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与“双一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
作者: 张小钢 张永达 孙天舒 孙墨曈 郭帅
[摘 要]红色文化与“双一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新时代“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体现,是提升“双一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积极探索,不仅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而且能够增强红色文化的辐射性。文章以国内“双一流”大学为研究对象,统计了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红色文化在“双一流”大学官方网站的宣传情况,并阐释了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分析了红色文化与“双一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中出现的问题,最终提出了推进二者融合发展的途径与实践对策。
[关键词]红色文化;双一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2-0135-03
红色文化与“双一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新时代“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体现,是提升“双一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作为一种诞生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更具有鲜明的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色彩。红色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奉献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等,其对于高等学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在国家层面,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种,是奋斗和前进中的共产党人文化的象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延续和传承红色文化对社会主义大学有着非凡意义;在学校层面,红色文化与“双一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不仅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和创新性,而且增强了红色文化的辐射性和传承性;在个人层面,红色文化与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发展息息相关,有助于培养在校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爱校情怀。
一、“双一流”大学中的红色文化教育现状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国内以“双一流”大学为代表的大部分高校均依托区位优势,结合校史、校情和重要历史事件时间节点,通过多种形式,不同程度地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本文以国内42所“双一流”大学为样本,统计了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各个高校的相关教育活动开展情况(截至2020年7月)。笔者对各个“双一流”高校的门户新闻网站进行了检索,搜索题目包含“红色”“红色文化”“红色基因”“革命文化”,或题目包含“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体现红色革命精神的报道,以及学校建校历史、学校精神等的报道。近3年来,有关各个“双一流”大学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新闻报道共1130篇,平均每所“双一流”大学将近27篇(每年大概9篇),说明各个高校都较为重视,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42所“双一流”大学都开展了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活动一般分为红色党课、红色共建、红色实践、红色调研、红色文章、红色思政和红色文化建设等7类,覆盖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从宣传、组织、文化等层面对学生产生影响,具体如图1、图2所示。
(一)红色党课:培育高校红色党建时代氛围
在“双一流”大学中,有11.98%的高校将红色文化与党课相融合。如中南大学举办了特色党课——共产党人刘少奇,师生以真情流露的故事讲述、声情并茂的诗歌朗诵、独具匠心的创意表演,结合本地特色的长沙弹词,将党课搬上了舞台。教育部“党旗飘扬筑牢红色防火墙”高校党组织战“疫”示范微党课通过网络直播开讲。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王寒松教授以“自豪自信自觉”为主题为广大师生讲党课,引起了强烈反响。
(二)红色思政: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
“双一流”大学中,有4.85%的高校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设立了红色文化创意工作室,充分利用设计专业的学科特长与学生的专业优势,以创新型手段开拓学院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同济大学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寻求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在学生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探索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
(三)红色文化建设:注重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
“双一流”大学中,有36.21%的高校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如华南理工大学实施文化兴校战略,推动革命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举办了红色经典音乐会,师生自导自演大型交响清唱剧《江姐》《先行者孙中山》,把红色基因融入师生血脉。大连理工大学以功勋校长屈伯川先生为原型,打造了大型红色情景话剧《屈伯川》,每年组织新生观看,发挥校园原创作品的红色文化渗透作用。
(四)红色实践:将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与服务中
“双一流”大学中,有27.14%的高校将红色文化融入师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如清华大学组织青年党员赴井冈山开展社会实践,找寻初心,感悟新时代青年人在新长征路上的使命。党员们针对目前红色教学点、教学线路设计仍不完善的现状,开始实地走访现有的红色教学路线、聆听现场教学。
(五)红色共建:把红色文化贯穿红色共建活动全过程
“双一流”大学中,有7.4%的高校以共建活动为载体传承和学习红色文化。如中央民族大学与新疆驻京办共同开展了“追寻先辈足迹,继承红色基因”民族团结活动,将民族团结结对认亲工作推向深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级学硕班党支部与雄安新区雄县县委宣传部党支部开展了“红色‘1+1’支部共建”活动,以“凝聚北大魂 共筑中国梦”为主题,彰显了北大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责任意识。
(六)红色调研:在深入调研的过程中挖掘红色文化
“双一流”大学中,有7.05%的高校以挖掘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为目的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如西北工业大学学生党员赴宁德、福州开展了“走初心之路 担时代之责”调研实践,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等,促进学生党员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磨砺初心、勇担责任,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坚定“四个意识”。
(七)红色文章:将红色文化升华为理论成果
“双一流”大学中,有5.37%的高校将红色文化融入课题文章中,升华为理论成果。如武汉大学“初心笔谈”专题栏目提出问题: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并弘扬“红船精神”?以此引导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二、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的统计与分析,结合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笔者发现红色文化教育在“双一流”大学中还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
(一)红色文化教育未在“双一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优势地位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较,在高校学生中的影响力不足。在“双一流”大学中,多元文化并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据主流,但也存在着西方自由主义、虚无主义等思潮,对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同时,在信息化时代,“双一流”大学还未能在网络媒体上占据红色文化输入的优势地位,这样不利于培养高校学生对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的分辨能力,导致不良循环的产生。对于“双一流”大学而言,由于其国际化、信息化程度较高,此类挑战尤为明显。
(二)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缺乏特色品牌
高校在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刻板僵化的现象,缺少辩证讨论的过程,即使是国内“双一流”大学也没能完全解决好此类问题。“双一流”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虽然能够结合当地红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进行讲解,培养了学生对当地历史文化的兴趣,但由于其他专业课程与社会现实的结合度较低,很难使学生充分理解红色文化的应用价值,从而使得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具有局限性。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还不够
当代大学生在基础教育中已经受到了红色文化的熏陶,对红色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内容上仍在重复初高中历史、政治等课程中的部分知识点,显得深度不够。在红色文化的实践活动中,学生还不会运用“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的方法对历史事件、政治思想进行更加深入和系统的探讨与剖析。
(四)红色文化传承与“00后”大学生特点结合得还不够紧密
近年来红色文化的呈现形式和内容创作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文化需求。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为“00”后,成长于互联网大发展的时代,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了较大满足,在精神文化上也有了丰富多样的选择,因此对红色文化有时不能很好地进行“换位”思考,较难产生共鸣。那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应该注重红色文化氛围的营造,例如引导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等课程中学习“斗争”和“艰苦奋斗”等红色文化精髓。
三、红色文化教育与“双一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途径与实践对策
(一)加强顶层设计,将红色文化融入“三全育人”大格局之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将红色文化融入“双一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高校首先应该牵头做好顶层设计,明确红色文化在“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协同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宣传、教务、学工、研工等部门,结合校史校情,深入挖掘本校红色文化资源,让全体教职工提高思想认识,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中融入红色文化。
(二)做好课程育人,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要牢牢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阵地,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不断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吸引力。要运用生动的教学形式和丰富的教育载体,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在学生群体中“红”起来。同时,要注重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加强专业课程与红色文化的联系,发掘专业发展与应用中的红色资源、红色故事,注重红色精神的引导,让学生树立为国家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信念。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形成各类课程都有红色印记、产生红色影响的协同效应。
(三)增强文化辐射,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注重线上线下红色文化传播,建设体现校史校情的红色文化景观和情景教室,开展红色文化主题大讨论,组建红色文化宣讲团,选树红色文化传承教育典型。通过诸如观看红色电影,研讨红色文学,创作红色歌曲,举办红色画展、摄影展等一系列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系统深入地了解红色文化、凝聚红色文化共识,从而与课堂教学相呼应。
(四)推进实践育人,将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中
鼓励学生参观红色基地和博物馆,采访具有红色精神的社会人物和优秀校友,深入社区和基层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宣讲等,激发自觉学习、自觉传承红色文化的活力。在党员培养过程中,注重红色实践,组织学生党员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红色文化发祥地实践学习,不断提高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认知,加深对现阶段国情和社会发展的了解,从而坚定理想信念。
(五)结合大学生需求,将红色文化融入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之中
近年来,国务院、教育部连续出台多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主要面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扩大硕士招生规模,鼓励毕业生参军入伍和到基层就业。为了更好实现这一目标,应在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上与学生分享蕴含红色文化内涵的就业案例和创业事迹,引导学生关注基层和偏远地区的创新创业赛事;同时拓展渠道,推荐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到基层岗位挂职锻炼,积极宣传大学生入伍、大学生村干部及基层选调等就业政策,最终达到大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和传承红色文化的目的。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国内42所“双一流”大学的红色文化的调研,结合数据分析,发现目前国内高校存在对红色文化重视程度还不够、探索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还不丰富、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成效还不显著等问题,这些问题削弱了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育人价值。结合一线开展工作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五点措施,从顶层设计到育人体系,从文化熏陶到实践走访,为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何融入红色文化提供了借鉴和思路。但随着红色文化资源内涵的进一步挖掘以及对红色文化的进一步解读,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和对策将更加丰富,这也是本文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启迪.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9.
[2] 刘润为.红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支撑[J].中华魂,2019(8):14-18.
[3] 戴彪.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路径:评《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传播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6):124.
[4] 吕成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8):79-82.
[5] 刘宏达.在“双一流”建设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30-133.
[6] 范方红.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6):73-75.
[7] 徐永健,李盼.试论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J].思想教育研究,2016(12):84-88.
[8] 陈始发,李立娥.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70-73.
[9] 陈俊.网络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9):90-92.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