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理论力学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作者: 辛士红 虞跨海 姚世乐
[摘 要]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做好理论力学课程思政,是实现工科院校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河南科技大学工程力学系从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及教学团队等方面,对理论力学课程思政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完善了课程体系建设,挖掘了课程及教学过程中的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同时改革创新了课堂教学形式,推动线上线下协同育人,全面提升了教师队伍素质,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课程思政;理论力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2-0062-03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1]。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立德树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近年来,中共中央、教育部在有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及人才培养方面发布了相关实施纲要和指导意见[3,4],对加快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要求高校要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内涵潜移默化融入专业课程,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知识传授深度融合,实现传统思政课堂向专业课堂思政的转变,这成为广大高校及教育工作者探索的方向[5-7]。
工科院校肩负着培养“大国工匠”的历史重任,努力提高工科教育质量,培养工程人才,塑造 “工匠精神”,是新时代强国发展的需要。工程力学作为工科专业基础课程,几乎面向包含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在内的全部工科专业学生授课。课程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力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抽象能力及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力学是工程力学专业学生最先学习的一门力学课程,一般在大学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开设。学校通过在理论力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开展思政教育,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其思想和专业认知,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知识和思想基础。这对学生专业学习及人生规划具有重要影响,有利于推动高校立德树人目标更好地实现。
一、理论力学课程分析
理论力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力学的一个分支,是大部分工程技术科学的基础,其通过将实际问题进行适当简化,建立抽象的力学模型以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目的。该课程主要包含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三大部分,静力学研究物体在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及平衡规律,运动学研究物体的运动特征及相互影响,动力学研究物体力与运动之间的联系。现行理论力学课程教学理论与概念多,公式复杂,课堂趣味性较低。适当融入思政元素,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课堂是主战场,教师是主力军。基于课程内容自然融入思政元素、抓好课堂教学实施过程、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是确保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三个重要环节。思政教育包含“思”与“政”两方面,“思”指辩证、唯物、探索、创新等科学思维及科学精神,“政”指爱国、敬业、团结协作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工科、新模式、新需求背景下,现行理论力学课程体系中缺少思政内容,无法满足课程育人的目标与要求。此外,课程思政开展的成效受教师个人因素影响较大,教师专业水平、人生阅历、思想政治觉悟等不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
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把握课堂教学“主渠道”,讲授与启发并存、分享与讨论并用,并结合现阶段大学本科阶段开展线上课程的现状,实现线上、线下协同育人,课前、课堂及课后全过程育人?如何充分发挥教师“主力军”作用,加强师资队伍业务能力建设及思想素质培养,进而打造一流教学平台,切实提升理论力学课程育人水平和成效?这些都是现阶段力学基础课教学面临的问题,也是各高校基层教学组织为适应新要求、新变化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理论力学课程思政初步探索
2017年以来,河南科技大学工程力学系(以下简称“我系”)思考和探索了理论力学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实施方式,深入挖掘了课程思政元素,在日常教学中结合理论力学课程与科学和工程问题紧密结合的特点,实现课程思政与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将价值观引导贯穿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图1为我系理论力学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总体框架,从课程体系建设与完善、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到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及学科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探索与实践。
我系在狠抓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把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师德师风建设和理论力学课程思政特色教学相结合,将其作为第二批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的一项重要工作来落实。我系积极推动党建与教学工作深度融合,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示范作用,深入开展课程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力争实现理论力学课程全方位育人目标。
(一)课程体系“主阵地”建设
课程内容是思政教育的载体。我系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精神,充分发挥力学学科特色及优势,结合课程知识点深入挖掘相关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和知识传授有机融合,将课程思政目标化、内容细节化,夯实课程建设“主阵地”,以立德树人为目标,践行高校教师的责任与使命。自2017年开始,我系逐步修订并完善理论力学教学大纲,依托课程知识点,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初步构建了课程知识、能力、思想全方位育人课程体系。
图2为理论力学课程思政设计思路。2020年理论力学课程获河南省课程思政样板课程。我系以此为引领,全面推进理论力学课程思政深度融合。
结合力学发展及人物事迹培养爱国情怀。工程科学发展与力学发展紧密相连,与卓越科学家的奉献密不可分。课程设计在绪论部分介绍力学的工程应用,增强学生专业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介绍相关历史人物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及责任感。如航空航天及武器装备的不断提升与力学的发展应用密不可分;“两弹一星”力学家郭永怀用身体保护绝密资料免受损毁;著名力学家钱学森放弃美国优越条件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引导学生学习优秀先辈的爱国与奉献精神,使学生树立崇高理想,担当起国家建设发展的重任。
结合生活实例培养科学思维。生产生活中蕴含许多力学和科学原理,在课程中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其科学思维。如有些摩擦消耗能量且容易造成零件磨损,一般情况下应尽可能地避免,而有时又需要利用摩擦达到运行及制动的目的,通过实例的讲授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引入螺纹、千斤顶等生活小构件的工作原理,使学生能深入理解摩擦的原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在力的合成知识点中列举划龙舟比赛实例,队员朝同一方向、节奏一致地发力,才能使合力最大化且不会产生力偶使船发生偏转,通过实例的讲授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入工程案例提高专业认知及职业素养。注重与土木工程、机械工程、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工程实例有机结合,如在静力学受力分析中引入港珠澳大桥、重庆朝天门大桥等工程实例,对这些实际结构进行简单受力分析;以工件切削过程、发动机气缸内部压缩空气做功过程为例,对点的复合运动和平面运动进行分析;利用火箭发射、装甲车发射炮弹、舰载飞机起落过程对动量及动量矩定理进行实例解析;利用工程实例相关视频及图片,提高学生参与度及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开阔其视野,拓展其思维,提高学生对课程及专业的认识,增强其专业责任感及自豪感。
(二)课堂教学“主战场”的改革与初步探索
课堂是教学开展的主战场,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与实践,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建设并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实现课堂教学和线上学习、交流相结合,推动课程线上线下协同育人。基于发掘到的思政教育资源,录制相关图片及视频,并在线上平台分享交流,将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贯穿到课程线上线下教育教学过程中。
以新教案为指引,推进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形式的创新。教学内容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我系及时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如在摩擦章节引入某航天器轴承转子的滑动与滚动形式,解析滑动摩擦及滚动摩擦的区别与联系;在平面运动章节引入人造关节生物力学交叉学科知识,让学生理解结构平面运动规律的同时,了解力学在前沿科技中的重要应用。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与互动性,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对教学内容及过程进行精心组织安排,通过案例教学、任务驱动、讲授启发相结合等方法,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2017年以来,我系主持省级教学改革项目3项,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理论力学课程获河南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 河南省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及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建设。
(三)提升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是保证课程思政教育顺利高效开展的关键。我系坚持政治引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双优”教学团队建设,全力打造一支广深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教学团队。教师队伍能力建设实践方案如图3所示。我系重视教师队伍教育和培训,在教师思想政治建设方面,除定期开展政治理论学习,还通过邀请专家讲座、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组织优秀教师进行经验交流等方式,强化教师价值引导,加强教师政治引领和增强其爱国情怀,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在教学能力提升方面,除定期开展教学观摩与交流外,还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教学技能比赛、国内外高校访学,邀请教学标兵进行教学经验分享等,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教学水平。
我系党支部连续4年获得“校优秀党支部”称号,并以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建设为依托,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 2019年12月,我系党支部通过了河南省首批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验收。近年来,我系教师先后获得“中原教学名师”“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文明教师”“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校教学标兵”等称号,建设成效显著,同时也为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作用。
此外,加强教学平台建设和教材建设。工程力学专业获批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力学实验中心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教材被列入河南省“十四五”规划教材,为教学改革与实践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结论
项目组通过对河南科技大学工程力学系理论力学课程思政建设进行初步探索和实践,总结了开展理论力学课程思政的具体思路、主要工作以及取得的初步成绩。理论力学课程思政紧紧抓住专业教育及思政教育两条主线,深入挖掘课程和教学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教育的有机结合,将育人与育才相统一。不断完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创新课堂教学,提升教师素质,加强团队和平台建设,构建全方位育人长效机制,实现全方位协同育人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9-04-30)[2021-06-2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4/30/c_1124440193.htm.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9)[2021-06-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1209/c1001-28936072.html.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EB/OL].(2019-10-12)[2021-06-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11_402759.html.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5)[2021-06-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5] 周岭.“材料力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20):110-111.
[6] 陈沛,刘宗怀,石峰,等.工科专业《无机化学》课程思政的金钥匙:步线行针修大纲,匠心独运筑教案[J].广东化工, 2020(10):174-175.
[7] 莫润阳,王成会,陈凤.“课程思政”在力学中的实践探索及案例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20(30):83-84.
[8] 孟卓.基础力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13):8-10.
[9] 任鹏,宋向荣.新形势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基础力学课程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2):90-91,96.
[10] 张大良.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中国高教研究,2021(1):5-9.
[11] 张智慧,唐巨鹏.关于力学课程思政的初步探索[J].高教学刊,2020(26):160-162,166.
[12] 贾宝华,顾永强,李革.“工程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20(39):57-58.
[13] 娄梦玲.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现状与提升路径探究[J].文存阅刊, 2020(17):177.
[责任编辑:苏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