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教学改革实践探析
作者: 马遥[摘 要]以生为本理念是高校教学重要的教学理念之一,也是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实践的重要方向之一。文章主要对以生为本理念下的教学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当前我国高校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阐释,提出相应的高校教学改革实践策略,包括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设计综合性教学方案、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以及建立更为完善的评价手段等,以期能够为我国高校教学的改革实践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以生为本;高校教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2-0022-03
教学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从本质上来看,教学是教师进行教授、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而学习的本质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潜力、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1]。所以,教学不能够只关注学生是否学会了相应的知识,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的技能,更要重视开发学生自身的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前,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论型或者经验型的教师已经不能够满足高校教学的需求。因此,高校教学需要在以生为本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以生为本教学的特点
以生为本的教学能够促使教学更具生命力和活力,营造出轻松的教学环境,从而促使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一般来说,以生为本的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一)以生为本教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的新一轮改革,促使高校对教学目标进行了修订,以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生为本的教学具体表现为:一是更为关注学生本身的心灵感受,二是更加重视学生的生命能动的自由发展,三是强调学生的个性以及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在以生为本理念下,教学目标不仅要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还要促进学生情感、认知以及意志等方面的自由发展[2]。情感、意志的发展对学生来说和认知发展是同等重要的,在以生为本理念下,情感、意志的发展不再只是认识发展的一种手段,而是学生情感体验的健康和丰富以及学生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在以生为本的教学中,学生能够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进行学习,且学生的个性、能力等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尊重,情感方面也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二)以生为本教学内容重视学生个体的已有水平
在教学中,学生已有的准备状态是教学的出发点,因此,教学需要以学生已有的准备状态为基础,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找到联系,构建出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连接枢纽。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育中,教育者不能仅仅重视学生的现有认知发展水平,还要注意到学生的发展过程,促使教学能够一直处在学生发展之前,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以生为本的教学中,教师都会从学生自身的能力、特点以及风格等方面来对学生进行充分了解,以此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制定的学习起点太高,就会和学生本身的实际水平脱钩,降低教学效率,还有可能导致学生畏惧学习;如果教师制定的学习起点太低,则会浪费学生的时间以及精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
(三)以生为本教学方法更加重视学生的体验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经常会出现教师“一言堂”的情况。同时,传统教学主要是以书本为中心,导致教学中学生没有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充分参与,没有好的体验。以生为本的教学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激活学生的情感以及思维等方面的体验活动,促使学生获得思想上的启发和更多的审美乐趣。以生为本的教学所追求的是一种包含生活体验、生活感悟以及生命关怀的境界。所以,在以生为本的教学中,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者,还是学习的体验者,更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创造的创造者。从学生角度来看,学习一是为了不断积累知识,二是为了通过体验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
二、以生为本理念下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高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学活动更多的是促进学生的判断能力、认知能力以及推理能力等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念以及态度等方面的培养,没有帮助学生建构起属于他们自己的精神世界。
(一)教学目标出现了偏离
教学目标对于教学活动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当前的高校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教学目标的作用,没有清晰地认识到应该怎样有效地应用教学目标,使很多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最终导致教学目标无法和学生实际情况相契合[3]。例如,一些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过程中往往只是照抄教学参考书,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没有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再如一些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较为片面,仅仅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却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在以生为本理念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及特点,所以教学目标也应该有个性化特点,并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大多千篇一律,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二)教学过程中存在预设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教师过分注重教育的工具性,向学生传授的是如何能够在社会中生存的知识,要求学生只记住并使用“有用”的知识。同时,部分教师为了保证自己能够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进行之前会预先进行备课和设计教学过程,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学习,这样的教学会大大限制学生本身的创造性。另外,有些教师要求学生对考试会考到的相关内容进行记忆,以此来应对考试,这样会使学生只能够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知识的记忆,从而导致学生的创造性降低。尤其是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失衡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教材也占据着十分突出的位置,教师和教材组成了传统教学的主要内容。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是教学的主体,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客体,扮演着被动接受的角色[4]。正是由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缺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较为僵硬,大大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另外,在高校中,一些教师认为自己高学生一等,无视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够和学生平等相处,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更没有相互的理解和包容,进而导致一些学生出现旷课、畏学等情况。这样的师生关系违背了教学的目的,抑制了学生的发展。
三、以生为本理念下高校教学改革实践策略
(一)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
首先,高校需要不断强化教师的民主意识,促使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不是只能够装知识的工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所以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和相信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优缺点和学习方式,制定不同的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做到处处为学生着想,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细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不断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外部世界,从而促使学生领会生活的意义[5]。其次,高校需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只有建立起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双方的进步。在教学中,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交流沟通的环境,即使教师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之间也会缺乏生气,从而导致学生的体验只停留在表面。具体来说,一是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聆听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二)设计综合性教学方案
首先,教师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的综合情况进行判断,既不能够使教学目标超过学生的能力,否则会导致教学效率降低;也不能够使教学目标起点过低,否则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被浪费,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降低,最终影响到教学质量。其次,教师需要设计具有弹性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重点在哪里、教学从何处开始、教学如何顺畅地推进等,在教学过程中都需要体现出来。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对自身的活动、学生的活动等进行设计,促使这些活动能够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形成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最后,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以生为本理念下,教师所设计的有效教学方法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尊重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从而进行有层次的教学,促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提升[6];二是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能够将自己的思维强加于学生;三是教师需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思考,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给予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提升。
(三)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并不仅仅是对知识进行传授,学生也不仅仅是对知识进行接收,两者需要进行沟通交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和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营造出一种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师和学生需要加强对文本的共读。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需要开展对话,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声音,尊重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学生则要充分理解教师给出的指导,以此来强化自身能力[7]。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有自己解读文本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所以教师和学生需要加强文本共读,促使教师从原来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和学生平等的角色,和学生在沟通交流中实现相互理解。另外,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学生本身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才会有意义,所以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的角色从原来的被动接受角色转变为主动学习角色,营造出一种平等的教学氛围。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促使学生实现自我理解和反思,从而提升学生的成就感,进而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
(四)建立起更为完善的评价手段
在高校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而完善的评价手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学生内心深处形成一种对学习的渴望,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8]。首先,要制定民主的评价制度。在以生为本理念下,教学评价需要从学生角度出发。一是高校制定的评价制度需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契合,同时符合教育的要求,实现科学评价。二是评价制度需要能够把握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一种有区别的评价。三是评价制度要能够促使教学更加开放和灵活,形成一种发展性评价。其次,在评价中需要更多地使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使用不同的激励性评价语言去激励学生,不能够只使用一些程式化的评价语言。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对于不自信的学生,教师要使用更加有效的激励语言去激励他们,提升他们的自信心。最后,在评价中需要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在传统教学评价中,主要使用的评价方式为结果性评价方式,这样的评价方式往往会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教师也无法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教师需要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充分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不仅可以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教学改革实践工作并不能够在短时间内收到成效,而是需要做好长期准备。同时,在高校教学改革中要充分关注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出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从而进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使学生的自主精神被激发,帮助学生实现自身价值,进而促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刘素芹,陈洁洁. 以生为本理念下班级精细化管理的厘定与重构[J]. 教学与管理,2020(9):59-61.
[2] 卜伶俐. 探究以生为本视角下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 产业创新研究,2020(5):166,168.
[3] 高月勤,胡昌送,陈玲. 生本视角下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三重审视[J].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70-73,78.
[4] 刘科. “以生为本”的教师核心素养:动因、内涵与培养途径[J]. 中国成人教育,2020(6):76-80.
[5] 俞慧中. 探究以生为本视角下烹饪英语教学的创新[J]. 教育教学论坛,2020(35):135-136.
[6] 刘颖,郑亚妮. “以生为本”理念下“新工科”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J]. 中国轻工教育,2020(5):12-15,20.
[7] 马杨. 高校舞蹈教学中以生为本的舞蹈教学创新路径探析[C]//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20年南国博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北京: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20:11.
[8] 宫庆银. 浅析“以生为本”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C] //福建省商贸协会、厦门市新课改课题小组.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五.厦门:福建省商贸协会、厦门市新课改课题小组,2020:2.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