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我探索为核心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方案设计与实施

作者: 彭平  林霄  李芳芳

[摘 要]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是一种新型的职业生涯辅导模式,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文章开展了以自我探索为核心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方案设计,通过招募目标团体,积极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方案实施的有效性,并总结该方案设计与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自我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方案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3-0145-04

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各地区各行业经济遭受了一定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环境。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普及,各大高校招生人数逐渐增多,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上涨,这让就业竞争越发激烈。引导学生合理地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并在学习期间做到有的放矢,提前做好就业准备尤为重要,这能够使学生的就业能力不断提升,从而更好地应对就业压力和挑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引导学生客观认知自己的个性特点、能力水平、职业兴趣与价值观等基础上,收集各种行业、职业、环境等需求信息,帮助学生确定个人职业目标,使其能较好地制订行动计划并落实。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客观评估自我,明确自身能力和职业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并为实现发展目标制订有效的行动措施[1]。当前各大高校针对大一新生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由于低年级学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够全面,加上部分高校的课程存在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内容较为枯燥、师资力量有限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部分学生对职业规划、职业发展等问题存在认知偏差[2],课程实施效果差强人意,由此,探索更为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路径势在必行。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主题辅导形式,让成员在各类团体活动中进行交往、相互作用,使其探讨自我、了解外部世界、学习新的行为方式[3]。本文从应用性的角度出发,研究以自我探索为核心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一、理论依据

(一)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舒伯认为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其统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的角色。舒伯于1975年提出生涯发展理论,该理论将生涯发展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五个阶段,认为个人整体的生涯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可逆转、螺旋循环发展的连续过程,每个阶段都必须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或成就,才能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如果前一阶段的发展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会影响到后一阶段的发展,引发职业危机。

(二)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

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又被称为帕森斯人职匹配理论,是最早的职业辅导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每种人格模式都有与其相匹配的职业类型,由此提出“特质”与“因素”两个概念。特质可以通过心理测量工具加以评量,因素可以通过对工作的分析获得结果。帕森斯认为,人们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主要涉及三个因素:一是对自我喜好与能力的认识,二是对工作性质和职业环境的了解,三是前面两者的协调与匹配,这就是“职业辅导的三大原则”。

(三)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是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根据其自身丰富的职业咨询经验整理出来的测评工具。该理论认为,个人的兴趣特征与职业选择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对应关系;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一个人一旦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感兴趣,便会积极愉快地从事该工作。霍兰德依据人格的不同,划分出六种人格类型:社会型、传统型、企业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人格与工作环境之间的适配,是职业满意度、职业稳定性与职业成就感的重要基础。在霍兰德的理论中,人格被看作是兴趣、价值、需求、技巧、信仰、态度和学习个性的综合体。就职业选择而言,兴趣是个体选择和职业匹配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方案设计

根据相关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教师基于生涯初探、自我剖析、发展规划3个方面,共设计了5次具体活动(见表1),通过理论介绍、沟通与交流,帮助成员了解职业生涯相关知识、分析自我兴趣与人格特质,进一步梳理职业价值观,充分发挥潜能,规划个人未来发展蓝图,实现自我突破与个人成长。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方案的实施与效果评估

(一)成员招募

通过微信公众号、qq群、招募海报、课程宣传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招募成员并对其进行面试,招募标准为 :(1)身心健康,具备正常的言语表达能力 ; (2)能够按要求参加每次的团体辅导活动 ;(3)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现实需求。报名结束后进行筛选,将筛选出来的学生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对实验组成员进行为期5周、每周1次的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对照组在每周的同一时间进行自习,不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在整体活动期间,两组成员均正常参与学习和生活,但不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学习。为了让团体成员了解本次活动的目的、流程及注意事项,在活动开始前让成员签订团体活动契约书,以增加成员的安全感,为团体辅导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二)团体设置

本次团体辅导活动的宣传名称是“英雄之旅——我的生涯团队之路”。团体性质为封闭、结构、成长型团体,团体成员固定,中途不新增或减少成员,每次团体辅导活动有明确的活动主题和活动目标。团体整体目标是协助成员了解自我,确立发展目标,主动规划未来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共有5个单元,以每周1次的频率开展1个单元学习,每个单元90分钟。

(三)团体效果评估

为验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方案的实施效果,项目组利用问卷测量、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等方式来获取反馈。

1.问卷测量。团体辅导开始前一天以及团体辅导活动结束后一天,选取刘保胜编制的生涯自我效能感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进行问卷测量。

2.自我评价。团辅活动结束1周后,带领者邀请实验组成员填写团体辅导活动效果评价反馈表,了解参与者的主观反馈。

3.他人评价。团体辅导活动结束1个月后,活动带领者与活动参与者的辅导员联系,了解该参与者的近期表现。

实践证明,不论从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还是从活动成员的自我评价、他人客观评价上来看,该团体辅导方案的实施,能够促进大学生开展自我探索、尝试进行职业分析、拟定目标规划,有效提高其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和对目标职业进行探索的欲望。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方案设计与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与发展日渐成熟,探索符合新时代背景下学生需要的教学手段成为教师备课时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团体辅导的形式来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有效促使学生进行全面的自我分析、建立客观的自我认知,激发他们开展职业探索与生涯规划,厘清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差距,进而根据现实情况来树立职业理想,以此制订科学合理的生涯发展规划,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4]。这种灵活、有趣、寓教于乐的授课形式也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将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达到知行合一。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与团体辅导目标吻合

团体辅导活动的设计应该为活动主题和目标所服务。在设计相应团体辅导方案时,应严格遵循方案设计要求、紧密结合活动目的,分环节分单元精心设计,不可为了增加吸引力而使活动流于形式。

(二)与团体对象特点契合

不同的活动设计,均需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并紧密结合这些特点进行考量。同样是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为主题,针对大一至大四不同年级学生,活动设计侧重点需有所不同,大一更注重自我分析、专业知识探索以及榜样学习等,而大四则需要侧重于自我认知与专业能力相匹配,加强对社会行业的分析,对就业政策、职位内容的解读,对求职技巧的学习掌握等。

(三)确保团体带领者具备相应能力

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是团体辅导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团体活动的带领者是保障活动目标实现的直接相关因素。团体带领者需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运用各类心理辅导方法协助大学生解决在团体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同时为保证团体活动的顺利进行和目标的实现,需重视团体活动带领者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四)与多种资源结合

团体辅导活动是促进大学生有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种有效形式,应积极借助各类校内外资源以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一是与课程资源相结合。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实施过程中,采用团体辅导形式,通过结合多种授课方式,促进学生有效掌握授课内容。二是多种辅导方式相结合。团体辅导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在方案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可以多方考虑、积极尝试不同的辅导方式,比如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沙盘游戏、绘画疗法、音乐疗法、专家指导、职业岗位体验等,这样可以形成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多方合力,共同促进学生自我探索、自我规划、自我成长。

五、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积极影响,是促进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形式。在设计团体辅导方案的过程中,应紧密结合学生发展特点以及活动的主题目标,同时多方利用校内外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自我、明确目标、拟定计划、展开行动,更好地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邓彩艳.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方案设计[J]. 统计与管理,2017(3):85-87.

[2] 彭平,李芳芳,林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探索[J]. 科学大众,2022(6):83-84.

[3] 樊富珉,何瑾.团体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张科静.团体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以九江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10):34-41.

[责任编辑:苏祎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