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

作者: 王立强 姚红媛 张娜 李漫红

[摘 要]文章借鉴工程教育的标准和要求,在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的基础上,对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制订流程和相关要求进行了梳理,包括如何制订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举例说明基于知识和能力体系构建正向设计—反向实施的课程体系的流程与方法、阐述基于评价的课程教学大纲编制过程,同时介绍了通过课程考核结果评价教学目标、毕业要求的方法和间接评价方法。

[关键词]艺术设计;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监控;教学评价;教学大纲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3-0107-05

目前,我国工科类专业正在广泛开展基于成果导向(OBE)的工程教育质量认证[1],各认证专业建立了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实施“课程教学评价→毕业要求评价→培养目标评价→课程教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机制,配合各高校的教学过程监控与改进机制,持续改进本科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各高校,特别是以工科为主的高校所属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也开始引入成果导向(OBE)的教学理念,构建基于教学过程控制,实施质量监控、质量评价的人才培养体系,开展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创新与研究[2-4]。

但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对基于成果导向(OBE)的工程教育质量认证的认识还存在不足,导致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出现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不均衡、可评性不足,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间的支撑关系混乱等问题。为此,本文以沈阳化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人文与艺术学院的一个专业形成方案为例,梳理基于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评价下的培养方案制订流程,以期解决基于教学质量评价的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大纲编制问题,为相关教学管理者提供参考。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流程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则是检验高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5],而高校人才培养的预期质量和效果,具体到专业层面,就是制订一个可顺利实施、可评价的人才培养方案,它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运行的根本性文件。基于教学实施、监控与评价机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由左侧的教学实施过程监控与改进机制(简称监控机制)和右侧的教学质量评价与改进机制(简称评价机制)组成[6]。

监控机制,主要针对教师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的态度、内容、方法、效果以及相关教学的资料等实施检查、教学质量监控,确保教学过程规范有序,其结果用于促进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和达成培养目标。

评价机制,包含达成性评价与合理性评价两个层面[6]。达成性评价主要针对的是学生,围绕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学考核成绩),实施课程教学目标、毕业要求等达成情况的直接与间接评价,其结果用于完善、改进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了解学生对毕业要求中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促进近期教学目标——毕业要求的达成,了解学生毕业时对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达成情况;促进实现教学远期目标——培养目标,了解学生毕业一段时间后,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沟通交流及持续学习等方面能够达到的预期成就。合理性评价,主要针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制订的合理性及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进行校内外多方评价,保证达成评价的客观公正性。

同时,如图1所示,监控机制与评价机制的核心是培养方案的实施,充分保证人才培养过程的规范性和目标性,有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是专业人才培养的落脚点,充分贯彻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基于专业的内、外需求与评价结果的要求,设置了“制订培养目标(PM)→毕业要求(BY)→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教学实施与评价”四个环节。修订培养目标,制订符合目标的毕业要求;分解每个毕业要求,形成2~4个不同层次的指标点(BYZ),形成知识、能力和素养的不同层次要求,同时结合国家专业课程标准和自身的办学特色,设置不同的课程(KC)分别支撑不同的指标点进而支撑不同的毕业要求,从而完成课程体系的构建;依据所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设置课程教学目标(KCM),确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编制教学大纲,在校、院、专业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下开展课程教学、考核和评价。整个培养方案的编制过程有两个要求,一是要求具有可实施性,即教学过程既可顺利执行,又要满足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二是要求具有可评价性,即要便于实施教学评价,具有可衡量性。

二、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制订

培养目标是专业教学的远期教学目标,毕业要求是专业教学的近期教学目标——教学的出口要求,其所涵盖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是支撑专业培养目标达成的基础[6],也是毕业生在职业实践中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保障,如表1所示。因此,培养目标的制订应综合考虑社会和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自身等的需求,体现专业定位和职业能力要求;还应考察专业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是否具有支撑作用,是否能满足毕业生在校期间的知识、能力储备需求,是否能适应未来职业需求,力求在对专业教学起到导向作用的同时,实现可观测、可评价。

培养目标的评价也包括达成性评价和合理性评价[6]。达成性评价是由往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来完成的外部评价,重点关注毕业生自身在能力、素养方面的不足,及用人单位对专业毕业生的认可程度。合理性评价是对毕业生、家长、用人单位及高校同行等相关利益方开展的调研评价,重点关注培养目标与各利益方的需求吻合程度,尤其要加强对相关行业企业的调研,重视用人单位的意见。

培养目标的达成性评价和合理性评价结果,是修订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和起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程度,对专业的毕业要求制订有直接的影响,对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目前,工科专业毕业要求覆盖工程教育认证的12条标准。虽然艺术设计类专业没有相关认证组织机构,但是不等于没有标准,2018年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就对此提出了素质要求、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7]。我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结合工程教育认证的12条标准[6],深入理解和明确标准中技术、非技术能力等要求的内涵,总结形成了“专业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与创作、使用现代工具、产品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等12条专业毕业要求,将毕业生应具备的内在知识、能力、素质转变为可考核、可度量、可评价的行为指标,完全涵盖和包括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的要求。同时,我校为便于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和达成性评价中、便于构建课程体系,把毕业要求按照知识、能力递增层次,分解成2~4个毕业要求指标点。

三、课程体系构建

高校要根据毕业要求的变化及毕业要求达成情况,以及任课教师、应届毕业生、往届毕业生、用人单位及行业企业专家等的意见与建议,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优化后的课程体系经合理性评价、审核批准后执行[6]。课程体系构建通常采用“正向设计—反向实施”和“基于知识和能力体系设置”相结合的方法,如图2所示。

(一)正向设计

正向设计过程见图2上半部分,遵循“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指标点→专业课程→课程体系→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构建流程,将毕业要求分解为几个指标点,每个指标点对照专业教学国家标准在专业特色课程库中选择合适的课程进行支撑,进而构成支撑某毕业要求的课程群,所有与毕业要求对应的课程群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符合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但是这样形成的课程体系还无法体现课程在知识体系中的支撑作用,也无法保障课程的数量,因此还需要按照知识与能力体系实施反向设计。

(二)反向实施

反向实施见图2所示的内部非封闭循环“专业课程→毕业要求指标点→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构成反向实施过程,即基于正向设计形成的指标点课程群,分析每门课程在专业知识和能力体系(图2下半部所示)中所承担的任务与重要程度,规划具体有哪几门课程支撑这个指标点,进而确定支撑该毕业要求的所有课程,形成符合所有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与毕业要求及其指标点的支撑关系矩阵如表2所示,毕业要求及其指标点对应的专业课程如表3所示。

表2与表3,可以有效地反映出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的合理性与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一般来讲,一个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的专业课程较多或较少,都说明专业课程与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设置不合理,需要在专业课程设置和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和修改;表2还反映出一门课程对所有的毕业要求指标点没有重度支撑,而表3反映出如果某一指标点没有重度支撑的专业课程,也是不合理的。

(三)典型案例

以我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室内设计方向为例,按照国家标准,结合专业的办学特色,其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如下。

1.按照专业知识技能与能力层次,构建专业类课程群

基础知识与技能层次:中外设计史、设计概论、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图形设计技术、人机工程学等理论课程与课内实践。

专业技能与应用层次:建筑制图技术基础、室内效果图制作技术、室外效果图制作技术、室内设计原理、设计思维训练、设计表现技法、空间与环境设计、建筑模型制作、办公空间设计、建筑与景观设计等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

创新能力与交流层次:餐饮空间设计、酒店空间设计、文化主题空间设计、展陈空间设计、室内陈设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及空间设计实践、餐饮空间设计实践、文化空间课程设计、环境设计专业文化考察、毕业设计(论文)等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7]。

2.基于知识与技能层次,课程体系构建的正向设计

毕业要求3中对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描述为:“针对室内外景观设计与施工问题,能够应用美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提出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使用需求与施工工艺,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同时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其按照知识与技能的层次由低到高分解为3个指标点,分别描述为:(1)“3.1 掌握室内外设计与施工的全周期、全流程的基本设计与实施方法和技术,了解影响室内外设计目标和实施方案的各种因素”。(2)“3.2能够综合考虑室内外设计的特定需求,并结合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3)“3.3 能够设计并能实施满足特定需求的室内外设计,并体现创新意识”。

3.课程体系正向设计

毕业要求3 涉及下列课程:(1)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图形设计技术、人机工程学等基础知识与技能层次的课程与实践(这些课程支持毕业要求目标点3.1);(2)建筑制图技术基础、室外效果图制作技术、室内设计原理、设计思维训练、设计表现技法、空间与环境设计、建筑模型制作等专业技能与应用层次的课程与实践(这些课程支持毕业要求目标点3.2);(3)餐饮空间设计、酒店空间设计、文化主题空间设计、室内陈设设计、商业空间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创新能力与交流层次的课程与实践(这些课程支持毕业要求目标点3.3)。

4.课程体系反向实施

具体分析毕业要求指标点下的每一门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能力与技能影响和作用,并予以高、中、低支撑度的划分与确定。如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3.1的课程分别确定为:平面构成(L)、色彩构成(M)、立体构成(M)、图形设计技术(H)、人机工程学(H);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3.2、3.3的课程略。

四、课程教学大纲与考核及评价

人才培养最终须通过系统的课程实施来实现,而课程实施的依据是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执行专业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遴选教材和参考书、组织教学、实施质量监控与评价、考核学生自主学习和成绩的基本依据,也是实施课程评价的基础。

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制与课程教学评价的流程如图3所示:左侧虚线框部分为大纲编制流程,右侧双点画线框部分为课程评价流程。大纲编制时,依据专业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结合教学内容设定课程教学目标,形成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或矩阵)。一般来说,一个课程教学目标只能对应一个毕业要求指标点,但允许一个毕业要求指标点由2个以上的课程目标来支撑对应,如表4所示。同时,应以纲要的形式规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进度、时间安排、实践环节、教学方法等,并把这些内容按照章节题目系统连贯地表述出来。

教学大纲还要对课程成效考核做出明确规定,包括课程考核内容、方式及要求、评分标准,同时为便于实施课程评价,应进一步明确考核内容与课程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形成“考核内容→课程目标→毕业要求指标点→毕业要求”关联链,进而形成“考核结果→课程目标评价→毕业要求指标点评价→毕业要求评价”评价链(图3右侧部分所示的直接评价法)。基于课程考核结果,将实施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评价结果汇总到表4中,形成课程对各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评价,将各指标点评价结果汇总到表3,形成毕业要求的直接评价。同理,采取问卷等形式对教学目标实施间接评价,完成基于专业课程的毕业要求的间接评价;直接评价与间接评价按照一定的权重结合,形成综合评价。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系统地梳理了基于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和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下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流程,介绍了通过课程考核结果直接评价教学目标、毕业要求的方法和间接评价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的梳理,有效促进教学管理者和教师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同时明确实施教学评价和教学监控对提升艺术类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转发《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关于发布已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名单的通告》的通知[EB/OL].(2021-06-23) [2022-11-22].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2106/t20210623_539714.html.

[2] 唐彩云,李源枫,赵林红. CDIO 模式下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设计,2022,35(11):106-108.

[3] 张慧.论工程教育视野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策略[J].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21,28(4):125-130.

[4] 杨大理.产品设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体系研究[J].教育现代化, 2018,5(51):16-18.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2018-10-17) [2022-11-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6] 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2022版) [EB/OL].(2022-11-26) [2022-11-28].http://zgc.dlu.edu.cn/info/1034/1376.htm.

[7]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01-905.

[责任编辑:钟 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