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式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中的开展及探讨

作者: 王逸之 杨忠 陈丽换 吴有龙 陈维娜

渗透式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中的开展及探讨0

[摘 要]理工科课程体系具有独特性:其内容的早期发展主要由西方科学家完善,与其他课程相比,任课教师在课程讲授中融入课程思政有一定的难度。然而专业类课程在大学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专业类课程应当是课程思政的重要依托对象。基于专业类课程的重要性以及课程思政改革的难度,文章提出理工科专业基础课应当进行渗透式课程思政,联系基础课,展望专业课,与行业动态和国情相结合,立足地方发展,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等。

[关键词]渗透式;课程思政;专业基础课;应用型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3-0053-04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育人。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概念:通过课程的教与学的活动来实现育人的理念和实践[1]。大学是衔接学校和社会的最后一个环节,要保证大学能够给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的专业,尤其是理工科专业,在为人才培养提供高质量专业教育的同时,还应当根据专业特色打造渗透式的专科课程思政,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

实际上,高校中绝大多数课程为专业课,专任教师占了教师总数的绝大部分,大学生最早从大一的第二学期,最迟从大二的第一学期就开始接触专业课,他们学习专业课的时间占大学学习总时长的绝大部分,可见,专业课应当是课程思政最主要的依托。如果只依赖每学年开设一次的思政课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无论是质还是量,都是远远不够的,如近年被关注的大学生网络直播中的道德失范现象[2-3]、大学生精致利己主义现象[4],皆可从侧面证明该观点。

一、理工科课程思政的开展现状

目前理工科课程思政根据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不同作用,其开展方式主要可分为如下几种。

(一)专业课:课程安排灵活,案例丰富

专业课作为学生后续发展的衔接课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本科阶段的教学可看作是研究生课程的入门版本,相关教学浅尝辄止,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例如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人工智能原理。对于这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普遍的解决办法是化难为简,挑选一些基础的知识点来讲解,同时配合思政内容增强课程的趣味性,这样的改革方式对任课教师来说容易操作,对授课内容完整性的影响较小。另一类是实际应用或者实践较多的课程,例如建筑类法律法规课程。这类课程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可就地取材,采用很多行业内的案例来现身说法进行课程思政教育,能加深学生对条例的学习和记忆,对教学有促进作用。

(二)基础课:课程普及面广,案例具有普适性

基础课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作为理工科学生一入校就要学习的课程,通常由基础部教学团队承担教学任务。由于基础课本身发展较为成熟,许多与哲学相关的课程思政内容比较容易被发掘出来,例如高等数学中的极限思想,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所著的《九章算数注》就已经对此进行了深刻阐述,这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5]。这些内容易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再例如,在大学物理课程中渗透唯物主义观是较为容易的[6],并且这样的案例是可以复制的,只要讲到高等数学中与极限相关的内容,就可以以该思政内容作为点睛之笔。

(三)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课程特色明显

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思政开展情况相对复杂。受专业影响,绝大多数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发展成熟,与我国相关的课程思政内容比较难挖掘。此外,专业基础课授课内容较“硬”,偏逻辑、演绎和推理,若要在公式推理过程中刻意开展课程思政,会显得授课内容跳跃性较大,反而不利于提升教学效果。近几年刘凌云、张要军、张亚歌及秦双立[7-8]等在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思政方面做出了比较好的改革,但尚未形成一个可行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改革方案。

专业基础课程在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时,应将思政课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实现“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本文提出了专业基础课可采用渗透式课程思政的改革方法。

二、专业基础课渗透式课程思政指导思想

(一)立足课程位置

理工科的专业基础课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连接着基础课和专业课。因此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思政应当继续发挥其桥梁作用,做好下面两点。

1.联系基础课

例如电路原理这门课,其前修基础课程为大学物理和高等数学,而后续的专业课包括可编程控制器及其应用。在进行课程讲解时,教师会提及一些基础课学习过的内容作为复习,但如果针对这些内容再次融入课程思政,难免有冗赘之感。因而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思政改革,应当在内容上与基础课关联,在课程思政内容上寻找新的突破点。例如在电路原理这门课中,直流电路部分结束开始讲交流电之前,教师可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现在国民用电都是交流电而非直流电?交流电的优势有哪些?并采用爱迪生(直流电)与特斯拉(交流电)之间的争论和结论(交流电获胜)的案例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大局观。此外,在讲解模拟电子技术这类课程时,可以紧跟时事,由半导体简单拓展至芯片,提及华为在国际上受到的打压和遇到的困境,以增强学生的国家危机感。

2.展望专业课

例如自动控制原理这类课程,虽然其后续衔接人工智能等专业课,却不宜过早使用后续课程的思政内容。因为这类思政内容或者案例离本门课程内容较远,若强行加入会导致课程思政变得刻意,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这类专业基础课除了可以着重挖掘课程内容本身的课程思政亮点,还可以介绍专业基础课的发展为后续专业课的发展创造了什么样的条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价值观。

(二)紧跟行业和国情的发展

行业在发展,大环境在发生变化。以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方式对理工科专业来说不合时宜。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外应当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才能用“象牙塔”外的信息引导学生将“为通过考试而学习”的外源性压力,转变为“我要努力学习,为社会做贡献”的内源性动力,为学生提供可持续的学习动力。在讲解模拟电子技术这门课中的三极管这种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时,可紧跟时事,提及华为在国际上受到的打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日渐强大,但也应当看到我们国家当下的危机,那就是集成电路方面人才严重短缺。同时还应当让学生知道,国家采取的与专业相关的应对措施,例如将集成电路列为一级学科,加大政策倾斜和投入来培养人才。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激励学生在学习中克服困难,采用以点窥面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见,专业基础课在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时,要在平时多关注新闻,紧跟行业动态,将相关行业与本课程相关的变革以及国情民情的发展引入课程思政内容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三、渗透式课程思政实施探讨

(一)建立思政素材库

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思政要立足于本门课程,同时应与整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同课不同面)。同一门专业基础课在相近的专业中,根据专业要求,授课的内容和时长应有所不同。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的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其在自动化、物联网工程、机器人工程以及电气自动化这几个专业中均有开设,但由于专业偏重不同,自动化专业开设的自动控制原理有72个课时,其中包含64个理论课时及8个实验课时,此外还有16个课时课程设计;而这门课在物联网工程专业就缩减到了64个课时,在机器人工程及电气自动化专业进一步缩减为48个学时(含8个学时实验),而这些课程均由我院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团队承担。类似地,电路、模拟电子技术这两门课程,在机器人工程专业和自动化专业分设为两门课,分别有56个理论课时及8个实验课时;但在物联网工程,两门课合并成一门课,授课时长调整为64个课时(含8个课时实验);而在艺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这门课只有32个课时,没有实验。可见,针对同一门课程教学内容建立一个课程思政素材库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帮助授课教师灵活机动地把握思政内容。除围绕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授课内容开展课程思政外,根据不同专业对该门专业基础课的要求,还应进行灵活安排。思政素材库可分为两大块。

1.短小精辟,便于融入教案

这类素材库主要以列表的形式体现,虽然可以罗列在教案里,但仍然有必要做出一个索引,便于及时查找修订。素材库可做成如表1所示(以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为例)。

2.辅助阅读材料

这类素材库可以以微课、视频、新闻链接、深度评论文章的形式出现,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根据课程需要可节选插入课件,也可布置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课后阅读、课前预习等,还可与混合式教学搭配运用。

(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学生在学校大多数的时间里都会与专业课教师相处,如果理工科核心课的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开展课程思政,高等教育的课程思政就无法真正落到实处,这是整个课程思政建设中最“硬核”的部分。同时,专业课教师也要关注时事、紧跟时事,在课堂上借由课程思政的机会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将课程思政内容变为专业基础课的点睛之笔。

(三)课程思政与课堂思政

最后,课程思政不仅仅是课堂思政。思政不仅存在于课堂之上,而且涵盖了方方面面,包括课堂讲授过程和平时课堂之下与学生的交流。大多数专业基础课的课时都较长,一学期仅课堂时间就每周4节课。此外,根据课程内容的难度不同,课程之外授课教师还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答疑、作业讲解等。可以说,课程本身的性质就决定了专业基础课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不仅在课堂上,更在课堂之外。在这些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当利用好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即时通信软件,从自我做起,将显性教育与潜在教育结合,由外到内、潜移默化地去感染学生,真正做到渗透式课程思政。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进一步保证大学完成其首要任务——育人的有效举措。根据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位置的不同,本文提出了理工科的专业基础课应采取渗透式课程思政的方案。该方案将课程思政内容灵活地融入课程讲授中,涵盖多个方面,以授课内容为基础,进行小范围发散,旨在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该方案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之前,自身也应当具备相关的意识,这样才能将其更好地融入日常教学中。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1).

[2] 高方圆.大学生网络直播中道德失范现状、原因及矫正研究[J].大众文艺,2020(5): 179-180.

[3] 李慧敏,林启修.独立学院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现状[J].教育现代化,2020(24):171-174.

[4] 黄钰林.论大学生精致利己主义的表现、原因及矫治[J].法制与社会,2020(10):180-181.

[5] 吴慧卓.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J].大学数学,2019(5):40-43.

[6] 梅山孩.大学物理渗透课程思政路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1):61.

[7] 刘凌云,张要军,张亚歌,等.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渗透与融合:以生物科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3):43-44.

[8] 秦双立.渗透性课程思政教育在医学教学中的开展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0(11):35-37.

[责任编辑:陈 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