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交融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 黄柳菁 周友秀 秦子博

学科交融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0

[摘 要]风景园林学科在发展初期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科平行发展,发展迄今研究集中在与生态学、地理学、心理学交融的领域,同时具有跨地域和国际化特征,需借助一门具有导向性的课程穿针引线。在动态变化的学科交融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亟须以风景园林专业英语为导向,通过教学改革探索出符合高校专业定位的课程教学模式。文章基于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硕士培养计划,以风景园林专业英语课程为载体,参考借鉴高水平兄弟院校的教学模式,分别从内容架构、知识串联、教学组织以及课程联动四个方面进行风景园林专业英语课程解析,探索学科交融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英语;学科交融;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2-0030-04

一、学科交融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的现状和发展

纵观国际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历程,其以美、日、法、英、德等发达国家领先进行学科建设,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体系[1]。中国2011年在增设风景园林学为一级学科的论证报告中指出,尽管各个国家的学科制度不一,但风景园林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科平行设置,构成三足鼎立的建设局面[2]。风景园林学科一直以来都与建筑、城市规划、艺术、地理环境与资源、生命科学等学科领域保持良好的交叉性和互融性[3]。迄今为止,学科交融在持续变化,国际风景园林教学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生态学、地理学、心理学等领域,更加注重风景园林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而国内风景园林学科的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风景园林学科相关概念以及学科教育教学方式的探讨等方面[1]。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学改革实现国内风景园林学科与其他学科相交融,培养与国际接轨和具有前沿性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我国风景园林学科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并且依附于建筑学、林学等一级学科[4],2011年才将风景园林学科定为一级学科[5]。目前学科发展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研究生综合能力水平参差不齐,阅读参考外文文献的能力有待提升;另一方面,风景园林专业的国际化程度较高,目前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较为完善,与之相比我国仍存在一定差距。新的发展形势要求学科建设达到更高一级水平[6],而风景园林专业英语作为研究生教育与国际风景园林领域的桥梁,不仅传授学习方法,更是与专业知识热点及前沿接轨的直通车,因此在动态变化的学科交融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亟须以风景园林专业英语为导向,其定位是通过内容架构、知识串联、教学组织以及课程联动四个方面进行课程解析,探索学科交融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各类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所依托的院校学科建设背景不同[7],在针对该专业制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时各有特色,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呈现多维度格局[8]。因此,在多学科交融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英语的课程改革和创新还需要结合不同高校对风景园林专业的定位去思考。对于农林类高校而言,风景园林专业始于园艺学、林学、生态学、草学等学科基础[9],因此,风景园林专业英语课程的建立、应用和拓展,应当结合农林类高校的特点进行专业定位。为了促使研究生主动接触研究热点和前沿,教师要在该门课程教学上下功夫,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相关学科交融,进行多学科协作教学。

二、国内外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科交融模式

当学科交叉、知识相融成为必然趋势时,设置交叉学科教学模式成为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不同院校由于学科背景和侧重点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风景园林学科教育体系[10],开设此专业的国内外知名高校在不断探索中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科交融模式(见表1)。在国内,多数农林类高校风景园林学科与园艺学交融[11],建筑类高校风景园林学科则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交融,艺术类高校风景园林学科与艺术学交融。在国外,风景园林学科多与生态学、艺术学、资源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交融[12]。

风景园林专业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要求国内风景园林学科要重视专业英语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在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中,风景园林专业英语可以与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园林生态学专题、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题等实现协作教学,专业英语和专题课程联动,推动风景园林专业英语课程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协作教学。

三、学科交融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英语的知识架构组建与应用拓展

(一)将国际研究热点与风景园林专业英语教学相结合

当前,国际风景园林教学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生态学、地理学、心理学等领域。因此,项目组拟采用“多学科协作+团队协同教学”的模式,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见图1)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二)“3+1”模式将教学内容系统化

在教学内容上采取“3+1”模式,将生态学、地理学、心理学分别与风景园林相结合作为三个模块来具体讲解,另外再增加一个整合与拓展应用模块。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输入的过程,主要是利用“听与看”,让学生熟悉现今国际的风景园林热点研究领域,掌握这些领域的英文专业用语,拓宽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国际视野。在原本课程设置中,风景园林专业英语课程仅有18个学时,难以进行深入的教学内容调整,因此增加课时至36学时,其中生态学与风景园林相结合、地理学与风景园林相结合、心理学与风景园林相结合各占12课时;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这12课时中,理论讲授为9课时,实践教学为3课时。

1.风景园林专业英语的知识架构组建

补充教学内容,组建知识体系。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参照风景园林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已形成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遥感测绘学等学科与风景园林学科的交叉教学,在结合现有课程设置背景下,增加心理学与风景园林学科的协作教学(如环境心理学课程)。此外,根据学生英语水平、每个模块的难易程度以及具体的课程安排灵活进行授课。由浅入深、由知识点扩展成知识面,逐步将模块知识串联形成中英文双语背景下的专业知识体系。

2.风景园林专业英语的知识架构应用与拓展

应用举措包括四个部分:教材选择、课件制作、团队协同教学模式研究、组建协作学习小组。

一是教材选择。现有的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风景园林类专业“十二五”规划系列教材《风景园林专业英语》,虽然其涵盖了多个领域的英语文章,但教材内容缺少专业核心性和前沿性,不符合当前的教学目标。因此,对该课程进行自用教材的编写是十分必要的。此次课题研究内容是生态学、地理学、心理学与风景园林专业英语的结合及其应用与拓展,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团队协作,根据教师各自擅长的方向进行任务分配,对原有教材进行删节,将“3+1”模块细化,结合相关的英文文献进行重组与整合,形成《风景园林专业英语》自用教材。

二是课件制作。课件的制作按照课程设置,分为4个模块来讲解,即生态学与风景园林、地理学与风景园林、心理学与风景园林以及最后的整合拓展部分。课件以全英文PPT和相关辅助材料为主,课程讲解以英语为主、中文为辅。由于是在外语基础上的专业知识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课件的制作中将穿插一些相关的小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多学科交叉的知识点。

三是团队协同教学模式研究。采用团队协同教学模式授课,在各个模块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合作教师的特长灵活分配任务。分模块组织教学,由具有国外访学经验的教师担任每个模块的教学工作,并在最后的整合模块中,以学术交流研讨会的模式组织学生进行汇报、讨论和交流,以此也可以检验前面模块中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是组建学习小组。在组建小组之前,教师可以将英语基础较好、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编入不同小组,再将其他学生分配到各小组。之后教师可以核查学习小组的情况并进行调整,同时,不定期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汇报,切实保障每个学习小组成员在知识结构和能力方面有所提升。

3.多元化教学方式

实践探索是教学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教学方式上需要不断探索,体现多元性,进行启发式教学,从以教师为主体讲授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在此次课程改革中,情境教学法以两种形式展现:实践调研情境和角色扮演体会情境。实践调研情境内容为带领学生前往教学/实践基地(如金山校区的中华园或者校外的洋中基地等)进行专业环境模拟,通过实践调研、亲身体验、情境对话、调研报告等方式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拓展;角色扮演体会情境内容为选择美国风景园林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SLA)的专业视频、广播、访问风景园林专业名人对话等资料,鼓励学生采用旁白、角色扮演等汇报形式,促进专业英语的应用和推广。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用英文回答问题或进行讨论交流,及时注意学生的反馈意见,逐渐摸索出一套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复习和测验等各环节能真正实现多元化教学的方法体系。

4.完善具体考核方式

在考核方式上应体现全面性,具体考核方式分为以下四种:课堂听写、小组讨论及汇报、课后文献阅读、小作文撰写。课堂听写是听写课上讲授的术语、词汇和短语,占比15%;小组讨论及汇报是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需要小组现场讨论及回答,以及不定期的小组汇报(与专业相关的实践调研、情境对话、音频汇报),以此考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运用拓展情况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占比35%;课后文献阅读是学生每人可自主选择文献阅读也可使用教师课后分发的阅读材料,最后以读书报告的形式上交,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知识的概括能力,占比15%;课程论文撰写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植物或规划设计方向进行专业英语论文撰写,考查学生对本次课程的综合掌握情况,占比35%。通过“听、说、读、写”全方位考查学生的实际水平,借助教学手段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结语

随着学科发展领域的不断拓宽、学科交融模式的不断变化,风景园林学科建设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学科建设的新形势,本研究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基于风景园林学科交融背景,探索以风景园林专业英语为导向的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多学科协作+团队协同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改革,结合国内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色,以“3+1”模块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考核方式等途径促进教学改革,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林类高校探索符合专业定位的课程模式提供了新思路。值得注意的是,学科交融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后续教学模式还有待于持续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

[ 参 考 文 献 ]

[1] 程夕,黄柳菁,左冰菁.中外风景园林教学研究热点与趋势对比分析:基于WoS与CNKI数据库的图谱分析[J].绿色科技,2018(19):230-234.

[2] 增设风景园林学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J].中国园林,2011(5):4-8.

[3] 丁凯.论美术类高校风景园林本科专业体系化:以湖北美术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13):139-141,167.

[4] 刘伟,郑国生.风景园林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为例[J].中国园林,2007(5):1-6.

[5] 杨滨章. “一级学科”光环下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模式的思考[J].园林,2012(6):12-17.

[6] 庞磊,单燕萍,陈静,等.独立学院《风景园林专业英语》课程建设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8(18):133-135.

[7] 邹昌锋,林政潇,高佳豪.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创意模式现状研究[J].现代园艺,2018(13):162-164.

[8] 杨珊珊. 中美建筑类院校风景园林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4.

[9] 郑艺鸿.农林高校风景园林专业“设计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安徽科技学院风景园林专业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69-73.

[10] 文斌,赵梓娟,曹琼文.“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9(3):57.

[11] 傅凡,杨鑫,薛晓飞.对于风景园林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4(12):81.

[12] 弗雷德里克·斯坦纳.风景园林教育在美国[J].中国园林,2013(6):26-29.

[13] 费文君.中日风景园林学科发展与专业特色的对比[J].文教资料,2019(29):180-184.

[14] 张颖. 从市场需求谈中西方风景园林教育[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15] 黄妍.英国景观学会和谢菲尔德大学景观系[J].世界建筑,2000(5):67-70.

[16] 吴静子. 国内外景观设计学科体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责任编辑:刘凤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