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伦理底蕴及当代价值
作者: 方银银 王国桢[摘 要]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物质生活的不断追求使人类加大了对自然界的索取,解决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系统破坏所带来的生态危机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其中包含丰富的伦理底蕴及当代价值。儒家思想中合理的传统思维是推进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历史依据,充分汲取这种传统思维有助于人们树立科学的理念,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本研究通过归纳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脉络,探析“天人合一”思想中的伦理底蕴,进一步阐明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
[关键词]儒家;天人合一;伦理;价值;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 B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2-0173-03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儒家文化中有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其中“天人合一”思想强调把天、地、人联系起来,把人类文明与生态文明统一起来[1]。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深刻影响世代中国人看待自然万物的价值理念,包含了丰富的伦理底蕴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代价值。梳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脉络,有助于我们把握其不同时期的精神内涵,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价值观。
一、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脉络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关于天人关系的阐释,其主张人与天地万物紧密相连,强调人们既要对自然保持诚敬之心,又要注重人本身价值潜力的发挥,注重对生态伦理的关怀,并以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主要历经了先秦、汉代和北宋三个时期的发展,日益诠释出丰富的哲学内涵。
(一)先秦的“天人合一”思想
商周和春秋战国统称为先秦时期,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商周,后经春秋战国孔孟的发展,奠定了后代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发展的基础。
1.商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
古时候,人们对天地自然界缺乏科学的认识,对天地比较畏惧,所以殷商百姓盲目迷信天神,凡遇事都会占卜算卦以测安危。人们通常把“天”看作是天神,而天神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可以统治和主宰人类社会。在《礼记·表记》中有天神主宰人类社会的经典表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商人重视对鬼神的侍奉而轻视礼仪教化,此处的“神”具体指代“天神”或者“天帝”。由此可见,殷商的天人关系是一种神明主宰百姓的关系,带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
西周继承了殷商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天神会择取有道德和善行的人赋予他们统治权的天命。在周人看来,殷商的统治天命结束而西周历史到来,是因为西周统治者有德,末代殷商统治者无德实施暴政,因而上天保佑了周人,将天命转移到了周朝。在西周社会中,百姓也普遍提及“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从周人保持德行、敬天、敬祖和尊天命的天命观中可以看出,西周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在殷商盲目信奉天神的基础上,将天命、道德以及政权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为了能长久地拥有统治权要一直保持德的品质。可以看出,周人对殷商“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减少了宗教迷信的色彩,于传统的天命观中加入了政治伦理和个人伦理的范畴。
2.春秋战国“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以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主张为代表。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受商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其对“天”的含义提出了多种认知角度。孔子的“天”有时是指自然之天:“天无言而四时动,地无语而万物生。”[2]孔子肯定天地是有生命的自然界,能创造出万事万物,天地即自然。“天”有时又是指仁德之天,“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孔子赋予“天”德的品质,人倘若做了有失德行的事情违背了天道,就要接受上天的惩罚。不管对“天”做何种解释,孔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始终有一个核心,即主张对天地万物保持敬畏之心、诚敬之情。这种敬畏心理奠定了后代儒者敬畏天命的思想根源[3]。
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拓展了对“天”的认知,使天人关系的思想更加符合世道伦理。孟子的“天”是命运之天。《孟子·万章》中提及:“莫为之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认为天命是一种强大的外在力量,远超人力,不受任何人力的影响。天命指代人力不可更改的命运,所以人们要顺应天道。孟子的“天”更是义理之天。“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孟子在肯定命运之天的基础上,进而强调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通过“尽心—知性—知天”以此达到天人之间的合二为一[4]。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既要顺应天道自然的发展,又要注重发挥人们心诚知天的主观能动性。此时的“天人合一”思想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汉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董仲舒的天人相类与天人感应是汉代“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要代表。董仲舒吸收了各家各派的观点,提出天人相类,主张上天和人具有同样的形体结构,同样的情感,同样的道德意识[5]。“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基于天人相类,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天人感应是指人可以感知上天,上天和人之间具有相通性。董仲舒认为上天虽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但人们依然可以感知到上天,使得行为处事符合自然之道。董仲舒的天人相类与天人感应的思想,主张天人之间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二者彼此相通感应,人类社会与天地自然最终能实现共存共荣。
(三)北宋的“天人合一”思想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虽然萌芽于先秦时期,但张载却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概念的北宋著名哲学家。“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正蒙·乾称篇》)在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发展的基础上,北宋的儒学发展日益成熟,人们越发重视天理与心性之间的相通感应。张载认为,人类社会和天地万物都是由具体物质“气”组成的,通过学习儒学而知晓人伦礼义,故能通达天理之诚,因此,也就能达到天与人合二为一的最高境界。张载进而提出“民胞物与”的思想主张:“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浑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正蒙·乾称篇》)张载认为天地孕育一切,是自然万物的父母。而人存于天地自然中,不光要把其他人当成自己的同胞来对待,更要把天地自然中的宇宙万物当成同胞来爱惜。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仁爱主张,与当代社会倡导的生态文明理念一脉相承。
二、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伦理底蕴
从“天人合一”思想产生的渊源和发展的脉络中可以看出,古代人们对“人与自然之间应该保持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一直在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究。从最先开始的盲目崇拜天地且认为天地主宰世间万物,到把天神与道德紧密相连,敬畏自然、敬畏天地,再到对自然保持诚敬之心并关注人本身的价值和潜力,最后回归人与自然的相通感应。剖析“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内涵会发现,其蕴藏了深厚的伦理底蕴,有助于当代社会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一)“天人合一”思想包含了“仁民爱物”的伦理情怀
“仁民爱物”是指对百姓施行仁政,对世间万物施予关怀。人要怀有仁义之心,学会爱人爱物。其最早出自《孟子·尽心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主张要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爱别人进而爱惜世间上的万物苍生,重视宇宙万物的生命价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以及张载的“民胞物与”都充分体现了博爱的思想。人和自然界共同存在于整个宇宙中,作为有思想有智慧的人类要自觉爱惜天下万物苍生。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包含了“仁民爱物”的伦理情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孟子·梁惠王》)人们在对待自然万物时要以“仁”为核心,把道德情怀施予到自然界中,尊重一切生命的价值。儒家的“仁民爱物”反映了人们对待自然温和友善的态度,使生态关怀成为人们的伦理共识。这种伦理情怀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为当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奠基性的伦理内容和价值导向。人们把这种伦理道德应用到自然界中,能达到爱护生物生命、不随意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目的。
(二)“天人合一”思想蕴含了“兴利节用”的伦理规范
“兴利节用”是指兴办有利的事业要节约花费,释义最早出自《墨子》:“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墨子认为使用财物不能浪费,对于奢侈财物更不应花费过多的金钱,以此提出“兴利节用”的思想。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兴利节用”观点。荀子在《礼记·王制》篇曰:“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从正面强调索取资源时也要对资源进行投入,方为长久发展之计。“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首时》)从反面论证了竭泽而渔的开发方式会使资源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这些观点都反映了儒家主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要攫取有度,以确保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兴利节用”一词在现在用以比喻开发资源要有所节制,不能浪费。这适用于当代社会所倡导的勤俭、节约、绿色的生活方式。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的“兴利节用”的伦理规范,启示我们在当代社会发展中要坚持有限度地开发、有节制地使用自然界中的物质资源,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以树立“兴利节用”的生态文明观。
三、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文明价值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6]。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十九大再提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一环。儒家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智慧是构建当代生态文明体系的历史逻辑和依据。在生态危机面前,人民群众渴望构建一个和谐美满的幸福家园,以满足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因此,研究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吸收其中合理的传统思维,有助于当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
(一)“天人合一”思想有助于强化人们的主体责任意识
恩格斯就曾警告过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7]。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使人们增强了改造自然界的能力,无数次向大自然过度地攫取,最终会让人类陷入自己设下的囚笼,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过度砍伐森林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盲目开发导致环境承载能力面临极限;违规排放废气废水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究其原因,是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过于随意,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基础。生态环境的治理不只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而且事关我们每一个人。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将人与自然看成是协调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主张对自然心生敬畏。而在当代社会,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各种凌驾自然、支配自然的态度皆不可取。儒家思想有助于我们在生态危机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加大对生态环境伦理问题的关注。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应自觉树立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并发挥主体责任作用。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广绿色健康的生态文明行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保持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用担当精神共建、共享绿色、健康的公共生态环境。
(二)“天人合一”思想有助于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理念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念,是强调在促进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不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理念。过去,为了寻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使得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现如今,我们应当意识到生态建设与经济增长之间并不是只有冲突和对抗,还有合作与共赢。绿色发展理念是对自然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科学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8]。绿水青山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源源不断的自然生产力。推进“两山”协调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树立绿色的发展理念,采取绿色的发展方式,既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又不阻碍经济的发展。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主张天地万物和谐共生,追求人与自然相得益彰。这与当代社会所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内容不谋而合。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是辩证统一的,违背自然规律,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做法不可取,为了环境而限制经济发展也不恰当。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之间取得平衡,走出一条和谐发展的道路至关重要。从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中汲取精华,有助于当代人们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保护与开发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