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专业认同度及从教意愿探析
作者: 任启龙 陈欣悦 毛广雄 王倩云
[摘 要]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与非结构访谈,以淮阴师范学院2016~2019级地理专业定向师范生为调查对象,对江苏省定向师范生的专业认同度及从教意愿进行分析,发现地理专业定向师范生在报考时专业认同度较高,并随着高校培养教育的深入开展而逐步提升,但其专业认同度及提升程度均低于地理专业非定向师范生。实施定向培养计划能够解决乡村教师“下得去”的问题,但只有25.61%的定向师范生选择在服务期满后继续留在乡村,“留不住”的问题依然严峻。文章针对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三条改进建议: 完善招生宣传工作,确保“为振兴乡村教育而来”;优化高校师范生培养体系,确保“学得好”;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和地位,确保“留得住”。
[关键词]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专业认同度;从教意愿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3-0022-03
作为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农业大国,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1]。近年来,国家为了稳定乡村教师的数量和提高乡村教师的质量,先后颁布和实施了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政策(2006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003年)、特岗教师计划(2006年)、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2007年)以及“国培”计划(2010年),为乡村学校输入了大量优质教师,有效提升了乡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其中免费教育师范生政策是国家首次通过高校教育着手培养乡村教师。为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江苏、广东、河南、湖南、安徽、海南等多个省份制订了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再次从高校培养着手,通过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旨在为乡村学校培养一批扎根乡土的本土化乡村教师。由于乡村定向师范生(简称定向师范生)培养计划制订、执行时间尚短,相关研究论文还较少,当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定向师范生的报考动机、政策认同、培养现状、从教意愿[2-4]等情况进行分析,但缺少对定向师范生专业认同进行分析。专业认同是指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接受与认可,并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学习与探究[5]。它涉及学生未来的职业愿景和职业生涯设计[6]。在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中实行有编有岗、“录取即就业”的政策背景下,有必要对定向师范生的专业认同度和从教意愿开展调查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为定向师范教育提供参考依据,以及为地方教育部门的促教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一、研究数据
江苏省自2016年9月开始招收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现定向师范生已覆盖本科4个年级,第一批定向师范生已走上乡村教师岗位。笔者以淮阴师范学院2016~2019级的195名地理专业定向师范生为调查对象,于2020年2月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64份,占总调查人数的84.10%,各年级学生都较积极地参与了本次问卷的填写,如下表所示。为了更好地分析定向师范生的专业认同情况,笔者同时对地理专业非定向师范生的专业认同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非定向师范生的问卷86份。本文采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基于问卷调查的横向比较、纵向比较以及非结构式访谈分析。
二、专业认同情况与从教意愿状况
定向师范生的专业认同情况在报考时已经存在,并随着其入学接受教育程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本研究从定向师范生高考报考时与当前这2个时间来分析其专业认同情况。学生的专业热爱程度反映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我们将专业热爱程度分为5个等级,并按照热爱程度进行赋分,最高分为5分,最低分为1分。为了形成具有可比性的分析,本研究将地理专业非定向师范生的专业热爱程度进行对比分析。
(一)高考报考时的专业认同情况
相关研究对地理专业定向师范生报考时的专业热爱程度进行统计得出其均值为3.43,与现有其他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后发现其具有较高的专业热爱程度[7]。不同年级的定向师范生的专业认同情况呈现出大一向大四逐步提升的特征。从性别差异看,女生占问卷调查人数的68.90%,其专业的热爱程度均值为3.43,高于男生的3.42。这跟教师职业的特征有关,女生更愿意从事教育工作是较为普遍的现象[8]。从报考动机来看,有66.46%的定向师范生的报考动机来自家庭意愿,占有较大的比例,其热爱程度均值为3.43;33.54%的定向师范生的报考动机来自个人意愿,其热爱程度均值为3.42。可见,来自家庭意愿的专业热爱程度高于个人意愿。通常情况下,具有较高的专业热爱程度来自个人意愿更为合理,但根据家庭意愿来报考多为综合考虑的结果,具有较为稳定的认同基础,甚至会形成不断提升的认同度。而根据个人意愿报考会存在青少年情感态度易变、认知不全面的情况,以及后期因容易受到家庭及其他因素干扰而导致其专业认同度出现下降的现象。本研究对定向师范生高考报考时的专业热爱程度属于回顾性反馈,难免会受到当前认同度的影响,因而呈现出家庭意愿高于个人意愿的特点。从家庭情况来看,41.46%的学生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对本专业的热爱程度均值为3.43,未存在明显的差异。
(二)当前的专业认同情况
一般来讲,随着专业认知的增加,专业热爱程度也会相应提升。当前地理专业定向师范生的专业热爱程度均值为3.86,有较为明显的提升。从不同年级的情况来看,其大一到大四的专业热爱程度逐步提升,到大四已提升到4.31。在各个年级中,大二的专业热爱程度提升最为明显,这与定向师范生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已对本专业形成系统认识相关。在性别方面,女生对本专业的热爱程度均值为3.86、男生为3.85,女生仍高于男生,与报考时的情况一致。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对本专业的热爱程度均值分别为3.84、3.86,非独生子女的专业热爱程度提升更明显,这一结果与定向师范生回生源地任教的政策相关,独生子女的父母更期望能将孩子留在身边[9]。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17%的独生子女家庭是被定向师范生回生源地就业所吸引,复杂的报考动机难免会影响定向师范生的专业认同度提升。主要受家庭意愿影响的定向师范生的专业热爱程度均值为3.86,高于主要受个人意愿影响的3.84,这一结果也与前面的分析一致。
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调查问卷设计了换专业意向的假设。调查发现在允许换专业的情况下,有62.19%的定向师范生仍会选择定向师范生专业,22.56%的定向师范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二者的总和占比达到84.75%,这表明学生对定向师范专业有很高的认同度。其中,15.85%的学生虽然仍会选择定向师范专业,但希望改为非地理专业,这与地理专业在中学长期属于非主科有一定关系,也与报考时当地教育局委培的专业限制相关。在占比为15.25%的希望更换非定向专业的学生中有8.54%的学生希望改成非定向师范专业。其原因主要有2个:一是当前江苏省实行高考改革,地理教师紧缺,其就业前景大好,从而使得因 “提供就业岗位”而报考定向师范专业的学生产生悔意;二是定向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考研想法,这与定向培养不能直接考研的政策相冲突。
(三)与非定向师范生的比较
本研究同时对淮阴师范学院地理专业的非定向师范生进行专业热爱程度调查,以提高分析的科学性。调查发现地理专业非定向师范生报考时的专业热爱程度均值为3.80、当前为4.03,均高于地理专业定向师范生。参考相关研究并结合非结构式访谈结果发现,定向师范生对未来的职业考虑不充分,填报志愿受家长意志影响,同时受到各县教育局培养计划的专业选择限制,因此其专业认同度偏低[10]。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学习态度呈显著正相关[11],调查结果也显示29.20%的地理专业师范生(包括定向和非定向)认为定向师范生的学习态度不如非定向师范生,其中83.72%的非定向师范生、62.2%的定向师范生认为“不愁找不到工作”是导致部分定向师范生学习态度消极的因素。“保证就业”这一政策在吸引人才的同时,也带来了学生无学习压力、无学习动力的弊端。
(四)从教意愿状况
定向师范生的从教意愿会受到专业认同的影响,但专业认同仅仅是其复杂影响因素之一。为了能够有效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的乡村教师,有必要对定向师范生的从教意愿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97.56%的地理专业定向师范生选择大学毕业后到乡村任教,面临就业的大四学生履约意愿为100%。这与定向师范生必须回生源地工作的政策相关,也与江苏省乡镇经济较为发达相关,更与定向师范生毁约代价较高相关。有毁约意愿的定向师范生分布在大一、大二2个年级,这反映出学校培养有助于增强学生履约意愿,随着学校培养教育的加强,其专业认同度有了提升,履约意愿增强。在有毁约意向的定向师范生中有1.83%想考全日制研究生。实际上,学生的考研想法会受到“毕业当年及服务期内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政策的限制。
“下得去”“留得住”是振兴乡村教育需要解决的两大主要问题,在通过定向培养计划实施解决乡村教师“下得去”问题的同时要想办法实现乡村教师“留得住”。对定向师范生服务期满5年后的职业选择进行预见调查,发现只有25.61%的定向师范生选择继续留在乡村任职,大多数人决定离开乡村去城镇任教、考研升学或者转向其他行业。实际上,定向师范生可能受职业认同、家庭情况等多种因素影响有更高的乡村留教率,但从当前定向师范生的乡村留教意愿来看,“流失率高,稳定性差”的隐患已然存在,“留不住”的问题依然非常严峻。在离开乡村教师队伍的定向师范生中,决定去城镇任教的占54.91%,决定考研升学的占42.62%。这反映出城乡二元结构、“离农”观念导致乡村对人才吸引力较小[12],希望有更好的职业发展环境是乡村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
三、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
(一)主要问题
其一,总体而言,地理专业定向师范生的专业认同度较高,但与地理专业非定向师范生相比,定向师范生的专业认同度低于非定向师范生。“提供工作岗位”“回生源地工作”等定向培养政策使得定向师范生及其家长选择专业的原因更为复杂,从而降低了定向师范生对专业本身的热爱程度。
其二,定向师范生的专业认同度随着高校培养教育的深入开展而提升。但“保证就业”的政策导致部分定向师范生学习态度消极,使其专业认同度提升幅度低于同专业的非定向师范生。毕业不能直接考研的政策限制以及非定向师范生良好的就业前景也对定向师范生的专业认同度提升产生影响。
其三,在毕业选择上,97.56%的地理专业定向师范生选择大学毕业后到乡村任教,大四学生的履约意愿为100%。实施定向培养计划能够解决乡村教师“下得去”的问题,但对地理专业定向师范生服务期满5年后职业选择进行预见调查时发现,只有25.61%的地理专业定向师范生选择继续留在乡村任职,可见乡村教师“留不住”的问题依然严峻。
(二)主要建议
其一,完善招生宣传工作,确保定向师范生是“为振兴乡村教育而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新媒体宣传、现场交流等多种途径,首先要加强对定向师范生招生的计划、培养方案以及未来服务要求等相关政策的宣传,让报考的学生及其家长在明确自己的权利的同时更清楚自己应承担的义务。其次要加强乡村教育的荣誉感、责任感宣传,在当前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更需要一批具有责任心、热爱乡村、乐于奉献的大学生从事乡村教育。
其二,优化高校师范生培养体系,确保“学得好”。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程、职业规划课程,讲座和进行新媒体宣传等方式,提升学生对定向师范专业的认同度。通过职业理想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坚守岗位的职业精神和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对乡村教育的感情。增设奖学金激励机制,开展多层次教师基本技能评比活动,激发定向师范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
其三,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和地位,确保“留得住”。加大力度支持优秀乡村教师攻读在职教育硕士学历和专科毕业的乡村教师攻读本科学历,为定向师范生提供学历提升和学习交流的机会。逐步改善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和优化其生活补助政策,让乡村教师“愿意留”。职称(职务)评聘和骨干教师评选向乡村学校倾斜,设立乡村学校骨干教师专项指标,制定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广泛宣传乡村教师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切实提升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从而打造一批职业认同度高、愿意扎根乡村从教的优秀教师。
[ 参 考 文 献 ]
[1] 赵垣可,刘善槐.新中国70年农村教师政策的演变与审思:基于1949—2019年农村教师政策文本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4-23.
[2] 钮传庆. 江苏省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报考动机实证分析[J]. 当代体育科技, 2019(18):78-79.
[3] 赵喜迎, 江宇. 江苏省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政策认知调查:以南京晓庄学院为例[J]. 高教论坛, 2018(9):122-125.
[4] 陈蓓.乡村教师定向培养现状与问题研究[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9(3):5-8.
[5] 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8-22.
[6] 李志,王琪琪,齐丙春.当代大学生专业认同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1(2):131-136.
[7] 伍惠娟.基于专业认同理论的地方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探究:以云南省五所高校实证研究为例[J].大理大学学报,2020(7):117-122.
[8] 王俊,田菊. 高等教育中学科/专业选择性别差异的调查分析:以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的专业选择为案例[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4(6):31-38.
[9] 纪竞垚.只有一孩,靠谁养老?: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5 (8):35-44.
[10] 田赛男,戴润婕,游星宇.定向与非定向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比较研究: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J].林区教学,2020(6):21-23.
[11] 全凤. 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以××大学为例[D]. 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6.
[12] 吴梅, 许晓君. 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其破解[J]. 当代教育科学, 2017(6):61-64.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