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概论”课的相关研究
作者: 黄林 闫昕[摘 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内容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密不可分。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该课程的重要教学资源,将其融入该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但在现实中,两者的融合面临着一些困境,急需探索具有针对性的创新路径、找寻有效措施,以促进两者的融合与发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课;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3-006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象,以其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质,呈现出古为今用的现代价值,大到治国齐家,小到修身养德,都让人受益终身。这就使得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这一举措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课)教育中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条件,并且具有跨时代的现实价值,在高校的“概论”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新时代高校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概论”课的现实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具有令人深思的哲学思想、内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同时还具备一定的教化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概论”课中的具体内容密切相关,将两者进行多方位和多层次的融合,有利于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进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提高其文化素养,坚定其文化自信,提升其道德水平。
(一)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坚定政治立场
中华民族精神孕育、成长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在当代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讲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继承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概论”课,有利于在课程传授的过程中加强民族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使大学生厚植民族情怀,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概论”课,使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从而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2]313。
(二)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三观”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349。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刻,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精神支撑,在促进我国各方面的发展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概论”课中,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而且有助于推动他们承担起新时代文化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呈现,这种文化精神对大学生“三观”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现代价值,有利于大学生弘扬中国先进文化,以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努力使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加强道德建设,提升个人道德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 再一次强调了道德建设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道德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概论”课教学有利于大学生接受道德教育,在传统道德文化的熏陶中逐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3]。道德建设无论是对国家的复兴还是对个人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传统美德,将其融入“概论”课教学,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精神,领会其中的真理,提升个人道德水平,使自己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概论”课的现实困境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概论”课,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为两者的深度融合提供了行动指南。这不仅有助于在课堂中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有利于拓展“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并被大学生有效吸收。但在现实中,两者相融合却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网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扭曲和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得到了开拓,大学生接受文化信息的来源不只是课堂教学、教师讲授和书本。在互联网的影响下,部分传统文化的意义和精神价值被误解和扭曲,使得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出现偏差,形成刻板印象。与此同时,西方社会思潮利用互联网“趁机而入”,悄然影响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比如西方倡导的历史虚无主义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使得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产生偏差,从而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的教育效果,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二)高校:重视不够,落实不到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智慧源泉,经过数千年的文明沉淀,不断延续着中华文明的血脉,无论在任何时期它都是一种精神财富,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而部分高校却存在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不够重视的问题,忽视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首先,部分高校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的激励机制,对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概论”课相关研究的资金投入不足,对教师有关传统文化钻研的激励不够,导致部分教师积极性不够。其次,部分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概论”课的顶层设计不足,对“概论”课中传统文化的融入只停留在表面的“引进来”,而缺少“走出去”——实地调研和考察,因而对传统文化的引入不够,融入方法滞后,与“概论”课的具体内容脱节,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教育目标难以实现。再次,部分高校对研究传统文化资源的硬件设施配套不足,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知识体系,进而在将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概论”课时,出现融合类型单一、针对性不足、教学不够系统、说服力不够等一系列问题。最后,部分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分析和研究不够,只是浮于表面,不够积极主动地去研究相关的课题、做好备课工作,而是消极地对待教育教学工作。此外,部分教师在课程中讲授的相关知识不够新颖,只是一味地重复旧有的内容,且大多按照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概论”课的教学。
(三)大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兴趣不够高
部分大学生认为在“概论”课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是在增加他们的学习压力,加重了他们的学业负担,这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不愿意主动投入更多的时间去了解、探索和研究传统文化内容。
“概论”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课程,是当代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但部分大学生认为其内容比较枯燥,有的大学生会在上课期间发呆、走神,有的大学生会在课堂中学习其他课程的内容,有的大学生则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的甚至直接翘课。因此,部分大学生认为在“概论”课的学习中一无所获,认为这门课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也没有实际的作用,对“概论”课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学习态度不够端正。除此之外,部分教师在教授“概论”课时,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没有用大学生喜欢的方式向他们讲解其中的内容,没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没有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大学生逐渐失去学习“概论”课的积极性。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概论”课的创新路径
面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概论”课相融合的现实困境,急需探索具有针对性的创新路径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增强以文育人和以文化人的教育效果。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概论”课进行深度融合,增强教学实效,达到两者的高度契合,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一)深入挖掘和利用内容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形式丰富多样,高校和教师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将传统文化和“概论”课相融合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要将两者的融合付诸实践。
在宏观上,深入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需要高校从制度层面建立激励机制,加大对教师申报相关课题的资金支持,激发教师真心投入传统文化研究的积极性。需要教师大胆创新,走出学校开展实地调研和考察,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全方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需要高校成立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信息库,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体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精准供给。
在微观上,教师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需要多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做好知识储备,从而高质量、高效率地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教学。此外,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仔细研读“概论”的具体内容,有取舍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选择与课本匹配度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融入“概论”课教学,这有助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大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也不会觉得将两者结合很突兀,反而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相关知识,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提升教师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教学的能力
首先,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多看相关书籍和史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知识的丰富与学识的渊博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专业能力[4],教师要根据学科知识和教学任务的要求不断增加知识储备。要提升教师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教学的能力,就需要教师具有理解传统文化知识的思维及辨别能力,根据“概论”课知识点的相关性,对两者的融合进行加工和创新。
其次,教师之间相互合作,成立专题小组,共同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教师队伍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共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如何融入“概论”课进行研究。一方面,教师合作学习、明确分工、相互监督、团体反思,形成学习共同体,以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优秀教师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指导教师小组成员钻研相关内容,并就各自学到的传统文化展开分享、讨论和交流,进行相关课题的调查研究,共同开展“概论”课的备课工作。
最后,创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概论”课程的教学方式。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大学生乐于遨游与实践的空间[5]。如今,借助多媒体来开展相关课程的教学,已经成为高校进行教育的手段之一,但是传统的融入方式过于简单,部分高校只是简单地运用一些图片、视频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出来,育人成效不太理想。教师应该把课堂的主体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将课程开始前的几分钟交给学生,让他们展开相关讨论。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观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概论”课相结合。
(三)创设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环境,提高学生的自学自用能力
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承载着丰富的育人资源。高校校园环境作为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有利于在无形之中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增强他们的人文情怀。因此,高校需要深度开发和整合校园文化资源[6],以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高校是提升大学生才华的大舞台,要创设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环境就必须要有关于传统文化的活动。比如学校社团开展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歌唱比赛、征文比赛、辩论比赛等,可以促使大学生在参赛的过程中自主学习相关的知识,这种主动学习所带来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此外,在高校校风、学风的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在学校的教学建筑、道路标识上加入传统文化元素,打造含有传统文化的人文景观,以此开拓大学生的眼界,并用校园环境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熏陶,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进而在实践中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概论”课是新时代我国高校开展教育的重要举措,高校依托“概论”课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目的都是使大学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三观”,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发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在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时代背景下,始终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22-10-25)[2022-12-01].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722378.htm.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4] 赵娟.教师知识储备的理解分歧及决策建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14):41-43.
[5] 李璐璐,何桂美.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4):85-87.
[6] 陈娟,刘鸿畅.论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的分层及互动融合[J].思想教育研究,2021(12):151-154.
[责任编辑:苏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