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教育评价改革推进的理论指导与实践路径
作者: 夏涛 赵秦
[摘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颁布与实施开启了教育评价系统性综合改革的新征程。高职院校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评价改革的精神,调整评价内容,改革评价机制,创新评价手段,构建富有时代特征的学校、教师、学生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努力通过改革实践着力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评价体系,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推进与实践提供有效经验。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高职院校;教育评价改革
[作者简介]夏涛(1987- ),女,河北秦皇岛人,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赵秦(1980- ),女,河北邯郸人,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博士。(河北 石家庄 05006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ABC目标绩效管理:高职院校综合评价改革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03218,项目主持人:郭社军)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2-0064-05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该方案以“四个评价”为战略引领,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价值导向,着力构建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方针指引。高职院校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良好的教育评价体系对巩固职业教育基础成果、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与治理体系的完善也离不开评价体系的作用。高职教育评价改革引领高职教育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关键环节。
一、新时代背景下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迈入新时代,如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以不断巩固现代化发展成果是教育领域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教育改革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评价的正向作用,对教育评价进行深度改革,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在职业教育领域,新时代职业教育肩负着主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责,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成为引领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的迫切需求和必然着力要素。《总体方案》的出台,不仅为高等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突破口,也为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指明了路径。
不同的教育类型需要不同的教育评价体系做支撑。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特性,教育评价改革体系的改革与构建是巩固其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教育管理者要科学利用教育规律,在评价过程中建立政府、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主体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促进我国建立一个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现代化的长远发展。党中央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将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作为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的时代要务。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征必然需要将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作为长期发展目标。教育评价改革是增强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提高社会融入度、推进变革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如何利用教育评价改革促进高职教育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切实提高院校的综合服务发展能力、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与区域发展贡献度以及对生源和企业的吸引力,满足社会、学校、企业、家长、学生本人的多元化需求,是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二、高质量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推进的指导原则
1.评价体系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四个评价”为引领。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以人为本”,培育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坚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评价改革工作的根本标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培育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唯”教育评价方式存在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难以从根本上引导教育评价工作向客观、积极的方向发展,不仅限制了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严重限制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在构建新的教育评价体系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有效的基本原则,完善“四个评价”的核心原则,解决限制教育发展的痛点问题,积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2.评价手段必须加强校内教育督导职能。培养高水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而高等职业教育则是培养此类型人才的主要通道。《总体方案》要求院校建立、落实“立德树人”的评价机制,要有针对教师育人的评价制度、完善的多元化评价办法、科学的人才选评方式。基于人才的发展角度,促进专业的内涵发展,提高育人质量,必须注重校内教育督导的正面作用。在遵循教育发展原则与规律的前提下,着力完善校内质量考核办法,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其中应综合性地对德技并修、产教融合、育训结合、学生就业、“双师”建设等情况进行客观、科学的督导与评价。特别是重点关注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就业率、就业质量、专业匹配度以及学生长远发展等问题,以促进教学质量、教师能力、学生素质的高水平发展。要以科学的督导手段提高院校发展活力,激发创新能力。
3.评价内容必须注重办学特色与社会服务。在高等职业教育评价发展中,突出办学特色评价是高职院校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应努力发掘其优势专业与职业特色,牢牢抓紧“特色发展”理念,将“文化素质+职业技能”作为推动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的重要价值依托。高职院校要针对本校特色文化内容积极建设与发展校本文化,对已经形成的优势做法和有效经验进行积极总结,形成有利于同类院校发展的典型案例。此外,应将对社会服务成效的考核也纳入教育评价内容。提升社会服务意识是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引导职业院校人员主动承担社会教育责任,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渠道。在评价过程中,加强对社会志愿服务、技能培训等相关内容的评价,不断丰富完善评价维度与评价内容。
4.评价方式必须强化分类推动创新。评价方式单一化、评价指标同质化是当前高职教育评价体系的突出特征。在职业教育进入“提质培优”的全新发展阶段后,高职院校要实现内涵化发展,必须在教育评价的具体标准和指标设置上更多地关注院校自身特色。评价的重点应是在保证“高质量”和“高水平”前提下,实现“有特色”的发展。评价方式由经验性预判转向数据监测,以现代化技术作为评价体系支撑,拓展评价类型,提升客观性与科学性。评价环节将专家评价与成果数据进行融合,兼顾质量与效率,保证评价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要强化“同行参与”原则,发挥兄弟院校、同类院校在评价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使评价“促建”“促改”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5.评价平台必须以“大数据”为核心技术。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在教学评价改革中的运用,对于建立合理稳定的评价体系、科学的评价导向、先进的评价手段、个性客观的评价标准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从宏观角度来说,无论是学校内部管理体系建设还是人才培养规划,都需要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平台作为支撑,其中,“大数据”技术深刻影响整套评价系统能否精准判断教学、育人、科研等环节体现出的优缺点,在引领性上直接影响决策者通过参考数据、图表、比较值等内容对学校、学生、教师、专业、课程等重要内容进行科学决策。评价平台的数据化对于推进高职院校现代化建设、提升教育评价质量与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三、在评价改革推进过程中的实践路径规划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在教育实践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应该被始终放在教育评价的核心位置。为不断提升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育人育才能力,切实推动院校在教育评价实践中高质量发展,创新改革理念,本文设立院校“1410行动计划”改革模型,即构建一套符合新时代要求、彰显院校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从“学校评价”“教师评价”“用人评价”“学生评价”四个宏观方面落实十项教育评价改革的具体任务,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1.紧扣高职教育质量,完善院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在教育评价改革的推进与实施中,首先要从顶层设计方面入手,主动改进院校内部的评价和督导机制,推进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围绕“学校评价”这项内容重点实施四项任务,完善院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第一,实施“党建引领工程”。在实践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的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重视学生党员的培训与管理,打造高质量党建工程,引领高职院校教育评价改革和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第二,通过创新新技术驱动下的教学新方式,不断探索中国特色高层次学徒制教学模式。以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为目标,利用智能化教学手段与大数据数据处理技术,优化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创新主导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质量评价标准,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第三,不断健全职业培训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应当通过改革职业培训的评价和分配制度,充分调动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根据承担职业培训情况制定核增单列奖励性绩效工资办法,鼓励落实年度培训目标,积极参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第四,继续完善院校内部目标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将“业绩成果导向”加入目标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和内部督导制度,逐项创新、修订和完善学院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和评价制度改革,推动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高水平内涵式发展,落实教育评价改革的任务和目标。健全基于院校总体目标实现、突出业绩成果导向的多层多维目标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和内部督导制度,探索平衡积分卡与KPI耦合的新型绩效考核与分配制度,探索建立ABC目标绩效管理方法,逐项创新符合院校长远发展的管理机制、办学模式和育人方式。
2.聚焦教育教学职责,健全教师潜心育人评价制度。第一,持续改进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学校在教师评价时首先应将师德考核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主体考核评价方法,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创新师德师风教育,健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主体师德考核,通过大数据分析、AI教学监测系统等多种方式,建立多元监督体系,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第二,深化改革教师考核评价系列制度。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年度考核中更加突出教育教学实际成绩和贡献。搭建基于大数据助推教师发展的信息化平台,进一步通过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探索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引导教师全心育人。第三,优化院校人才评价和选用方式。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增强人才吸引力。柔性引进行业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与先进典型,促进学院和产业、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等资源要素集聚、优势互补,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突出师德第一标准、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教育教学实绩,完善考评制度,改进分类评价。
3.坚持科学成才观念,丰富学生全面发展评价办法。第一,深入挖掘校本文化中的德育评价元素。高职院校首先要深度挖掘地方文化和院校精神,通过文化熏陶的方式辅助学生德育工作,坚持把培养学生的“立德树人”品德理念与涵养院校校本文化有机融入学院志愿服务全过程,并构建志愿汇平台,客观记录学生日常志愿时数,作为德育表现考核评价的参考数据,并将其纳入德育评价。第二,积极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必须抓住劳动教育建设契机,制定出台符合院校实际情况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与劳动清单,明确学生参加劳动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安排劳动实践周,开展固定学时的学生劳动,加强劳模和工匠精神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将劳动教育过程纳入学生素质监测系统。以带有劳动教育性质的特色品牌社团建设为抓手,从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方面入手,制定学生劳动清单及学分计入办法,身体力行地教育学生学会劳动。第三,创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在学生素质评价过程中,必须综合性地结合职业教育特点,突出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素质能力。探索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多元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制订学生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方案,设置德智体美劳等相关课程。将践行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铁道兵精神纳入评价体系,完善体、美、劳评价,融合专业学习、职业技能、创新实践评价内容,构建师生、家校、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量化认知、合作、创新、职业四种能力考评标准,注重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