内容和形式等特点,将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类型。从知识传授的角度看,普通教育传授以学科理论知识为主,职业教育传授以实践技能为主。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往往理论知识扎实而实践技能匮乏,而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与之相反。不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只能培养出专精于某一门类知识或技能的专门人才,而难以培养出知识结构相对完善的复合型人才。实施职普融通,打破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界限,通过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在普通教育中融入技术技能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职业教育中强化文化素养和理论素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传统分类教育模式下,普通教育培养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强,擅长分析研究,但实践能力相对较弱,不善于解决复杂的实践问题;而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理论知识不够扎实。以职普融通为改革方向,整合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优势,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实践类教育与学科类知识融合,弥补两大类型教育的不足,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辟了新的道路。
(四)促进学习成果互认,助力国家资历框架建设
健全国家资历框架制度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职普融通与国家资历框架建设的要求相契合,为加快推动国家资历框架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1.有利于建立职普学习成果对等机制。强化职普融通,通过搭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立交桥”,实现各个阶段职普学习成果的一一对应关系,有利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学分、资历以及其他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有利于建立起各级各类学习成果对等机制和融通机制,为国家资历框架体系内职普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转换奠定了基础。
2.有利于建立职普学习成果互认机制。“学习成果是国家资历框架的核心要素,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和积累,是国家资历框架建设的核心功能”。各类学习成果互通互认是建设国家资历框架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也是实施职普融通的关键。一是在普通教育阶段,通过开设职业教育类课程、举办职普融通试点班或者联合办学等形式,将普通教育的学习成果与职业教育的学习成果有机融合,从而打牢职普融通学习成果互认的内在基础;二是在教育评价环节,通过解除各类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学籍限制,使普通学校学生和职业学校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升学方向,为建立职普学习成果互认机制、完善国家资历框架制度体系奠定基础。
二、职普融通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职普融通尚处于倡导阶段,缺乏系统性的政策支撑
职普融通作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发展的一种教育改革模式,涉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要素和全过程。不仅要有系统的政策指导和制度保障,还要有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来推动。目前,我国职普融通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职普融通模式和可复制的经验,且缺乏针对性的政策支撑。
1.相关政策内容过于宽泛。从已颁布的政策来看,职普融通尚处于政策倡导阶段,缺乏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例如,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期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促进普职融通”,但对于如何促进普职融通尚未出台具体的措施。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2022年,《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但以上两个文件对如何促进不同类型教育相互融通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指导方案和实施细则。截至目前,我国也尚未出台职普融通的专项政策。由此可见,职普融通的相关政策还停留在要求和鼓励阶段,内容过于宽泛,尚未细化到相关实施环节,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不利于调动相关参与方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在实践层面上推进职普融通。
2.政策供给缺乏系统性。职普融通涉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各个教学环节和教育要素,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强的教育改革工程,需要完善的政策保障,构建具有系统性和实践操作性强的政策指导体系。而目前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中对职普融通的表述虽侧重点不同,但内容上大同小异,未能形成相互支撑的互补性。同时,全国各地职普融通的实践条件和需求各不相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政策往往只能涉及职普融通的某一种模式或者某一个方面,缺乏对职普融通实施层面的通盘考虑和系统设计。相关政策供给缺乏系统性,致使职普融通难以从实践层面推进,实践指导价值不足。
(二)职普融通脱离义务教育阶段,缺乏基础教育根基
义务教育阶段主要传授基础性学科知识和普及性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我国职普融通实践主要集中在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教育基础不牢固,不利于职普融通的长远健康发展。
基于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职业教育也应建立完善的教育层次。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的限制,职普融通很难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人才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也要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规律和原则。在教育实践中,普通教育很好地遵循了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大学的逐级升学路径。但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普遍缺乏职业启蒙教育,学生缺少应当具备的基础劳动技能和职业启蒙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职业知识、职业道德等职业素养的形成,都要高度依赖义务后教育阶段,并将大部分压力留给了高等教育阶段,无形中加大了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另外,普通中学的学生接触职业教育时,由于缺乏基本的职业启蒙教育,在专业或者升学道路的选择上容易出现偏差,更加偏向于自己熟悉的专业或社会认可度高的普通教育,不利于职业教育的长期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