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抗倭与新时代民族精神传承弘扬研究
作者: 冯荣[摘 要]民族精神是激励人们奋勇前进的强大力量,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明显。戚继光抗倭的军事史实,蕴含“爱国、勇为、实干、担当、奉献”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不断激励中国百姓创新创业,强力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民族精神要加以传承弘扬的现实逻辑。从路径来看,重赋时代内涵、促进文旅融合、开发校本课程等,可以推进民族精神的创造性转化、资源性开发、体系化学习、全方位传播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戚继光;民族精神;传承弘扬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9-0151-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我们的国家孕育着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其“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1]。比如,距今450多年的戚继光抗倭史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无论是戚继光个人传世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等著作,还是明朝戚祚国纪实的《戚少保年谱耆编》、清朝张廷玉撰写的《戚继光传》等典籍,无不记载着戚继光纯忠纯孝、心怀天下、外御敌寇、奋勇抗争的丰功伟绩。这个史实凸显着时代价值,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褒扬的那样,“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1]。因此,“像戚继光抗倭、冯子材抗法……这些历史,都要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1]。
一、戚继光抗倭内蕴的新时代民族精神
(一)“心系海波”的爱国精神
戚继光出生于“世禄之家”,少时受家庭和恩师的影响,就有着浓浓的报国之情、效国之心。“受妊之初,此身即为国家之身”[2],是他一生的写照。在他看来,“尽忠报国,分内事” [2]。明朝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彼时任登州卫指挥佥事的戚继光,看到山东沿海一带倭寇的烧杀抢掠,只有19岁的他,便立誓杀贼,许下了“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宏大志向。这些,都构成了他“实现人生价值的内在呼唤”[3]。正因为如此,在南下浙江、福建等地抗倭杀敌的二十多年里,他时刻牢记国家赋予的使命,面对入侵的敌人毫不畏惧,遇到事业的挫折也不改初心,一心报国,并且一生始终不渝。戚继光抗倭所凝结的爱国精神,也是当下我们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1]的思想之基。
(二)“革新除弊”的勇为精神
明朝中后期,朝廷“政治腐败,武备废弛,边防削弱,倭寇深重”[4]。这直接反映了当时军队建设的薄弱。以海防为例,“嘉靖时期,沿海卫所的军籍大为削减。如浙江军额平均每卫仅为1104人”,相比明朝初期,仅占“原额的20%”[4]。虽然卫所尚存,但兵员老弱病残,战斗力极差。针对实战中多“流寄杂兵”“ 兵无节制,卒鲜经练,士心不附,军令不知”等情况,戚继光清醒地意识到必须予以革新除弊,否则“战无号令,守无营壁,其何以御寇”?作为一个下级军官,他以国家和民族危亡作为利益出发点,顶着被弹劾的压力,毅然多番上书条陈,如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的《练兵议》、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的《议练义乌兵》等。在其不懈努力下,终获朝廷恩准。而后戚继光又通过招募新兵、自编新军、创新战法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同时以“正心术”“治心寇”等严加治军,军风军纪焕然一新。“戚家军”不仅让倭寇闻风丧胆,而且更因此名垂青史。戚继光抗倭所展现的勇为精神,正是当下我们人民军队“不断获得发展进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5]的力量之源。
(三)“安民以志”的担当精神
孙中山先生有言,“国家之本,在于人民”。戚继光也认为“卫国保民,其责非轻”[2]。因此,在终其一生的对敌军事斗争中,他都在挽救百姓于水深火热,并将此作为其应尽的重大责任。从当下来看,“这个重大责任,就是对人民的责任”[5]。用现在的话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戚继光甚至认为,“为将者,须将所守疆域,时时放在心上”,方能以一己之身,尽安国保民之责。彼时面对外敌入侵、朝廷羸弱、民不聊生,他不仅勉励士兵们“出力疆场”[2],要求他们“纯忠纯孝,思思念念在于忠君、敬友、爱军、恶敌、强兵”[6],而且自身始终牢记“况夫为将之道,疆场之安危,三军之死生系焉”“以实心行实事”[6],尽显家国担当。戚继光把百姓看得很重,正如他自己所说,“安民以为志,庶功名、富贵、是非、毁誉,不足以累”[2]。戚继光抗倭所彰显的担当精神,正是当下我们共产党人坚持以“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之根。
(四)“欲求实效”的实干精神
“能否做到敢抓落实,是否善于狠抓落实,这是衡量领导干部作风、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7]。戚继光在他几十年的从军生涯中就较为注重干实事。这一点,从《练兵实纪》的“实”字、《纪效新书》的“效”字,就可以看出。如,其在《练兵实纪》所载“兵事须求实际”[6],再如在《纪效新书》的自序中所言,“夫曰纪效,明非口耳空言”[8]。特别是在操练“戚家军”的过程中,他“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9],注重“干实事,图实战实功[6],坚决摈弃训为看、演为看等弄虚作假的训练恶习[9]。他还提出“凡比较武艺,务要俱照示学习实敌本事,直可对搏打者,不许仍学习花枪等法,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10]。戚继光抗倭所彰显的实干精神,正如当下我们人民军队“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部队” “战训一致”[9]的强军思想。
(五)“将者死官”的奉献精神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的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历史已经表明,我们国家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因为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付出汗水和鲜血。戚继光同样在他所处的那个年代,肩负起了壮志卫国的使命,真正做到了为了国家,可以不计生命、不计名利,甚至可以为国家牺牲自己的名利和生命[3]。对于战功,戚继光并不看重,如其所言,“用兵非要功也,以安民也”[2]“他人欲取吾之功,让之”[6]。对于生命,戚继光亦不吝惜,他甚至认为“将者,死官也” [6]。换句话说,将帅其实质就是为国为民而牺牲生命的官职。戚继光抗倭所彰显的奉献精神,正是当下我们共产党人立誓“随时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信念之光。
二、传承弘扬“戚继光抗倭精神”的现实逻辑
(一)“戚继光抗倭精神”实然构成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嘱托,也是当下中国发展建设的时代选题。站在历史的新起跑线上,要加快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发展,“勇立潮头再谋新篇”,必须立足于我们本土深厚的文化积淀。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走出了一条快速发展的新路子,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这里蕴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动作用,积淀着中国人民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研究表明,特别是在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戚继光抗倭精神”促使百姓心怀家国、不惧困难、实干担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戚继光抗倭精神”就是百姓身上的文化基因,是特有的精神标识。毫无疑问,这理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还在持续地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戚继光抗倭精神”是“浙江精神”的组成部分
历史和现实都已经充分地证明,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的公共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增进公民思想认同,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戚继光抗倭精神”根植于民间,滋养于民间,从某种角度来说,其成了抗倭主战场人民干事、创业的公共价值观。450多年来,一代代人结合自身经历把鲜活生动的戚继光抗倭故事分享给子孙后代,使之成为他们继承父辈的“文化基因”,植根在人们内心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浙江,自实施“八八战略”以来,当地百姓在实践中传承和发展着这种愈久弥坚的“爱国、勇为、实干、担当、奉献”精神,也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周边的人。比如,浙江资源匮乏,“七山二水一分田”,却在2018年贡献了5.6万亿的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4位[11],靠的就是内化于心的文化基因。浙江是一个重视地方精神传承与弘扬的省份。2006年2月,时任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撰文肯定了“浙江精神”[12]。从浙江省委省政府到浙江普通老百姓,都以自己的行动彰显着对“浙江精神”的无比自豪和对本土优秀文化的无限热爱。浙江作为抗倭主战场之一,“戚继光抗倭精神”是“浙江精神”的组成部分,也就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每一位百姓的血液之中。
(三)“戚继光抗倭精神”不断激励中国百姓创新创业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占据着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同时,又是一个资源小国,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苦难深重,饱受殖民之苦、战争之苦、饥饿之苦,但是伟大的中国人民并未就此倒下,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安于现状。历史已经充分地证明,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之下,全国人民勤勉实干、奋勇前进,凭着一股改革开放的“闯”劲让中华民族富起来了、强起来了,并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过去的实践也表明,“戚继光抗倭精神”蕴含着的勇为担当、革新除弊等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百姓,并且天然地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正是这种精神的感召力和向心力,无时无刻不在持续地推动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再停留在“口耳”。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经济体,“中国制造”“中国智造”正走向世界各地。同时,在创业的过程中,智慧的中国人还敢于“无中生有”,擅于“从小到大”。比如,吉利集团的李书福,以生产摩托车配件起家,现在却购买并持有沃尔沃汽车公司百分之百的股权,演绎了中国企业家“蛇吞象”的传奇。
(四)“戚继光抗倭精神”强力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 [1]。在中国人民曾经创造的万众瞩目的经济辉煌史的背后,始终有跳动着、支撑着、推进着和引领着他(她)们的力量,这就是以“戚继光抗倭精神”等为代表的中国精神。一百多年前,旧中国一片废墟、百业待兴,而现在,可爱的新中国正朝着建设成为“全面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自信地迈进。抚今追昔,这种面貌的改观无疑归功于一代代人前赴后继的付出,体现在实践中,就是那种“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赤子情怀,那种“安民以为志”的家国担当,那种“以实心行实事”[6]的建功作为;具体反映在大众百姓身上就是爱国意识强、担当热情高、干事韧劲足。例如,即便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中国企业依然能够稳定发展,凭的就是融于百姓血液里的“意志”。这种秉性与气质,经过时代的洗礼和升华,今天已经蜕变为“敬业的执着”“责任的担当”和“勇者的无畏”。显然,“戚继光抗倭精神”已经深深地植入中国百姓的骨髓与血液之中,成为我们身上的一种朴素情怀和伦理道德,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优势和精神名片。这些文化与禀性,也构筑了全中国人民干事创业的灵魂和动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支撑。
三、传承弘扬“戚继光抗倭精神”的路径探析
(一)重赋时代内涵,推进“戚继光抗倭精神”的创造性转化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1]。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也总会天然地带有那个阶段的时代烙印。放在当下的视域去观照,“戚继光抗倭精神”尽管蕴含着很多优秀的民族精神,但受封建忠君思想的影响,戚继光所持有的“家国同构”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局限性,因而必须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9]。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9]“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要认真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9]。我们既要坚守根本,又要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1]。事实上,中华民族也拥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能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9]。从现实的要求来看,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实现“中国梦”,就必须“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