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探讨

作者: 杨莹

[摘 要]当前国际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才的竞争。教育是挖掘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高校作为培养工程人才的主阵地,应将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放在首要位置。文章通过阐述工匠精神的发展与演变,指出工匠精神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并给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以及针对工程人才开展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同时,以湖南文理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提出“一基地两课堂”工匠精神培育实施路径。实践表明,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价值感明显提高,学生转专业情况得到有效控制。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程人才;人文精神;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3-0101-03

当前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挖掘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随着国家推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一带一路”倡议等,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大力弘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2]。由此可见,培养与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具有工匠精神的“现代工匠”,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和时代共识。本文以湖南文理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提出“一基地两课堂”工匠精神培育实施路径,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高等院校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工匠精神的发展与演变

我国工匠文化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就记述了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当时的生产力较为低下,主要以家庭作坊为主,父亲将工艺传承给儿子,确保了工艺的延续性。此时,工匠更多的是怀着朴素的生产情感,通过对木材、矿石等自然资源进行手工制作而获得加工品,反映了工匠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是我国早期的工匠精神。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及细化,社会对手工业者的需求逐渐增多,早期的家庭作坊所引发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由此出现了“学徒制”,家庭作坊开始招收家族以外的徒弟,不再只有传统的父传子模式。师傅除了传授徒弟传统手艺的知识,还通过言传身教,让学徒学会做人的基本准则[3]。随后,手工业行会的出现和发展,让这种传承方式发挥了较大的作用[4]。行会明确了“学徒制”的具体要求和相关标准。这一时期的工匠精神,注重对人道德规范的培养,关注国家的繁荣富强,是工匠精神传播的鼎盛时期。

工业化初期,生产开始实现大规模机械化,对工匠的技能要求也随之降低,工匠更像是生产线上的一台机器,较多关注的是产品的数量,而不是产品的品质,工匠精神也受到较大影响。此时,培育的主阵地从行业转移到学校职业教育。进入工业4.0时代,传统的制造业转变为智能制造业,同时服务理念也被融入工业生产中,社会对工匠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即在已有的技能基础上能够进行创造和创新[4]。工匠不但要会熟练操作先进设备,而且要创造出更加符合人们需求的产品。此时,工匠精神从工业化初期的边缘化开始回归,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现代工匠”进入人们的视野。

二、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初期、鼎盛、边缘化再到回归,不同时期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具有一定的时代性[5]。新时代,在满足物质基本需求的同时,人们越来越注重产品的品质,这就需要各行各业加强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工匠精神的内涵也不断扩大。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包含了精益求精、敬业诚信、继承创新三个层面。

(一)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是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是工匠应具备的行为特质和精神内涵,是注重工艺的精致化、不懈坚持和追求产品品质的精神[6]。

(二)敬业诚信

敬业诚信是工匠应具有的思想内涵和职业素养。源自工匠对自身工作的高度认可,这种朴素的认识形成一种独特的敬业诚信精神。

(三)继承创新

继承创新是工匠精神具有的行为内涵,并非是简单对产品的复制。工匠不但继承前辈的技术并将其传授给后辈,更重要的是在坚守初心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改良,从而使创造出的产品品质优良。

综上所述,精益求精体现工匠对产品的专注;敬业诚信反映工匠的伦理道德;继承创新彰显工匠对传统的肯定与创新。新时代工匠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尊重人的价值,这与人文精神的内涵是一致的。

三、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呼声越来越高,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与时代背景进行工匠精神培育显得尤为重要。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人文精神,在培育工程人才、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上发挥着重大作用。

(一)弘扬工匠精神是生产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科技竞争激烈,要实现“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必须要发展核心技术,而核心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对于制造业来说,工匠精神是生产创新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我国民族企业的复兴和稳固发展,更有利于提升我国民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7]。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力量,加强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壮大工程人才队伍,造就一大批高尖端人才[8],为生产发展储备力量。

(二)培育工匠精神是高校教育的目标要求

国家已经多次提出要大力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高校作为培养工程人才的主阵地,必须贯彻落实国家要求,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这是学校顶层设计的目标,更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深入实践。

(三)厚植工匠精神是工程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

工科院校在塑造大学生道德意识的过程中,强化工匠精神培育也是提升其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另外,工匠精神的融入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和职业品德,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是个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9]。

四、工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施路径及成效

弘扬工匠精神是从生产发展需要、高校教育追求、工程人才全面发展需要等层面做出的重要部署,作为教育主体的高校在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创办于1989年,先后被评选为湖南省特色专业。本专业以提高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实施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一体化的宽口径工程技术教育,旨在培养从事机械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经营销售、工程应用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笔者结合专业特点及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提出了“一基地两课堂”工匠精神培育实施路径。

(一)构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交叉融合的教学模式

本专业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育的同时,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将工匠精神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第一课堂中工匠精神的融入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融入主要是加大人文类课程所占比重,使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文社会类课程学分为51.5,占专业总学分的30.83%,超出了工程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的1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挖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工匠精神等人文素养,将其与专业知识融合,进行有形的工匠精神教育。“无形”融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严谨、敬业、精益求精的宝贵品质于无形中传递给学生,使工匠精神培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二课堂的内容源自第一课堂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升华[10]。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课外学习实践活动是学生“突破自我、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舞台,也是工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着力点。比如学生在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时,不仅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还要查阅相关的机械设计手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等。学生在团队分工协作中,综合利用学习过的机械设计理论知识,完成对参赛作品的设计,并进行加工、装配和调试。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这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另外,我院经常举办有关工匠精神的专题讲座,邀请当地企业的一线工人、民间的能工巧匠以及经验丰富的校友现身说法,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知名工匠和校友身上所传递的工匠精神,这样的教育往往更具穿透力和感染力[11]。

(二)加强实习实训教学

我院安排学生在校内实习基地或校外企业参加实习实训,让学生走进车间与一线工人学习、交流,切实感受和体验各行各业的人所具备的工匠精神。比如在大一第一学期开展认识实习,时间为一周。让学生走进当地优秀企业——常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亲身了解纺纱摇架、经编机械的生产和制造流程。通过对公司坚持“争做一流纺机企业,创造一流纺机品牌,确保顾客持续满意”的企业方针的诠释,使学生在实习中获得“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熏陶,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价值感[12]。

本专业自实施了“一基地两课堂”工匠精神培育教育实践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2019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获A等级。2020年,获批湖南省“双一流”专业。截止到2022年,建设了省级一流课程6门,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17个,建设了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4个、开放实验室10个,80%以上的学生参加了校级以上学科竞赛,并且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共157项,其中国家级56项。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发表论文26篇,获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5项。学生受益面扩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得到了提高。2020年专业招生159人,其中17人转专业,转专业率为10.7%;2021年专业招生154人,其中13人转专业,转专业率为8.4%;2022年专业招生208人,其中9人转专业,转专业率为4.3%。可以看出,近三年,学生转专业情况得到了有效控制。

五、结语

对高素质工程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推动我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高校则是培养工程人才的主阵地。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人文精神,对工程人才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国家对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笔者提出了“一基地两课堂”工匠精神培育实施路径。经过实践表明,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明显提高,学生的转专业情况得到有效控制。

[ 参 考 文 献 ]

[1] 杨莹.BOPPPS教学模式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实践[J].科技风,2022(1):124-126.

[2] 王景云,刘传.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价值意蕴及在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实践进路[J].成人教育,2022,42(10):22-26.

[3] 杨兰,李剑富.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对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镜鉴[J].广州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2(3):160-163.

[4] 李国兰.试析工匠精神的演变与发展[J].职业教育研究,2018(4):14-17.

[5] 黄靖.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20.

[6] 汪超.工匠精神研究脉络、热点及展望的知识图谱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33-40.

[7] 刘萍.论培育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与实践路径[J].办公室业务,2022(18):103-105.

[8] 赵平.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原则及路径探索[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9,11(3):71-74.

[9] 张凯丽.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20.

[10] 翁德会,吴春姗.制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两类课堂交叉融合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视界,2022(15):120-124.

[11] 朱亮.应用型高校:塑造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相结合的大学文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6):180-184.

[12] 周瑜,周宝.工匠精神融入飞机数字化装配技术课程的研究与探索[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8(3):4-5.

[责任编辑:苏祎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