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作者: 于向财 赵凯 谭巍 王志雄

[摘 要]针对航空理论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改研究现状,文章以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挖掘发动机原理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发动机知识和相关思政元素相融合,充分发挥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以达到授业解惑和价值观培育的平衡发展目的,全面提高飞行学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文化修养,为航空理论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航理课程;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2-0142-04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不仅是新时代军事教育的改革方向,也是大学思政教育发展的新途径。它把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整理出来,利用课堂教育环节的思政育人功能,实现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1-2]。

海军航空大学是飞行学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培养基地,而大学阶段是他们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飞行学员不仅要汲取营养增长航空理论知识,锻炼过人的意志和强健的体魄,更要培养高尚的军人品格以及精准守纪和爱国奉献的思想作风。作为飞行学员必修航空理论课程之一的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具有鲜明的航理特色,将思政元素与其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专业课程授业育人的作用。因此,在课程改革建设上,应当深挖航空发动机原理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将专业素质培养与军人荣誉、国家责任相结合,并且融入人文关怀、国防事业、爱国情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诸多思政元素,形成大思政的新格局。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可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外场实践教学等手段,结合航空兵部队中不断涌现的榜样人物事迹,持续提高学员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们充分认同我国我军发展的正义道路,并教育他们牢记习近平主席嘱托,时刻不忘初心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奋斗[3]。

一、课程思政建设是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教改发展的内在要求

2019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全军院校长集训开班式上明确指出,发展军事教育,必须有一个管总的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就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强国兴军服务,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根据习近平主席对新时代军队院校教学改革创新的指示和要求,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必须要深挖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且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员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实现推动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和思政课程“同向发力、协同育人”的目的[4]。

对于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许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已经进行了不少有益的研究。如,张诗雨等人[5]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念和育人理念,应通过专业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教员的育人职责,提高学员的育人质量。

李有桂等人[2]认为课程思政具有思政目标的内隐性、教育任务的双重性和教学方式的融合性特点。与思政课程不同,课程思政的思政教育元素是隐性的,要通过其所蕴含的思想道德追求、家国情怀等内容对学员进行思想价值引领。而作为教育载体的专业课程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对学员进行思想教育。课程思政的建设还需要课程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方法的使用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的有机融合。

汤苗苗等人[6]同样认为课程思政具有潜隐性、融合性和整体性等特征,应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和其背后蕴藏的思政元素充分结合,利用好课程思政的独特优势,结合专业课特色实现高校课程思政的目标。

目前,针对航空理论专业课程,尤其是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因此,抓紧开展和完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是大学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教改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课程思政教育与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应相辅相成、 协同发展

所谓课程思政,课程是载体,思政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它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一次重要升级,是保证军事院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导权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要从专业课程中深挖思政元素,发挥育人功能,结合学员的实际情况和反馈表现实施教育[7]。

由于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和思政课程诸多方面的不同,长期以来两者的教学活动相对独立[3]。思政课程负责思想引导和精神建设,是军校对学员进行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而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更关注航理知识的传授效果和飞行技术能力的提升程度,容易忽略思政教育功能。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具有理论性、指导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其教学重点为航空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性能特点、故障特情处置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培养飞行学员运用航理知识解决飞行问题的能力,其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以客观评价为主。而课程思政的教学重点更倾向于利用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对学员进行思想道德培育,引导学员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了解践行党和国家军队的方针政策,坚定军人政治立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家国情怀和军人品格,其评价方式更为主观。

(二)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思政建设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改革工程,如何将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的特点和其蕴含的价值观有效融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关键所在[6]。虽然在探索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发现问题才能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法和路径,这不仅有助于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改革工作迈上更高水平,而且有利于落实新时代军队院校教学改革创新措施。

教员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是课程建设的主要实施人,因此课程思政工作需要充分发挥教员的主观能动性。目前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着不少问题,比如部分课程的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结合得不够紧密、部分教员对思政教育方法技巧运用不够娴熟、缺少高水平的思政教学研究团队等,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效果不佳,难以实现真正的课程思政[8]。另外一些问题也值得关注,如部分教员的思政意识和思政教学能力相对欠缺,片面地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在专业课程中机械地加入思政教育内容;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内容衔接不够紧密,专业课程考核更侧重于考试成绩,而较少关注课程思政教育效果;部分教材内容没有根据新时代飞行学员的特点而及时改进等。这些都是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课程思政切勿为了完成思政教育任务而走形式、走过场。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由于专业性比较强,进行课程规划与设计时考虑的问题比较多,容易出现生搬硬套飞行案例等情况。教员不但要将思政元素在课堂主要内容中间穿插、衔接,而且还要注意避免影响正常专业课授课的时长和内容。要避免课程思政融入的形式化,而要将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的教学当中,让学员顺利接受并且有反思有收获。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融入的思政元素并非越多越好,要把握尺寸劲头,在恰当的节点与情境中自然融入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二、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是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如何评价?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中应该融入多少思政元素目前虽没有可以衡量和评价的指标,但可以确定这就好比汤与盐的关系,少了不行,没有滋味不吸引人;多了也不行,会咸得让人难以下咽。专业课程教学是否达到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多少的评判标准,这都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另外,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与授课教员的思想觉悟、思政水平和授课方法等也息息相关。教员就好比炒菜的厨师,即使食材、流程一样,高明的厨师也往往能做出更加可口的饭菜。总的来说,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抓住两个重点一个难点:整体设计与教员这两个重点和具体实施这个难点。

(一)课程整体设计需要课程组集体的精心打磨

课程组成员通过定期的思政专题集体备课、课程教学经验交流讨论、线上线下教学反馈等方式,持续挖掘整理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中所蕴含的典型有效的思政元素,不断动态改进课程思政教育的思路和方法,以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课程思政教育要求强化专业课和思政元素二者之间的契合度,因此应当根据不同的章节内容,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不同的育人角度,以提高航空理论专业课程整体设计的水平[7]。

教学文档作为重要载体需要精心打磨。教员平时要注意收集有关图片、视频、案例及航空史料等信息素材补充进教案,使课堂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更为形象生动,触动学员心灵思想,从而提高学员对课程思政的接受程度[9]。教学文档的设计是保证课程思政育人工作落地见效的重要载体,教员应将挖掘整理出的思政元素与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内容有机融合,从整体上设计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形成针对性强、可行性高的教案[4]。同时,教员还要注意收集整理飞行事故通报等信息,建立航空发动机典型故障案例库,从中提炼出新的思政元素为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思政工作服务。另外,线上线下教学反馈也是评估和完善课程思政工作的重要途径,教员须认真对待。教员通过多措并举,精心打磨课程整体设计的思政教育环节,进行有深度有温度的师生交流,最终实现高效的课程思政教育,达到落实习近平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的目的[8]。

(二)教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使命担当

教员是课程思政工作落实的具体实施者,是课程思政改革工作落地见效的最关键因素。课程思政理念是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员在内的所有大学教员的思想水平、知识能力的新要求,因此不仅要求教员对专业课程内容相当熟练,而且要求他们自觉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水平和能力,也就是要对专业课程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更加清晰准确的把握和更高水平的运用。作为航空发动机原理教员,要想在教学活动中始终融合航空报国、爱舰爱岛爱海洋、奉献牺牲精神等思政元素,强化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实现协同育人的目的,就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修养。教员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等方面的修养,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员的言与行,因此新时代的航空发动机原理教员要特别注重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关怀[2]。

但是应该注意到,不仅飞行学员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成长周期,航空发动机原理教员的成长也同样需要时间、经历来沉淀和打磨。一个成熟的航空发动机原理教员需要熟悉掌握从初教到高教的多个机型课的所有教学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讲,培养一名成熟的航空发动机原理教员甚至比培育飞行员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更多,这个工作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现代高等教育学科分类有利于学科专业向精深的方向发展,但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员的教学视野。教员自身的生活阅历和学习经历各不相同,所形成的人文素养差异也很大[2]。教员作为课程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其自身的德育素质直接决定着课程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航空发动机原理教员要时刻牢记初心使命,增强忧患意识和奉献精神,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能力和道德修养,做到专业理论教学和思政教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努力提高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和思政课程的融合程度,加强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对飞行学员的思政教育水平[3]。

(三)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可行性做法

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思政教育目前仍处在教员不断努力探索和改进实践阶段。教师需要注意避免机械照搬堆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飞行案例,要深挖课程背后的哲学内涵和价值观,以达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员言与行的目的。

首先,引导飞行学员了解我国在航空发动机装备上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他们对国家航空工业发展尤其是航空发动机装备的信心;介绍海军航空兵部队在国家安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增强学员的爱国心和自豪感;弘扬我党我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文化,激发学员努力学习航空理论知识和飞行技能,苦练杀敌本领,时刻保卫祖国海天安全的决心和信心[8]。学员通过教员的课堂讲授、课下自学海军航空兵部队发展历程,理解学习航空发动机理论课程与海军航空兵飞行训练和战斗的重要关系。

其次,讲述“时代楷模”——海军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和不断涌现出的英雄飞行员、王牌试飞员、“金头盔”“金飞镖”飞行员等的先进事迹、感人故事和卓越贡献,结合海军任务使命,紧密联系国内国际形势,培养飞行学员的担当精神,坚定他们投身飞行事业的自信和决心,激励飞行学员努力学习掌握航空理论知识,为毕业后从事航空飞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随着国产航母的陆续入役,舰载战斗机已经成为维护国家利益、主权安全及和平发展的一支非常重要的作战力量。因此,飞行学员即将肩负起维护国家利益、保卫国家海疆安全的神圣使命,教员要不断鼓舞和激励他们在日后的飞行和工作中以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的时代楷模为榜样,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勇攀高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