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合地方汽车产业的双创学院建设路径探索
作者: 潘家保 王建平 张荣芸 江本赤 刘世林[摘 要]安徽工程大学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安徽、辐射‘长三角’”的服务面向,深入推动区域融合、校企融合、产教融合。学校双创教育深度融合地方汽车产业,走扎根产业、服务产业的发展道路。文章以安徽工程大学新能源汽车基础件研发省级双创学院建设为例,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创学院的建设路径,剖析了体制机制、育人体系、资源建设举措,探索并构建了多元协同育人体系,形成了可借鉴的双创学院建设模式和保障机制,为产教融合双创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建设路径;新能源汽车;双创学院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3-0140-06
安徽省将创新创业学院(以下称双创学院)以产业学院的模式进行打造,旨在以产业需求带动专业需求,以专业优化促进产业发展,积极探索优化院校共生和产教研融合的发展模式。双创学院主要开展面向安徽十大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研究,为实现产业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突破做出努力。安徽工程大学新能源汽车基础件研发双创学院2021年获批省级双创学院立项建设。从建设目标来看,产教融合是双创学院建设的特色与核心,学校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安徽、辐射‘长三角’”的服务面向,深入推动区域融合、校企融合、产教融合。安徽工程大学新能源汽车基础件研发省级双创学院充分依托芜湖市地方汽车产业和学校已有的产教融合基础,开展多元协同育人模式探索和实践,为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创学院的建设提供可借鉴的路径。
研究人员对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双创教育开展了广泛研究。李杰[1]研究了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双创教育协同育人机制,从政府、高校、企业、学生四个方面分析了相应的策略。叶正飞[2]基于产教融合构建了地方高校双创教育共同体,制定了执行机制、评价机制、共享机制、进退机制确保双创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陈斌[3]分析了产教融合型企业参与高校双创教育和发挥主体作用的举措,旨在促进产业和教育的协同发展。胡剑英等[4]通过构建双创育人机制、打造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开发双创实践教育平台等举措,将双创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柏文静[5]通过设置辅修专业、提炼核心技能、编辑创业案例及选聘专职教师等举措,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教育体系构建提供了参考。吴晓义[6]提出通过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改革路径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和能力。许晓冬[7]从人才供给角度探究了产教融合促进双创能力提升的路径,解决供求双方在人才培养与需求间的匹配度问题。钟之静[8]采用CIPP模型构建了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双创教育评价体系,为双创教育发展提供了指导。林剑等[9]的研究表明政府健全双创服务、企业融入双创建设、高校完善双创体系能够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优化就业氛围。由此可见,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创教育得到了广泛关注,同时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然而,现有的双创教育多数停留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维度上,很少从双创学院实体角度开展路径探索。
基于获批的新能源汽车基础件研发省级双创学院,以产业学院构建双创学院实体,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创学院的建设路径,开展体制机制探索、育人体系构建、育人资源建设,形成可借鉴的双创学院建设路径,为产教融合思路下的双创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双创学院建设基础
传统车辆工程专业属于机械类专业,新能源汽车不同于燃油车,它实际属于现代科技的集成。在培养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双创人才方面仅依靠单一专业和单一学科是不够的,因而,新能源汽车基础件研发省级双创学院建设要以高校机电传统优势学科为基础,扎根芜湖市汽车产业,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学科交叉融合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一)专业基础
新能源汽车基础件研发省级双创学院建设涵盖了机械、车辆、测控、自动化等专业,如表1所示。这些专业充分体现了机电融合的特点,与新能源汽车具有高度的关联性,支撑了新能源汽车整体及其零部件的研发工作。与此同时,双创学院所依托的专业大部分为国家或安徽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并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建设成效显著,为双创学院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学科基础
双创学院的学科基础,包含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如表2所示。安徽工程大学围绕芜湖市地方产业开展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也充分体现了工科类高校的办学特色。针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试行“四题”制度,即行业企业出题、学院审题、学生选题、联合解题,在产教融合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效果。现有的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机制为双创学院的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芜湖市产业基础
芜湖市工业体系完备,“十四五”期间正在加快构建“4+10+6”的工业发展格局,如图1所示。新能源汽车基础件研发省级双创学院在芜湖市4大支柱产业、10大战略新兴产业和6大未来产业中均具有良好的物质基础。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及智能汽车、下一代人工智能等均与汽车产业相关,产业的演化体现了汽车由传统的机电产品逐步走向智能化产品的过程。芜湖市汽车相关产业为双创学院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产业沃土,双创学院所依托的机械、车辆、测控等专业对芜湖市的4大支柱产业、10大战略新兴产业和6大未来产业的发展均具有很好的支撑作用,通过产教融合发展,能够实现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共赢。
(四)融合发展基础
安徽工程大学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安徽、辐射‘长三角’”的服务面向,深入推动区域融合、校企融合、产教融合,这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如图2所示,学校在政校融合、校企融合、政校企融合等方面均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在政校融合方面,安徽工程大学与芜湖市人民政府已取得多轮战略合作,已成为芜湖市首批城市建设合伙人,同时还与芜湖市下辖的县、区开展了专项合作,比如鸠江区聚焦人工智能、繁昌区聚焦增材制造等。安徽工程大学与芜湖市人民政府共建的新校区(国际工程师学院所在校区)已于2020年9月投入使用,目前,正在全力打造国际化、工程化、企业化、多元化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示范区和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孵化基地。
在校企融合方面,芜湖市是汽车之城,其自主品牌奇瑞汽车整车生产制造带动了汽车原材料和零部件生产制造企业聚集的完整产业链。安徽工程大学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两轮战略合作,开设了奇瑞冠名班、卓越工程师培养班,在产教融合办学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学校已同芜湖市汽车相关企业建成了一批本科生和研究生实践基地,其中,组织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聘请企业高级人才担任学校产业教授等措施有效促进了安徽工程大学与芜湖市企业的深度融合,每年都有一大批校企协同攻关项目获得国家、省、市主管部门的立项资助。
在政校企融合方面,《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明确了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在产教融合中的相关职责,各地依托该实施方案开展了广泛的政—校—企合作探索。芜湖市于2021年推出的“紫云英人才计划”旨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该计划通过“万名高校学子进百企直通车”“企业冠名班”等举措,有效提升了学生对芜湖市的认识程度。政府也积极推进政策落地,逐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留在芜湖创业和发展。安徽工程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开展了政校企深度融合的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形成了“扎根地方产业沃土,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发展路径,相关办学经验也逐步为省内外的机械类专业所借鉴,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双创学院建设目标任务
新能源汽车基础件研发省级双创学院基于芜湖市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的产业优势,开展扎根地方产业沃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育人工作。基于市校合作共建的安徽工程大学国际工程师学院进一步突出办学定位和资源优势,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机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企业创新、学生创业等领域构建一体化育人实体,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和辐射效应。
双创学院建设的总体目标任务包括明晰路径、建立机制、充实资源、形成特色等,如图3所示。安徽工程大学基于现有的政校企合作基础,进一步建立健全融合机制,推进政校企深度融合;充分借助校企合作优势,联合开发课程,合作编写特色教材,联合建设相互嵌入的实践基地,充实办学资源,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依托市校合作和校企合作,在国际工程师学院校区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双创学院实体,进一步扎根和服务产业,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径。
三、双创学院的建设路径探索与实践
(一)总体思路
安徽工程大学充分利用芜湖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的产业优势,开展扎根地方产业沃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育人工作,以地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带动专业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开展专业群优化建设,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安徽工程大学依托国际工程师学院的办学定位与办学资源优势,探索产教融合系统育人新机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企业创新、学生创业等领域构建一体化的双创学院实体,形成示范和辐射效应。
(二)体制机制建设
双创学院的体制机制建设内容主要涉及管理体系、融合机制和育人举措等方面,如图4所示。首先,突出多主体共建共管,强化多主体协同。双创学院建立了政府、高校、企业共建共管的组织机构(理事会),设立了校企双院长,建立了联合教研室,成立了联合研发中心,育人工作受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其次,发挥多主体办学的优势,优化了资源配置,建立了政校融合、校企融合、政校企融合机制,探索了实施路径并形成示范,实现了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达成产学研用一体化融合的目标。最后,突出育人功能,建立校企思政团队、校企课程团队、校企实践基地,实现思想共融、课程共建、平台互嵌等,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实现双创人才的培养。
(三)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
双创学院育人体系构建总体思路遵循“目标→措施→落实→评价”的路线,并将评价结果再反馈到目标的制订,实现育人体系的闭环反馈,如图5所示。
1. 坚持产教融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充分挖掘行业和企业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效融合,在产教融合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例如,奇瑞汽车是自主品牌汽车的典型代表,车辆工程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奇瑞“小草房”的创业精神和自主品牌汽车产业报国精神等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实现“三全育人”战略目标,以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坚持双创目标导向,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内容,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双创学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要通过产教融合机制,调研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完善。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涉及多学科内容,仅凭单一的专业知识体系无法满足产业需求,因此需构建专业群,对专业群内部课程进行学分互认,并通过校企联合制定课程互认规范,对专业群内部课程进行学分互认,同时借助课程替代机制确保学生的毕业审核符合规范,解决能力与知识结构不匹配的问题。
3. 细化育人过程管理,建成形成性评价机制。企业在项目推进和产品研发过程中均具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及进度规划,这是非常好的育人举措。安徽工程大学充分发挥企业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在企业推进项目过程中开展育人工作,给学生制订相应的学习任务,在项目完成之后综合项目执行过程中学生的项目完成情况,得出评价结果。
4.拓宽人才评价主体,构建多元评价指标体系。企业是高校培养人才的直接出口,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过程中,高校要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评价活动中的发言权。在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在企业完成的实践由企业导师给出相应的成绩。车辆工程专业每年会规划一定量的企业毕业设计课题,并增设第二导师——企业导师。企业导师参与毕业设计的实际指导,同时参加毕业设计答辩,而企业专家评分是学生毕业设计最终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企业元素引入人才培养的评价中,能够从用人单位角度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价,依托OBE理念和举措能够有效促进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和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