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开展翻转课堂的几个关键问题及思考

作者: 张育智 占玉林 夏嵩 杨万理 樊敏

[摘 要]翻转课堂将知识的传授过程放在课前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将知识的内化过程放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互动性、参与性学习来完成,是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为了阐释翻转课堂的理论精髓,文章深入分析了翻转课堂相比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及其实施范围与程度两个重要问题;为了充分发挥翻转课堂的优势,项目组对课前、课中、课后的关键教学环节的设置目的、设计方法及实施注意事项进行了深入剖析,为成功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操方法。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育目标分类;教学目标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6-0001-05

学生的学习过程总体上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是知识的传授过程;二是学生深度理解、消化和吸收知识的过程,即知识的内化过程。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完成知识的传授过程,学生在课下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来实现知识的内化。

翻转课堂[1]是将传统教学中课堂上与课堂下的教学内容进行翻转,即把原来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过程改在课前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将原来课后的知识内化过程改在课堂上来完成。但这只是翻转课堂的字面解释。目前备受推崇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不仅是形式上将知识传授过程与知识内化过程在课堂内外的简单翻转,而且是将这种翻转课堂的形式与自主学习教学理论、发现探究学习法、活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及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策略等结合起来,共同应用于学生课前知识传授与课堂知识内化的过程中。由此可见,教师只有对翻转课堂的实质有深刻的理解,还要对其与上述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的注意事项有充分的研究,才可能使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文将从翻转课堂的理论精髓和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前、课中和课后)多个关键环节的关键问题等方面阐述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应注意的事项。

一、翻转课堂的理论精髓

为了理解翻转课堂的理论精髓,我们从分析以下问题入手。

(一)为何要翻转?——翻转的好处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及其特点、教学目标分类及其对教学方式的需求。

1.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及其特点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完成了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将新知识纳入自身的知识体系。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历知识的传授和知识的内化两个阶段[2]。

在知识传授阶段,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出典型的个性化特征,这主要源于每个学生的前期知识储备、知识结构、自主学习能力、自控能力、喜欢的学习方式等各不相同。因此,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教学步调进行知识的传授可能导致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效果出现较大差异,出现学有余力的学生吃不饱、学习能力不够的学生跟不上的现象。而翻转课堂可以很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这是因为采用翻转课堂时,教师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进行学习,从而满足其对教学方法多样性的需求。此外,知识的传授过程可以安排在课堂以外的时间来进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定步调开展学习,遇到不懂的内容可以停下来思考,或者查阅资料进行补充学习,甚至可以咨询教师或与同学交流。这样就可以满足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学习进度的需要,学生只要愿意花足够的时间,就能做到对新知识的完全掌握。

在知识的内化阶段,教师的指导、课堂互动及参与过程都对学生的知识内化程度有显著影响。知识的内化阶段是学生认知的高级阶段,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分析、评价、创新的能力)要求较高,如果知识内化由学生自己安排在课堂之外,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教师对所教授的知识理解深刻,且清楚重点、难点,并对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和内化方法有清晰的认识,因此,可以利用丰富的教学活动,如测验、小组讨论、解决复杂问题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参与这些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效实现知识的内化。而这是学生在课下独自学习所无法实现的。

2.教育目标分类及其对教学方式的需求

布鲁姆在其1956年出版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一书中将认知水平划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6个层次。但这种理论仅从学生认知水平这一个维度来对教学目标进行划分是不全面的,没有包含学生所学知识的维度。后来安德森和索斯尼克在2001年出版的《面向学习、教学和测评的分类理论——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一书中,从知识维度和学生认知水平两个维度对教学目标进行了分类。新的分类将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而且难度依次递增;将认知过程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难度也依次递增。将认知领域按上述两个维度进行划分的结果见表1[3]。

由表1可以看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是相对较容易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是难度较大的知识;记忆与理解层次的认知通常被视作认知的第一阶段,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也相对较低,而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被视作认知的第二阶段,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对于表1中I区的内容,由于知识较容易且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低,适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内容;但对于IV区的内容,由于知识较难且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必要时还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完成对相关知识的高层次认知。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大部分课堂时间被用于I区内容的教学,使本来更需要教师指导的IV区内容不得不由学生在课下独立完成,导致学生学习效果较差。而翻转课堂恰好解决了传统教学的这一弊端。I区内容可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学习资源进行学习,而将宝贵的课堂时间用于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难度较大的II区、III区尤其是IV区内容的学习,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并能利用课堂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对于难度较大的知识或认知活动的高级阶段,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而对于难度较小的知识或认知活动的低级阶段,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正符合翻转课堂的理念。

(二)如何翻转?——翻转课堂的实施范围与程度

以下是两种关于翻转课堂的观点。

观点一:将所有教学内容全部录制为教学视频并安排给学生课下自主学习,课上主要用于答疑。

学界普遍认为观点一不可取,因为其未能按照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将知识和认知过程进行划分,对于表1中的II区、III区尤其是IV区的部分,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会非常大,学习效果也会很不理想。

但观点一的“完全翻转”方式是否对所有课程都不适用?当然不是。例如:某些专业基础课的主要内容只涉及基础概念和原理,尚未涉及知识的具体应用,仅作为概论类课程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该专业的一些基本概念,对于此类课程,由于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及对知识的认知过程处于I区(见表1),这种“完全翻转”的教学方式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观点二:将简单的基础知识部分录制为教学视频并安排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而将重点、难点内容放在课堂上由教师讲解。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教学方式。因为这符合前述布鲁姆认知领域分类的要求,即对于处在I区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对于IV区的内容则安排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但观点二是否完美?其实不然,观点二同样存在缺陷,问题主要出现在“将重点、难点内容放在课堂上由教师讲解”这一部分。因为采用线下课堂授课的方式,其存在与传统课堂教学相同的两个缺点:①对所有学生只能采用一种教学方式及同一步调进行授课,未考虑到学生基础知识、理解能力的差异,不能实现“个性化”教学。②即时性特点显著。如果学生恰好在课堂学习时身体、心理或精神状态不佳(甚至缺课),则很难跟上教师的思路,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此外,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未能及时消化、吸收教师所讲的重点、难点知识,就没有机会重新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导致其难以掌握重点、难点知识,影响后续学习。

由上述分析引出以下问题: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时,确定翻转课堂实施范围和程度的原则是什么?笔者认为答案是:尊重科学的同时应充分发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所谓尊重科学,是指应该按照布鲁姆认知领域分类结果来确定教学活动适宜采用线上还是线下方式。具体而言,表1中的I区部分宜交给学生课前自主学习, IV区部分应该在教师指导下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而位于II、III区的部分则应该从知识和认知两个维度对其难度进一步权衡再决定该部分应采取课前自主学习还是课堂教学。

认知领域划分的关键是同时考虑知识与认知两个维度的结果,而不是单纯从其中一个维度进行划分。例如:对于II区部分——难度较小的知识的高级认知阶段问题,如运用一个新学的概念对某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在某些课程中,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通过视频录制的方式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这是因为虽然分析实际问题有一定难度,但所用的知识并不太难,学生只要通过视频学习掌握关键概念,就可以准确地分析实际问题。反之,对于III区部分——难度较大的知识的低级认知阶段问题,如要让学生理解某一问题的某种处理方法的步骤及其意义,虽然只是要求学生理解,但如果不结合具体的实例,尤其是不让学生亲自操作或参与,学生很难理解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原理、步骤,也不清楚各个步骤具体该如何操作,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IV区部分之所以需要安排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是因为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深入分析才能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此过程中对知识有深刻理解的教师的指导可以有效地启发学生。同时这部分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学生的亲身参与,在互动、讨论及小组协作学习中,学生能够以更加积极的状态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

所谓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是指将凡是适合以讲授方式实现有效传授的知识内容都录制成视频,同时将其他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料发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定步调地对相关知识进行个性化学习,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能力。而对于必须采用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学生必须亲自操作、参与或必须借助小组讨论、协作式学习才能完成知识的有效传递与内化的内容,则要安排在课堂教学中完成。

简而言之,对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独立完成的教学内容都应采用线上教学的方式进行,对于必须有教师指导且需要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内容都应该采用线下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进行。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自主学习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优势,让学生课前对新知识进行高效学习,又节约了课堂时间,课堂上由教师指导,通过开展丰富的互动性、参与性、集体性教学活动来实现学生对新知识的有效内化。

二、翻转课堂课前、课中、课后的几个关键问题

翻转课堂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探究式学习的方法与能力、团队协作意识与能力、问题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培养不仅针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而且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对学生进行“全人”培养。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在翻转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以上述培养目标为指导开展相关教学活动。

(一)课前

翻转课堂的课前环节有以下五个关键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1.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结果,即期望学生通过教学了解什么、掌握什么,这是任何教学首先要明确的关键问题。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和无目的性。教师只有在教学前确定清晰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才有针对性,才能明确要采用的具体教学方法。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之前的教学目标分析有利于教师确定哪些内容适合通过视频的方式直接讲授给学生,哪些内容适合课堂上通过师生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学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