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维一体”式学科文化育人实践探索
作者: 杜玲 栾相科 王玉婷[摘 要]学科文化是高校开展文化育人的重要资源,学科文化育人更是高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传承中华文化使命的重要途径。文章以中国农业大学草学学科为例,提出开展学科文化育人在增强学科文化自信、培养学科文化传播者、提升学生文化涵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并结合实际工作探索“五维一体”式学科文化育人路径,即在学科背景下从环境文化育人、专业文化育人、实践文化育人、活动文化育人和双创文化育人五个维度开展具体育人工作;提出在学科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应注重提升学科文化育人的政治站位,紧密结合学科的学术性和专业性,不断挖掘有效的育人载体,努力构建全方位的学科文化创新育人体系。
[关键词]学科文化育人;草学;“五维一体”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3-0037-04
文化育人,是教育部“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1],也是高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传承中华文化使命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2]。学科文化是文化育人的重要资源[3],开展学科文化育人,既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又是高校办学治校更深厚、更持久的原动力[4]。中国草学,是一个古老而又全新的学科和产业,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畜牧业生产、园林绿化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挖掘草学学科内涵,构建多维度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学科文化传承创新育人体系,是培养既有“知草爱草”情怀,又能有效服务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复合型草学人才的重要支撑。
一、学科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
学科文化在高校学生教育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一方面,学科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信念、行为方式、理论方法、技术专长等要素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另一方面,学科文化对学生的学科素养形成、创新能力培养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6-7]。草学学科相较于其他传统学科来说,其历史相对较短,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又被更多的人关注,开展草学学科文化育人除了以上提到的作用,在增强学科文化自信、培养学科文化传播者、提升学生文化涵养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增强学科文化自信
学科文化自信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8]。通过学科文化育人,培育学生对所学学科的文化自信,能帮助他们提高胜任岗位、做好工作的基本能力,更能增强他们立足本职、埋头苦干的精神动力。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由此,全国不少高校中与草学相关的学院及专业应运而生。国家和学校的重视,让草学登上了更高的舞台。高校通过正面宣传草学的重要性及其文化,将学科丰厚的科学精神、文化精神、历史底蕴和价值追求传达给每一名学生。积极开展学科文化育人,可有效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坚定其“学草爱草、懂草为草”的信心,有效增强学科文化自信,进而积极践行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使命。
(二)培养学科文化传播者
学科文化的传播力决定着文化育人的深度与广度[4],优秀的学科文化需要后辈力量去传播和传承,而学科文化传播人才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中包括过硬的政治素养、宏阔的格局素养、坚实的学科素养等[9]。高校在育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心怀“国之大者”,积极了解在学科领域内我们“过去做了什么”“现在正在做什么”“未来需要怎么做”等问题,而这些均可在学科文化育人的过程中,通过学科精神、文化、案例等潜移默化地教育、熏陶和引导学生来实现。目前,草学已初步形成以草地畜牧业、牧草种植业、草产品加工业、草种产业、草原生态工程建设、草坪产业等为主的现代草业框架体系,对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安全保障意义重大[10]。草学学科培养的人才和研究成果在国家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镇绿化美化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已发挥重要作用,在未来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传播草学学科文化、启迪草业学子,能在增强学生专业自豪感的同时,培养一批坚定的“知草爱草”草学文化传播者,为草学的发展和社会需求提供储备力量。与此同时,学科文化的广泛传播,也可为草学毕业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舞台。
(三)提升学生文化涵养
2020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对于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11]。“笃行致远、小草大业”,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文化特征。新时代下传承和弘扬独具魅力的草原文化,将进一步提升广大草业学子的文化涵养,筑牢其心中为美丽草原继续奉献的使命感。一方面,“风吹草不折,弱极而生刚”的小草精神蕴含着无穷力量,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精神可不断激励和鼓舞高校学子在科研求学的过程中坚定信心、扎根牢基、踏实奋斗;另一方面,通过挖掘和宣传老一辈草学专家和学者为草原、为祖国奋斗终生的精神,可使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升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增强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草学时代精神的认同感,让草原家国情怀成为传统文化的底色,让广大高校学生能从中汲取积极向上的奋进力量。
二、学科文化育人实践探索
在开展草学学科文化育人的过程中,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严格按照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积极探索学科育人的途径和方法,重点从环境文化育人、专业文化育人、实践文化育人、活动文化育人和双创文化育人方面开展“五维一体”式系列育人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环境文化育人
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学院自身的学科特色以及文化感召力。学院注重楼宇文化建设,在楼梯间打造“苜蓿文化阶梯”,通过在楼宇走廊建设学科文化展示区,将学科成果、学科文化以画作、书法、摄影作品等形式展现,让师生充分欣赏学科之美,感受学科之趣;大力挖掘学院、学科文化底蕴,挖掘整理学科的历史资料,形成学科发展史长廊;针对老一辈科学家遗留的牧草标本,学院积极开展整理与保护工作,建立牧草标本室,让学生通过参与整理去感受和体会老一辈科学家严谨认真的治学精神。
此外,学院依托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积极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开设“追溯初心”栏目,由学生探访草学名师大家,以调研采访、口述历史的形式弘扬宣传草业精神;在线上通过新媒体形式积极开展“我与小草的故事”、牧草种子文创作品征集等活动,并结合“6·18草原保护日”开展草原保护知识专题的科普活动,多途径营造“知草爱草”的文化氛围,加强学科文化的宣传推广。
(二)专业文化育人
专业文化教育是学科文化育人的主要途径。学院注重在重要节点、重要阶段开展不同层次的专业文化育人工作。
一是在新生入学阶段积极推进专业认知教育,邀请各系教师为新生介绍专业历史、专业特点及研究方向,组织新生参观校史馆和学院楼宇,帮助新生更好地了解学校、学院的发展历史,了解草业学科的知识体系,引导新生树立“知农爱农”的情怀,根植“爱校荣校”的理念。二是在培养阶段做好课程的思政教育补充,通过开设“知草爱草”“研途有你”等座谈、论坛,构建学院“思政—课程”体系,邀请草学领域相关专家、政府人员,解读草业相关最新政策、草原发展最新形势等,帮助学生了解草业科学在人类发展历史及“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中的关键作用,引导学生树立“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价值观。三是在毕业阶段扎实做好就业帮扶,举办“拨云见日话行业”活动,邀请学院名师以及在草业领域深耕多年的毕业生为即将毕业的学生讲解、讲透这些问题:我们的专业能干什么、毕业后我们能为社会做什么、未来的发展可能是什么、在择业时需要做好哪些准备,等等。由专业的“过来人”开展价值引领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
(三)实践文化育人
实践文化育人是在实践育人的基础上,将开展实践的实施过程、具体成效等进行总结归纳并形成文化传承,通过二次典型宣传,达到再次育人的目的。
高校要积极对标对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技行动。近年来,学院组织草业学子理论结合实际,不断通过实践深入田间和产业,融入祖国各地的生产建设中,详细了解生产前线真实需求的同时,也增强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了力行出真知的草业文化素养和思想内涵。在此基础上,学院在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际,以项目化的形式开展“脱贫攻坚——草业人在行动”活动,对助力脱贫攻坚事业、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草业师生及校友开展专访宣传工作,召集入选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的教师进行座谈,对各位教师在帮扶县开展的科技工作进行系列报道,言传身教、浸润熏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讲好草业人的奋斗故事,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意识,鼓励更多草业人接过前辈的接力棒,继续奋斗。
(四)活动文化育人
活动文化育人以学科文化相关的校园活动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学科文化魅力,通过营造浓厚的学科文化氛围,打造特色品牌活动,达到育人目的。
学院结合“6·18草原保护日”举办草业文化节系列活动:开展草业文化知识科普、草业文化知识竞赛、草本类植物标本制作、草地上骑“马”射箭等趣味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联合中国草学会,通过线上开展草业科技论坛,增强草业师生及更多社会群体对草原的保护意识;大力开展草地文化运动,举办“青草杯”师生趣味足球赛、高尔夫进校园等活动,号召学生针对校园内的各类草地展开“我为草坪做名片”等活动。通过学科文化相关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草学专业的魅力,鼓励学生在科普教育中教学相长,不断增强对草业文化的认知认同,积极主动正向传播草业文化。
(五)双创文化育人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学院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将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提升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助力一流人才培养[12]。
学院鼓励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的工作中,一方面深入了解学科的内涵及应用,另一方面广泛传播草业声音,大力支持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成立学院创新创业中心,通过不断打磨参赛作品、建立优秀项目案例库、保障双创资金支持等方式,全面提升每一项草业特色作品的竞争力,力求在各类比赛中展现草业人的风采,为草业发声,让更多“圈外人”了解草业文化魅力,扩大草业文化及草业学科的影响力。依托创新创业比赛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项目带动学生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实践进行创新创业,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通过双创教育的开展,有效整合学校、社会、企业等主体之间的资源,将教与学、学与做、做与创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高校开展学科文化育人的思考
(一)提升学科文化育人的政治站位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全面领导是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最大优势。在学科文化育人的全过程,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学科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可以有效抵挡错误思潮对高校学生的消极影响,使正面、积极的文化贯穿办学治校、教育教学的各环节,融入人才培养的各方面,在高校各项工作中全面发挥引导作用。
(二)紧密结合学科的学术性和专业性
以学科文化涵养学生,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优才,因此,在学科育人的过程中脱离不了学科的学术性和专业性。
专业精神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精神支撑,是院系文化的核心元素,更是形成院系优良学风、教风和院风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学科文化育人的过程中,除班主任、辅导员、行政岗教师之外,专任教师的参与不可或缺。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13]。专任教师参与学科文化育人,可将思政和文化工作有效融入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中,“双融双促”有效提升思政教育水平及学科育人专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