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能源动力类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

作者: 陈海艳 曹玉春 孙运兰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能源动力类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0

[摘 要]当前,全球能源市场正发生深刻变革,以高效、清洁、多元化为主要特征的能源转型加速推进,清洁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持续上升,如何培养地方高素质应用型能源动力类人才成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能源动力类专业面临的主要课题。专业培养方案是贯穿整个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核心指导文件,文章围绕能源动力类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对方案中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计、专业实践环节等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制订与改革创新实践的新思路,以满足地方行业产业对高素质专业型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能源动力类专业;地方院校;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2-0071-03

引言

近年来,我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构建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能源正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1]。为了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教育部和相关院校先后发布了新工科建设的“复旦共识”和“天大行动”,提出“新工科理念”。能源行业的变革和发展同样离不开强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撑。作为我国传统工科的能源动力类专业,面对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订更加科学的课程体系,以适应能源行业的变革对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是确立培养目标、明确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更新知识结构、开展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培养质量的规范性文件[2]。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课程体系的设计要体现高等教育的共性、特性,面向国家和地方的社会与经济发展需求,发挥高校自身行业领域的优势,培养基础能力强、专业知识丰富、特色鲜明的人才。本文围绕能源动力类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对培养方案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计、培养模式等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和讨论,提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制订与改革创新实践的新思路,以满足地方行业产业对高素质复合型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一、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专业培养方案作为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贯穿本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根据需要,一般高校都是每四年修订一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院校历年人才培养方案基本雷同,方案的修订多流于形式,只是在往年的培养方案上进行简单的修改。方案更新制订过程中,未能同行业产业、用人单位、学生和任课教师进行充分沟通,未多方征求意见,这样的方案未必能充分体现地方行业经济对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和目标定位。二是就课程体系而言,课程之间的衔接关联存在壁垒,部分课程重复开设、同专业脱节、教学方式陈旧,教学未能跟上能源动力行业科技快速发展的步伐。三是仍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跨学科专业选修课程比例偏低,学生自主学习课程选择范围小。四是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充分发挥学科和科研优势,未能开设多层次的创新实践类课程,没有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没有实现培养学生专业人文素养和综合创新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创新与实践

(一)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

作为地方教学研究型高校,一小部分比例的能源动力类专业毕业生会进入研究生阶段进一步深造,大部分毕业生主要在地方和周边城市能源动力行业从事产品和工艺设计及测试、产品技术服务等工作。根据这一实际,常州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将能源动力类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备综合的工程知识结构、全面系统的工程意识、务实求是的工程素质、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未来主要从事与能源动力类专业技术领域相关的和与系统、设备紧密相连的工艺设计、设备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管理和服务等工作[2]。根据这一目标定位,我校的培养方案在强化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在生产或工作实践中具体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理论、知识、方法、能力的协调发展。在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突出人才培养的“地方性”“应用性”和“创新性”[2]。“地方性”就是加强学校与地方能源行业、重点企业之间的互动交流,及时调整相关内容,提升人才培养的地方适应性;“应用性”就是强化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地方能源装备制造及运营管理行业培养一批适应性强、可塑性高的高级专门技术及管理人才;“创新性”是指不断提升学生工程综合素养,培养学生能源动力技术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断提升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科学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需求导向、目标导向、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修订过程要充分融入和体现“问产业需求建专业、问技术发展改内容、问学生兴趣变方法、问学校主体推改革、问内外资源创条件、问国际前沿立标准”的新工科建设理念[3]。根据能源动力行业的最新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我校以本校师资、学科、生源、主要就业渠道等为主要参考因素,科学设定了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层次,制订切实可行的毕业标准和要求,在此基础上,细化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和优化相应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体系的制订一般遵循由上而下的原则,而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和教学评价。通过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不断完善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构建多资源融合的课程体系

能源动力类专业以“厚基础、重特色、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将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课程体系设置是专业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落脚点。能源动力类专业课程体系一般包括:校级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跨院系学科基础课程、院系级学科(专业)课程及多层次的创新实践环节系列课程[4],如图1所示。

1.融合学校多方资源,构建跨学科、院系的多资源融合课程体系。着力打通学科壁垒,依托不同学科的专业优势构建课程体系,本科基础阶段的通识课程和大类跨平台(学科)基础课程通常由不同院系设置学科交叉课程来完成,如图1、图2所示。不同类型的课程分别由不同院系的骨干教师来承担,最大程度发挥学科和专业优势,高标准开设相关课程,特别是数学类、物理类专业基础通识课程以及电子信息类、机械类学科基础课程,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一般这些课程的教学任务都由非常有经验的学科骨干教师承担。

2.在本科一年级开设新生专业导论课,在本科二年级完成基础课程授课任务,在本科三年级开设专业研讨课程。通过启发式、探索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基本概念、主要内涵、行业地位、发展现状及就业前景等。具体的授课形式为将原有的课堂授课等与企业参观、举办专题讲座、高低年级学生互动交流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度和培养其专业情感。研讨类课程内容要求跟踪学科前沿、强化行业实际应用,体现前沿性、整体性和系统性。

3.根据地方能源动力产业特征及历年毕业生主要就业信息,结合相关技术发展特点、未来发展趋势及对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科学规划和调整课程体系,注重课程之间的关联,结合学校现有资源和师资条件,以能源的清洁与高效、合理转换与利用等先进技术和系统集成为主线,及时更新和调整相关课程。作为主要为地方和行业培养能源动力类应用型人才的院校,我校在校级基础通识课程模块增加了大学化学课程;在跨院系基础课程模块,加大了电子信息类课程比重,增加了自动控制基础课程,如图2所示。在专业课程中,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就业面,我校加大了专业基础课程比重,将燃烧学/热工过程自控原理及系统、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列为专业基础选修课程,如图3所示。

(四)建立多层次实践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实践环节对培养和提升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从近年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情况来看,毕业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素养亟待进一步提升。面对这一实际情况,我校加大了专业培养方案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比重,构建了不同层次、跨学科院系和校内外联动的学生实践课程体系,如见图4所示。在原有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在校内建立了面向全校的工程实训中心,在下设二级学院建立了专业仿真实习平台。

同时,在原有教学实验和专业课程实验的基础上,统筹教学科研实验室资源,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特色,服务人才培养[4]。开放各级各类专业实验室,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让一部分学生参与到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中,通过参加各类专业科技竞赛来培养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

三、结语

当前,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在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的过程中,对高校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养高素质专业型能源动力人才是摆在各类能源动力类专业面前的紧迫课题。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从自身实际、历史发展和地方行业产业特点出发,科学定位能源动力类专业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近年来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需求,考虑地方能源动力产业发展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结合学校自身师资队伍建设情况,科学规划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及时调整和更新专业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布局,强化专业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素养,并且根据专业发展特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而为地方能源动力产业发展和行业需求培养更高素质的能源动力类专业技术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全文)[EB/OL].(2020-12-21)[2021-04-01].http://www.scio.gov.cn/zfbps/32832/Document/1695117/1695117.htm?ivk_sa=1024320u.

[2] 陈海艳,曹玉春.地方院校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7(12):68-71.

[3] 路勇,郑洪涛,谭晓京,等.“新工科”背景下能源动力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动力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建设实践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S1):14-16.

[4] 孔祥强,李瑛,衣秋杰.面向多元化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8(2):14-17.

[责任编辑:苏祎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