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的水产养殖特色选修课程建设与实践

作者: 张雯

[摘 要]为适应新农科知识体系改造要求,文章全面分析了水产养殖课程教学现状,针对交叉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要求及培养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改革建议。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通过开设特色选修课程、建立实训实习基地、创建第二课堂、优化师资队伍,为培养地方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水产养殖;新农科;特色选修;课程建设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2-0068-03

近年来,一些地方院校培养了符合地方发展需求的水产养殖应用型人才,着重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拓宽专业基础学科的范围和丰富基础教学的内涵,体现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3]。现阶段,高校应不断做好新农科水产养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改革背景

(一)我国水产养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水产品出口和消费第一大国,水产养殖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产业[3]。但是,中国水产养殖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养殖产业规模化的发展,养殖密度的增加,加之养殖过程中药物的不规范使用,对水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部分地区养殖规划相对滞后,主体生产方式落后,自动化、信息化程度较低,管理水平较差,缺乏管理型人才;产业结构不合理,养殖品种单一,重产量、轻质量,缺乏品牌塑造意识,缺乏创新型人才[3]。培养出具有多方面能力的技术人才,是在保护水环境的基础上发展可持续水产养殖业的有力保障,是提高水产品品质,加快水产养殖机械化、信息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是解决我国部分地区水产养殖业相对滞后、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和创新力不足的当务之急,同时也是新农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水产养殖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水产养殖专业,较为广泛地开设于农业本科院校及地方专科院校,旨在培养能给不同地区提供放养、精养、高密度精养等不同养殖模式以及养殖品种选择指导意见,并能够满足在人工饲养管理下从苗种养成商品鱼或水产品的全过程技术指导需求或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精尖人才[4]。但部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及教学安排存在一些问题:课程体系结构单一,多为理论讲解和对已有实验成果的验证,培养出的学生无法满足当下水产养殖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实践场地、实验设施设备缺乏,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求,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教学范围窄,缺乏多学科融合,知识体系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难以满足新农科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

笔者所在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于2016年增设了水产养殖专业课程,先后开设了水产养殖、鱼类育种、观赏鱼养殖等相关课程,共计76个学时,其中理论学习58个学时,主要用于讲授药理、病害、营养、名特优种养殖等相关课程知识;实验学习18个学时,有鱼类饲料配方设计、饲料制作、鱼类饲养、习性观察等实验,但多为验证性实验,缺乏综合性和探究性实验,且总课时数较少,尤其是实验课开设较少,缺少校外实习课程,不能达到培养学生掌握具体应用技术的目的。作为一所具有地方性特色的师范类院校,我校开设的水产课程面向学生范围较窄,不能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很难做到学科间的交流。为此,我校对课程进行了改革,以满足新农科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

二、研究意义

(一)服务地方水产养殖业发展

对于部分地方高校,虽然水产养殖专业相关课程开设不久,但是该专业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受到很多学生的喜爱。

根据水产养殖专业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现代生物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可以说,水产养殖专业综合性很强,符合多学科融合的新农科建设要求。因此,针对各专业学生开设水产养殖专业系列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交叉学科思维以及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水产养殖理论知识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因地制宜地为地方水产养殖业提供新的科学方法,更好地服务地方水产养殖业,进而促进其长效发展。

(二) 培养“新农科、新水产”科技人才

全球的人口仍在继续增长,随着人们对生活需求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结构的需求也在改变。全世界对水产品需求增长的趋势不可阻挡。如果不进行高效、高产、科学的水产养殖,而是依赖原有的低产、粗放式的生态养殖方式,将有可能无法满足全球对水产品的需求。而要发展水产养殖业,人才输送必不可少。

针对各专业开设的水产养殖特色选修课程,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综合型人才为目标,注重教授学生生物、经济、文学与传媒、人工智能等多方向专业知识,实现了多学科融合,这有利于培养现代化农业科技人才,满足社会对“新农科、新水产”科技人才的需求。

(三)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率

目前,基于传统生物专业水产养殖的“师范型”培养模式,其学时有限,多为纯理论授课,有限的实验也多为验证性实验,缺乏探究性实验和实践教学,这使得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没有得到锻炼。部分学生毕业后,在就业岗位上出现实践能力不足的情况,无法创新性地开展工作,这导致部分学生就业难或就业后又失业。多年来,从事水产养殖相关行业的毕业生的信息反馈也印证了这一点。开设水产养殖特色选修课程,将有效地实现学科交叉融合,从而拓宽学生视野,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其他课程专业知识与水产养殖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以课程为基础,开展校企校地合作,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率。

总之,面向全校范围内增设水产养殖特色选修课程,改革现有的课程教学模式,突破传统单一的知识输出方式,有助于实现为地方输送高科技专业人才、带动地方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教学目标。

三、改革思路

(一)明确新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为响应教育部加快发展新农科建设精神,紧抓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这个核心,地方高校首先要明确新农科在知识范畴、研究问题和研究范式、学习方式和载体上发生的变化,明确新农科应用型人才定位。在新科技革命的冲击下,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历史背景下,在高质量发展“三农”现代化的新需求下,为适应新的“三农”发展需求,加快明确新农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势在必行。

(二)改“实验”为“试验”,挖掘学生创新能力

我国设有水产养殖专业的高校不多,地方高校开设的水产养殖选修课程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开设的实验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在已知结果的前提下,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实验做重复性实验,使得原本学时占比就偏少的实验课教学达不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地方高校应加大课内课外的实验课占比,改“实验”为“试验”,鼓励学生创新,并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敢于提出大胆假设,并通过试验验证,得出结论。

(三)建设有地方特色的水产养殖选修课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改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科技多元化人才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实现各学科的有效融合,有利于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培养出更多多学科能力兼备的水产养殖专业人才。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已转变以往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设置理念,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水产养殖、观赏鱼类的养殖与鉴赏、鱼类繁殖与育种等水产养殖选修课程,将水产养殖学科细化,从不同方面解读水产养殖专业,重在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扩大专业授课面,使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都有机会学习这些课程。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不同课程,为培养地方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奠定基础[1]。

四、改革方法及成效

(一)增设特色选修课程,促进学科融合

由于新农科知识范畴的改变,一些传统的养殖知识可能会逐渐地退出新农科的范畴,而人工智能所涉及的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社会学和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所涉及的生命科学、工程学和信息科学等交叉融合的知识将会进入新农科的范畴[1-2]。传统水产养殖学科的研究问题也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生改变。新型的交叉学科层出不穷,面向全校各个专业开设水产经济动物养殖、特色观赏鱼养殖等有地方特色的水产养殖相关选修课程,有利于培养新农科综合性人才。

(二)教学大纲的制订和完善

根据水产养殖学科内容及新农科背景下的知识体系要求,在充分考虑水产养殖素选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的基础上,编写教学计划。改变以往作为新开课程,由授课教师直接编写教学大纲的模式,充分听取水产专业教师、其他专业教师、教学委员会的指导建议,规避个人编写存在的不足,使制订的教学大纲达到新农科水产养殖素选课程教学要求。

(三)校企校地合作,完善实习实训条件

水产养殖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参与实习、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在水产养殖特色选修课程开设之前,学校缺少水产养殖实习基地。

项目组通过开展一线调研,积极争取校企校地合作,并签订合作协议。通过产学研联盟、校企校地合作等形式,使学生能到企业生产一线中开展实习、实训,实地了解整个生产过程,学会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通过实习、实训,使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在面对繁重的生产任务时,能提出创新性的技术建议。

(四)创建第二课堂,开展线上线下合作教学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创建第二课堂。通过鼓励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学生创建养鱼协会、水产养殖社团,或参加教师的科技特派任务等,增加学生实地学习机会,实现专业实践课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同时,组织开展学习交流,开展课外线上线下“学习角”活动。在活动中,教师答疑解惑,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提升其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第二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通过自愿报名、培训指导、参加相关机构的职业资格考试等,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1]。通过腾讯课堂、微信、钉钉等软件,与学生进行不定期的线上交流。

(五)多学科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率

我校结合当地需求开设的水产养殖特色选修课程,将经济、文学、传媒、生物等专业有机融合起来,使学生在掌握自身专业的同时,能基于水产养殖业发展有侧重点地提出专业见解,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得到了提高,我校就业率明显提高。

(六)专业教师团队的扩充与优化

一个好的教师团队,需要有具备渊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实践以及生产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地方高校在不断提高已有师资水平的同时要不断扩充教学团队,注入新鲜血液[1]。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地方高校可为相关专业教师提供到企业实地生产实践的机会,也可聘请校外专业技术人员入校,作为校外专业师资力量,参与到教学中。邀请校外人员定期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一线生产技术,能熟识现阶段水产养殖业亟须解决的问题。

五、结语

面向全校学生开展的水产养殖特色选修课程,巧妙运用第二课堂,将课程教学与研究实践紧密衔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加大了新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1-2]。采用交叉学科的教学方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整体就业率。

[ 参 考 文 献 ]

[1] 张雯.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水产养殖教学实践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4):100-102.

[2] 袁腾,刘英菊,陈燕舞,等.以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分析化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6):209-212.

[3] 张恩德.地方高校专业培养目标的问题检视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5(4):29-33.

[4] 王文秀.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及前景[J].乡村科技,2019(36):107-108.

[5] 董志国,程汉良,阎斌伦.构建实践教学“四化”模式 培养水产养殖专业应用型人才[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141-143.

[6] 罗国芝,朱泽闻,包存宽.中国水产养殖规划现状分析与对策[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2):87-89.

[责任编辑:苏祎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