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学课程思政教育研究

作者: 张兰怡 张园园 侯秀英 邱荣祖 胡喜生

[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高校所有学科的专业课程教学均须融入思政元素。现代物流学作为物流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现有教学目标和要求暂未涉及课程思政。文章从现代物流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出发,总结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以着力培养学生科技报国、服务国家和社会的志向。

[关键词]课程思政;现代物流学;教学研究;思政元素;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2-0132-03

教育部于2020年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课程思政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校的所有学科专业均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围绕培养具有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道德修养等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标,发挥教书育人作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达到立德树人的成效[1-2]。

高校肩负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教书育人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课程思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文化素质、道德品质等,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3]。要实现课程思政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对课程进行深省和改革,挖掘、激活课程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将专业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效、高效融合,把思政教育工作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因此,如何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当中,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政教育,是大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新方向和新要求。现代物流学作为物流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起到立德树人的效果,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4-6]。综上,本文从现代物流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出发,总结现代物流学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同类型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现代物流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现代物流学课程以研究现代物流基本理论与技术为主,包含包装、装卸搬运、运输、仓储和库存管理、流通加工与配送、物流系统、国际物流、第三方物流、物流组织管理、物流客户服务、物流战略等内容。根据《纲要》要求,工学类的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须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书”指的是传授专业知识给学生,使学生掌握知识并形成知识体系;“育人”指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社会认知能力,使其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但以往大部分高校在面对“教书”和“育人”时,更倾向于将“教书”作为首要任务。这导致部分教师更重视完成教学任务,而在课堂上忽视了“育人”。实际上,“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7]。如果在“教书”中忽略了“育人”,学生可能会缺乏家国情怀、法治观念、道德观念等,这与《纲要》的要求是相悖的。

现代物流学一般开设于大学的第三学期,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先导课程。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有关物流的基本理论,还需要培养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打破长期以来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状态。教师要将课程思政贯彻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从专业课学习伊始就拥有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理念和职业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现代物流学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课程思政目标和要求

现代物流学目前的课程目标和要求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物流系统的整个框架体系,掌握现代物流基本理论、现代物流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具备一定的解决物流技术及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从事物流相关工作打好专业基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现代物流发展过程及未来趋势,掌握物流各职能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技术,了解物流系统与物流信息技术基本理论,具备应用物流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综上,现有的课程目标和要求中虽提到“育人”目标,但未明确提出要将“教书”与“育人”相融合。

(二)缺乏配套的思政实践环节

科技日新月异,物流技术和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和进步。现代物流学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大纲相比市场的发展要滞后,这使得学生可能无法及时了解到最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社会热点、现实问题等,而根据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现代物流学课程没有安排思政实践环节,且目前缺乏与课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基地;有的教师干脆选择在开讲前用固定几分钟时间进行思政教育,将其作为思政实践,并没有将思政元素和教学内容很好地融合,难以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8-9]。

(三)缺乏科学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

课程思政提出的目的是提升学生思政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其属于隐性教育,显示度不强[10]。因此,课程思政评价存在难点,应考虑以下问题:(1)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有的教师为了完成课程思政的任务,将一些和教学内容不适合的思政元素生搬硬套,反而造成了教学效果不佳。(2)思政教育时间是否合理。有的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时,没有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一节课45分钟,思政教育占了20~30分钟,挤占了专业知识的讲授时间,使得思政教育有余,专业知识讲授不足。长此以往,学生便难以掌握本专业的系统知识。(3)考核方式是否合理。如何将缺乏显示度的思政元素的融入用量化指标进行考核,如何评价本门课程已达到课程思政、教书育人的效果,是现阶段课程思政评价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三、现代物流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措施

(一)改革顶层设计,明确制订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和要求

学习的作用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在进行现代物流学课程顶层设计时,首先要明白国家、社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是什么,然后制订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和要求,并且将课程思政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和渠道,在传授物流原理和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道德素养。在确定课程思政目标和要求后,还需要进行课程改革,修订教学大纲、优化教学设计,对每一章节的内容仔细推敲,挖掘思政元素,针对课程思政教育中的重难点问题加强系统研究,将思政元素渗透到现代物流学课程教学全过程。教师应通过价值引领,将学生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帮助学生在迷茫的学习过程中找到清晰的主旋律;帮助学生走出个人价值困惑,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帮助学生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科学认识个人理想和家国理想的关系,使课程成为学生实现个人理想的载体。

(二)转变教学观念,探索并加快思政教育进课堂的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教师的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专业教师不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应该将教书育人奉为己任,做有崇高理想、有扎实学问、有道德情操的教师,针对所授课的学生个体差异、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因此,现代物流学作为专业课,授课教师应该接受、适应课程思政的新要求,尽快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挖掘思政元素,对教材知识进行更新,体现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及专业素养[11-12]。教师应根据实验、调研、案例和文献回顾等内容,规划多种课程思政实践环节,如社会实践、实验测试、实习实训等,寻求有效的课程思政开展方法和途径,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进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如在运输、储存、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环节,工作人员在高效运作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和污染,可据此引导学生认识到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纸上得来终觉浅”,在课程学习中,光靠口头让大家进行环境保护可能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因此本课程可利用检测仪器测试车辆的尾气排放,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包含哪些主要物质,排放了多少量,造成了哪些负面的环境效应。这样就让学生明白了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学生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会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号召,从而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

(三)深化教学改革,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要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首先需要明确评价的对象。课程思政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受用者是学生,过程监督者是高校,因此课程思政评价可以从教师视角、学生视角和学校视角开展。

首先,从教师视角进行课程思政效果自我评价。可从课程思政的目标和要求是否实现,思政教育融入教学的实践环节是否合理,修订后的课程大纲、教案、课件等教学材料与思政元素融合的效果是否满意等方面构建评价标准。其次,从学生视角进行课程思政学生评价。可从课程思政教育方式方法是否易于学生接受、学生对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吸收程度及满意度等方面构建评价标准。最后,从学校视角开展课程思政第三方评价。学校应避免“操之过急”的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和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13]。本研究提出“两阶段法”,即对课程思政的评价分为短期和长期评价。短期评价即课程上完后立即评价,学校可以通过督导听课评议、同行评议、学生评议等方面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任课教师根据评议意见改革课程思政教育方式方法;长期评价即学生就业3年后进行评价,学校可以委托社会第三方机构对就业满3年的校友以问卷或者座谈的形式对课程思政效果进行评价。学生毕业多年后,会将在学校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塑造的价值观和在社会上的工作阅历、情感、理念等相融合,这时让学生对课程思政教育进行评价,就可以得到较真实、客观的结果。结合校友的反馈,我们对课程思政教育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

四、结论

本文以现代物流学课程为研究对象,剖析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总结、归纳课程思政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课程思政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仍处于建设阶段,需要高校教师不断地深入探索和研究。课程思政的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的过程,是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统一的过程,是家国情怀和专业知识统一的过程,是理论和实践统一的过程。本文提出现代物流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要点是对目标和要求进行顶层设计,弄明白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做什么、怎么做,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现代物流学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思政教育的隐性优势,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归属感、道德感、正义感以及使命感等,从而激发学生将个人事业和时代使命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参 考 文 献 ]

[1] 张笑笑.“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选择[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9-85.

[2] 周融.高校开展课程思政专题教师培训的必要性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1(11):65-68.

[3] 唐子茜,陈树文.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论研究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育人目标[J].鸡西大学学报,2014(10):27-29.

[4] 鄢良国,孙荷琴,姚敏,等.课程思政视域下《现代物流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物流技术,2020(7):153-156.

[5] 贾妍.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探析:以“现代物流基础”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例[J].改革与开放,2020(16):94-98.

[6] 李文斯,凤美艳.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物流学》课程思政的构建与研究[J].智库时代,2019(19):222-223.

[7] 陈始发,朱格锋.论习近平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J].现代教育管理,2021(5):15-21.

[8] 谭泽媛.课程思政的内涵探析与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0(22):89-94.

[9] 张优扬,周彦.浅析持续性思政教育实践难点[J].党史博采(下),2021(5):62-64.

[10] 李鑫.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质量评价考核体系建设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5):101-102.

[11] 李小娟,陈镜宇,徐丽艳,等.以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引领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20):60-61.

[12] 彭红军.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与实践探索[J].大学教育,2021(5):1-3.

[13] 田晓光.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黄河 黄土 黄种人,2021(9):52-53.

[责任编辑:钟 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