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SPOC”环境下的韩国文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作者: 周磊 范淑杰[摘 要]课题组在交际教学法的指导下,进行了基于“MOOC+SPOC”平台下韩国文学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验证了该模式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对学生外语运用、文学赏析、跨文化交流等综合能力培养的可行性与高效性,最终阐明了疫情防控常态下韩国文学课程坚持实施翻转课堂的价值与意义,希望对外国文学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MOOC+SPOC”环境;翻转课堂;朝鲜近现代文学作品选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9-0147-04
随着“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应用型、复合型非通用语种人才”目标的确立,是否具有“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当下衡量非通用语人才的主要标准。
作为非通用语种之一的朝鲜语专业虽早在1946年就由北京大学率先开设,但直到1992年中韩建交之后才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如同其他外语类教学,以往的朝鲜语教学中也存在重语言能力培养、轻文化教育的倾向,因此培养出的朝鲜语人才往往是语言运用技能较强,多元文化素质与跨文化交流能力偏弱,不能满足实际交际活动的需要。所幸,近几年来,朝鲜语教育界已然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逐步强化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把对朝鲜语学习者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置于教学活动的重要位置。
谈到朝鲜语专业的文化教学,就不得不提到朝鲜近现代文学作品选读(以下简称为“选读”)这门课程。由于文学作品中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学习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能够接触到大量韩国文化信息,所以“选读”这门课程也就成为培养朝鲜语学习者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然而,对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6个维度上的均值依次为:意识>态度>技能>策略>思辨>知识,意识最高,知识最低”。这表明,仅就异质文化信息的传递而言,包括“选读”在内的诸多专业课程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目标。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与大部分课程现行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方式有密切联系。以教师为中心、以填鸭式知识灌输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朝鲜语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与能动性,直接造成了教学有效性低下的后果。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教育部关于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的指导下,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模式来解决当前高校朝鲜语教学中碰到的瓶颈问题。
一、理论溯源
自19世纪40年代外语教学逐渐成为学校培养外语人才的课程以来,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认知法、交际法等各种流派的外语教学法理论先后登上历史舞台。它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外语教学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威尔金斯、亚历山大、威多森、范埃克等人所倡导的交际教学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是迄今为止影响最大、最富有生命力的外语教学法流派之一。它是一种以社会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以语言功能和意念项目为纲来培养外语学习者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体系。这种教学法把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目标;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将语言学习过程看作跨文化体验的过程,鼓励学习者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主张教师采取教科书、视频、电影、辅导读物等多种教学手段与小组活动等形式,在接近真实交际的情景下,用真实自然的语言材料进行教学活动。交际教学法改变了外语教学的方向,推动了外语教育界对文化教学及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视,自20世纪70年代末其被引入我国后,就成为我国主流外语教学理论之一,对我国外语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外语教学法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也推动了各类外语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的出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Flipped Class Model)就是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逐渐在全世界流行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将传统的“课内信息传递”与“课后吸收内化”的教学流程变为“课前知识掌握,课中知识内化,课后知识升华”,即教师课前通过提供视频、微课等多种方式,将学习的决定权转移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在课堂上,教师不再占用时间来讲授教材内容,而是通过提问、讨论、答疑等师生互动环节,对学生课前学习查漏补缺、对学习效果进行检验,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运用,实现知识的内化;在课后,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主规划学习内容与学习节奏,并在教师的辅助下最终实现知识的升华。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定位与课堂结构,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等诸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经过几十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各国的外语教学工作者已达成共识:外语教学应该包括文化教学,外语教学的目标应该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此,201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已明确将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外语类专业的核心能力指标之一纳入了培养规格。经过四十余年的摸索,尽管我国在“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与实践验证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用哪种教学法理论与模式来开展跨文化外语教学实践、用哪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能最有效地促使外语学习者在习得语言与文化的同时又能增强交际能力等方面的讨论依旧众说纷纭。
二、“选读”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选读”是针对国内朝鲜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它主要通过解读韩国近现代文学中的代表性作品,帮助学生把握韩国文学的主要特点,掌握文学鉴赏和文艺批评的方法,进而增进对韩国社会、历史、文化以及生活习俗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朝鲜语的综合能力。
然而,当下“选读”教学活动受课时少、任务重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教师不得不采取“重脉络梳理,轻作品解读”的方式,使课堂教学流于“作家生平+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的公式化套路,演变成教师的“一言堂”。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在交际教学法的指导下,以《韩国文学作品选读(上)》(金英今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为主教材,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具体讨论如何完善“选读”课程的教学活动。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学准备阶段的任务应由任课教师来完成,主要包括学习者分析、学习目标设定、学习内容分解、学习环境调查以及学习资源的设计等几方面内容。
以曲阜师范大学朝鲜语专业为例,“选读”课程开设于大四上学期(第七学期)。此时,学生的朝鲜语水平普遍能达到TOPIK 5级程度,且具备了使用朝鲜语进行较为复杂和深入的口语交际的能力。同时,因为学生已在大三阶段学习过朝鲜文学史(第五学期)、朝鲜古典文学作品选读(第六学期)课程,所以对韩国文学概况已有初步认识,也掌握了一定的韩国文学基础知识。故而,在大四上学期选择由5篇诗歌和11篇小说构成的《韩国文学作品选读(上)》一书作为教材,采用“MOOC+SPOC”翻转课堂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完全能够达成提高学生跨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对韩文原著的理解与鉴赏能力、增强学生人文修养的预定目标。
本阶段最关键的任务是完成对学习资源的设计工作,其中选择优质的MOOC课程、录制微课视频、制作PPT课件、整理拓展资料尤为重要。目前,曲阜师范大学朝鲜语专业的“选读”课程选用的MOOC平台主要为韩国的K-MOOC和KOCW(Korea OpenCourseWare),这两个平台上有大量可供免费使用的优质MOOC课程。例如,根据KOCW官网公布的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底,以首尔大学为首的190余所韩国高校在该平台上上传了16751个课程视频资料;韩国研究财团等29所机构提供了2424个课程视频。这些视频资料涵盖了文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诸多学科门类,其中韩国文学类课程有仁荷大学金万秀教授的韩国文学作品讲读、东国大学金日焕教授的古典文学入门、培材大学郑文权教授的韩国文学的理解、昌原大学尹爱京教授的现代作家论等。本课程组鉴于仁荷大学金万秀教授的韩国文学作品讲读课程与我院朝鲜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韩国文学作品选读(上)》的内容最为契合,最终将其选定为SPOC课程的重要资料来源。
微课视频的录制同样十分重要。事前,教师可以通过对现有视频的编辑或是自行录制视频的形式制作微课。一般微课时长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主要是对教材中出现的作家、作品及“文化茶座”中的知识进行介绍。以第五课《阵雨》为例,教师可以用朝鲜语录制包含以下内容的短视频,让学生在课前自学部分知识点。
“作家黄顺元于1915年出生于朝鲜平南南道大同,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英文系。他在20世纪30年代,通过发表诗歌作品开始登上文坛。自20世纪40年代发表短篇小说《沼泽》起,他专注于小说创作,主要代表作品有《阵雨》《鹤》《罪人的后裔》《日月》等。尽管黄顺元一生经历了多灾多难的韩国近代史全过程,但在曲折多变的社会环境下,他始终坚持文学创作,从未丧失自我意识。为此,其文学创作的数量与深度得到了韩国文学界的高度评价,也先后获得亚细亚自由文学奖、艺术院奖、3·1文化奖、仁村文学奖等诸多奖项。
本节课所学《阵雨》是黄顺元1953年在《新文学》杂志第4期上发表的短篇小说。该小说以两位青年男女的交往为主线,从作家观察者的视角,用第三人称对青年男女间的纯洁爱情进行了描写。该小说尤其注重人物心理状态的刻画,按时间发展的顺序对事件展开了叙述。该小说出版后,引起了韩国社会的广泛关注,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动漫、电视剧、音乐剧展示给韩国广大观众。大家不妨抽出时间看一下电影《假如爱有天意》,相信通过对该电影的观看,能有助于同学们对小说《阵雨》的理解”。
此外,PPT课件的制作、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补充资料与扩展资料的收集整理、参考教材的选定等常规工作也需要在教学准备阶段完成,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不过,事前学生学习环境的分析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尤其是对于“MOOC+SPOC”环境下的翻转课堂教学,学习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当然,随着全国范围内的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许多高校都实现了教学、管理、生活数字化,网上在线学习基本上不再存在硬、软件上的障碍。曲阜师范大学亦是如此。学校层面制定了《曲阜师范大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网络信息中心、教务处以及外国语学院等根据自己的职责,分别完成了免费无线校园网全覆盖,智慧教室、网络课程平台、教学视频录制团队、教学形成性评价系统的建设和普及,为教师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与保障。
(二)教学活动实施阶段
教学活动实施效果的好坏决定了翻转课堂的成败。在本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等三个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内容互异的学习,从而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简而言之,就是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指导下,任课教师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开展课中翻转教学,督促学生课后进行巩固练习。
本研究中学习“选读”课程的有2个教学班,总计51名学生。每班再分为5个小组,平均每小组由5名左右成员组成。课程开课时间为2019年9月6日,结课时间为2019年12月20日,在16周的教学时间内,我们完成了16课的教学内容。下面以第一周教学内容为例,具体阐述本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
1.课前
开课1周前,教师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与第一课 《金达莱花》相关的各种视频或文字资料,包括微课视频5个(作家作品介绍视频、《金达莱花》韩文朗读视频、MAYA《金达莱花》歌曲视频、韩国诗歌的基本知识视频、《金达莱花》的词汇释义视频),相关文档3个(《金达莱花》的导学案及课件PPT、韩国淑明女子大学金美善教授的论文《韩国语言·文化·文学统合教育方案研究——以金素月<金达莱花>为中心》、张晓梅的论文《中国古代诗歌中“男子作闺音”现象的六幅面孔》),讨论主题1个(讨论:金素月诗歌《金达莱花》中的“说话者”是谁?这首诗中“说话者”所表现出的感情或情绪是什么?韩国民谣诗歌意境中民族风格的审美特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