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下的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理
作者: 罗文[摘 要]移动互联网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促使舆论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文章结合目前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分析了网络舆情风险管理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近年发生的高校网络舆情事件提出了管理举措,以帮助高校进一步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探索建立和完善与自身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舆情风险管理体系,不断推进网络舆情风险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
[关键词]全媒体;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7-0250-03
2021年8月2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这个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10.1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71.6%,手机网民规模达10.07亿人,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6%[1]。网民数量已突破10亿人大关,网络舆论的环境变得日益复杂,每个人在网络中都可能成为传播者,也可能成为分享者。其中,20~29岁的网民群体占比为17.4%[1]。高校需要顺应时代要求,探索建立和完善与自身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舆情风险管理体系。
一、网络舆情风险管理的意义
全媒体时代,“多网多微多端”为每个人影响网络舆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网络舆情发生的渠道更丰富多元,网络舆情的出现变得常态化。早在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学网、懂网、用网,依法加强网络空间管控和治理,进一步增强阵地意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同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2]。
加强网络舆情风险管理是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高校的网络舆情风险管理亦是如此。网络舆情是师生思想的“晴雨表”,是校园安全稳定的“检测器”,是和谐校园的“风向标”。有报道证实,不少高校都发生过网络舆情。加强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理,不仅是为高校吸纳建设性意见和改革发展提供支持,更能提升高校的形象和声誉,增强师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二、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很多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更注重舆情事件发生后的应对处置工作,却往往轻视舆情风险防范,或者说对风险防范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当前,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理工作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相关工作机制不够完善
网络舆情风险管理必须有科学系统的工作机制和完善的工作职责要求。一些高校没有建章立制,在舆情处置过程中没有章法,或者随意性较强;一些高校尤其是部分民办高校还未设立宣传部门,舆情管理相关工作有些由办公室负责,有些由党委其他部门兼管。舆情风险管理的机制建设如同建造一幢楼,必须先打下坚实的地基,如果地基不牢固,高楼总是不稳甚至会崩塌。
(二)相关思想观念较为僵化
全媒体时代下,部分高校表示要重视舆情管理工作,但对舆情生成发酵的特点、舆情传播的规律以及网民的心态并不真正了解[3]。也有部分高校认为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处置是宣传部门一家的工作,舆情发生后宣传部门应该冲在舆情处置第一线。但事实上,网络舆情虽然发生在网络虚拟世界,却是现实矛盾、问题的直接反映,如果不能从实际生活中找到根源并加以合理化解,舆情引导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宣传部门往往对具体情况缺乏了解,无法替代业务部门解决实际问题、缓解实际矛盾。
(三)相关能力素养有所欠缺
当校园网络舆情出现后,部分高校的回应和处置方式却常常不尽人意:不是表现得不知所措,就是回应的时机不合适,或者是方法不科学,甚至在回应时出现口径不一致、相互推诿责任等问题,从而引发次生舆情。归根结底,部分高校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还缺少一定的媒介素养,回应处置不专业、采取的举措不当,不仅没做到有效回应广大师生及网友的关切,及时有效地引导舆论、平息事件,反而是推波助澜、火上浇油。
三、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理举措
细数近年高校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发现,网民在师德师风、校规校纪、招生就业、教学考试、学生言行、后勤服务等方面关注较多。高校管理者只有增强危机意识,尤其要注重通过将舆情关口前移来排查风险,并且注重在线下实实在在地解决相关问题,才不会让网络舆情的防范、化解“空对空”。
(一)转变思想观念,重视舆情风险管理
网络舆情风险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协调好校内外的各类关系,高校管理者的重视不可或缺。虽然统筹指导舆情工作是宣传部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事实上,宣传部门只是起一个总体协调的作用,领导重视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只有领导层有“防患于未然”的基本理念,学校的发展规划、工作计划等方面才会注重对舆情的事前防范,才能明确各部门职责,相关部门也才会去真正加强对舆情传播规律和网民心态的全面把握,更有效地做好校园舆情风险管理。
(二)规范网络行为,提升全员媒介素养
全媒体时代,谁都可能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上传网络,引爆舆论场。在人人都是传播者的场景中,高校要引导师生起好示范带头作用,做网络净化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其一,培养师生自律意识,引导网络行为规范。2021年6月,某高校一学生在微信公众号发文称,学生会主席在朋友圈捏造事实诽谤她们,严重影响她们正常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且受害女生多达17名。此后,该话题被快速关注,舆情热度急剧上升。最后学校对3名涉案学生给予了相应处分,主要涉案者被开除学籍。这间接暴露了相关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信息管理方面的漏洞。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每个人都需要谨言慎行,高校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规范教育及道德品质培养势在必行。
其二,加强师生业务培训,全面提升其媒介素养。全媒体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具有互联网思维甚为关键,提升高校师生的媒介素养应成为必修课。
提升媒介素养,首先要善于学习。高校管理者及普通教职工都应该从全面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开始,加强理论学习,懂得相关政策法规,科学把握舆情发展规律和应对规则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各类网络信息充斥的时候做到立场坚定、头脑清晰、判断正确。2019年6月,某高校有名教师在课程QQ群中和学生争论“四大发明是否是创新”,被学生将相关言论截图上传知乎,并向学校举报。虽然这一事件后来发生重大反转,调查发现原来整个过程是由几个学生自导自演——涉事学生因期末提交的作业未被老师认可,便联合几个同学故意用一些言语激怒老师,其老师因不知其动机而上当。但这名教师的言论表达方式确实存在不妥,学校认定其言论属于师德失范行为,暂停其2年的教学工作和取消其研究生招生资格。
提升媒介素养,其次要加强培训。高校需强化对教职员工的舆情管理与防范相关制度宣贯;对宣传部门的干部,可以提高他们解读政策、发布信息、回应关切的能力,优化他们与各类媒体打交道的方法技巧。高校也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来有意识地训练在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三)完善舆情监测,制订风险应急预案
其一,加强信息管理,开展舆情监测分析。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网络舆情信息的总体容量越来越大。海量信息让舆情监测不能简单地靠人力完成,必须通过人机结合的方式进行舆情数据的抓取、分析,才能科学、高效地进行监测。高校在重要敏感节点和重要决策发布时提前监测,更能把握舆论走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避免重大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发展。2018年1月1日,北京某高校发生负面舆情,事发当天还是法定节假日,但该校及时在官方微博上发表声明,称已第一时间成立了工作组开展调查核实,并已暂停相关教师的工作。因为有着完善的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这所高校的及时回应得到了大部分网民给予的正面评价。而此前另外2所高校都发生过类似舆情案例,但因为回应时间较晚,网络舆情呈现强烈的负面倾向。
其二,加强风险评估,做好科学预案建设。俗话说,预案在先,有备无患。高校的学工部、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后勤处、保卫处等常常是舆情多发部门,如教务处因试卷泄题、考试作弊等问题发生舆情,后勤处因食品安全、菜品价格等问题发生舆情,招生就业处因宣传的方式、尺度等问题发生舆情。这些容易出现舆情焦点的部门,对于潜在的舆情风险,要尽可能根据风险类型和程度进行评估,分级制定细致可行的风险排查、风险识别、风险测定的基本管理机制或引导方案。相关部门也可以定期分析同类高校出现过的舆情案例,总结其经验教训,并结合部门实际情况,进行案例复盘或实战演练,以此反推、强化事前的风险防范管理,从源头上尽可能降低负面舆情发生的概率。
(四)加强沟通合作,提升舆情处置能力
其一,善于沟通合作,加强传播引导能力。舆情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内对外都需要高校加强全方位、立体化的沟通协作机制建设。对外,高校宣传部门可与专家学者、媒体记者等多联系、多研讨,促进他们帮助预判舆论对高校重大决策、突发事件的关注程度、意见表达、利益诉求及情绪变化等,以便有针对性地拿出应对策略;也可与当地政府网管部门加强沟通,及时处理失实或有害的信息等。对内,高校各部门应步调一致、形成合力。同时,高校要把官方媒体平台建好和用好,借助校园宣传阵地的渗透力来抢占网络制高点和话语权,扩大主流舆论传播的范围,提升其效果。唯有线上线下、对内对外都营造良性的网络交流和互动氛围,才能协同解决问题,有效化解舆情风险。
其二,把握师生思想动态,畅通问题反馈渠道。舆情想减少,事情要做好。网络舆情事件往往是由具体的网下事件引发的。对于高校来说,需要及时发现师生中一些带有苗头和倾向性的网络舆论,或者密切关注师生对突发事件的看法和反应程度等,预测舆情风险,辨析舆情走势,并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高校应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畅通师生沟通渠道,或提前将可能发声的群体、相关话题引导出来,为舆情预判工作做好基础。如有些高校通过设置“书记校长信箱”、定期举行工作学习生活空间恳谈会等方式,收集师生对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并高效地进行调查和回应,尽早对实际问题加以解决,尽可能化解大部分潜在的舆情危机。另外,高校各部门需要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有效提升师生满意度,才能更好地避免舆情的发生。
其三,加强研判处置,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更快、覆盖范围更广,如果没有及时处置,所造成的影响可能会以指数级速度扩散。高校在发生舆情后,不要等待拖延,要在第一时间对其加以正确的研判并拿出方案,争当事件的“第一定义者”和“第一解释者”,力争将负面影响降到最小[4]。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第一”其实不是时间问题,而是态度问题,是能不能抢先在舆论兴起时让广大师生、网友信服的问题。网络舆情的持续发酵,很多时候并非是由于网民持续关注事件本身,而是由于涉事方对舆情应对的态度和作风不当[5]。
涉校负面舆情发生后,高校如果不及时回应,就很容易陷入被动局面,最后给学校的形象和声誉带来严重影响。2018年3月,某高校发生一研究生坠楼身亡事件,当事人的家人在网上不断控诉。但该校在事发后的近半个月时间里,基本上没有任何的回应或对舆论作出引导,让负面舆论充斥网络,最后导致原本只是一次单纯的舆情事件,却逐渐演变为对该校甚至全国高校师德师风的信任危机以及对高校导师制的批判[6]。
(五)加强考核督查,注重形象修复完善
高校要定期对相关部门舆情风险管理情况进行督查。很多高校制定有宣传思想工作评价细则,其中在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中,明确要妥善应对涉及本单位的舆情事件,有效减少负面影响。如涉及本部门负面舆情处置不力、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将在任何评优评奖上“一票否决”。
另外,很多网络舆情事件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平息了,但往往会留下一些“伤痕”。因此,高校还需要重视网络舆情处置后的工作,通过持续引导,做好舆论环境的“消毒”,谨防因其他事件被舆论重提翻炒。
四、结语
总之,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理是一项重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管理层、执行层都切实加强对风险源的调查研判和预警能力,将大数据和日常舆情管理、突发事件应对、舆论引导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起联动的预防、应对、处置和修复机制,才能不断推进网络舆情风险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提高网络舆情整体掌控能力,最终把高校网络舆情风险降至最低,保障校园稳定,促进社会和谐[7]。
[ 参 考 文 献 ]
[1] 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EB/OL]. [2020-10-09].https://finance.sina.com.cn/chanjing/cyxw/2021-08-27/doc-ikqcfncc5270431.shtml.
[2] 张洋.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1).
[3] 高校舆情应急管理怎么做?“一把手”重视+“两翼合作”[EB/OL].[2020-10-09].http://www.ichmw.com/show-7-9199-1.html.
[4] 王世海.自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置机制探析[J].职大学报,2020(1):80-84,44.
[5] “舆情应对”12大问题+10大建议[EB/OL].[2020-10-09].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879305.
[6] 王荆卉,刘晓旭. 高校负面网络教育舆情事件的应对问题与建议[N].今传媒,2018(8):40-41.
[7] 帅磊.高校网络舆情视角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19.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