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作者: 黄小燕

新商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0

[摘 要]新商科的出现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重要产物。教育部实施教育改革,为新商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全国高校积极进行创新改革发展,关于新商科的研究逐渐增多,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和分析,并取了得不错的研究成果。文章在研究的过程中,首先对我国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解,明确指出当前我国建设新商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与应对方案。此外,在新商科发展背景下,需要积极探索产学研深度发展的可行性方向,能够重视人才的培养,探索科学高效的育人框架,为多元融合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落实资源的高效利用,从横向和纵向进行挖掘探究,以此为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新商科人才;产学研融合发展;协同育人模式;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2-0182-07

引言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经济逐渐成为发展的趋势,智能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科学技术带来的新革命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影响到市场运营管理目标,进而对国际贸易产生较大的影响[1]。产业革命的快速发展,为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机会。在“互联网+”背景下,新商科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需求,想要培养更多契合当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就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瓶颈,探索更加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新商科人才的培养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

一、基于新商科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基于新商科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状况

近几年,很多高校在发展中开始关注新商科课程改革,重视新商科人才的培养,以此来满足不同行业的发展需求。在新商科人才培养的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为新型产业的发展提供契合度更高的复合型人才,以此来满足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高等院校在发展中应通过创新发展来探索效率更高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师资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构建效率更高的人才培养体系,为高等院校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育人模式。但是,我国新商科建设以及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引起重视。

(二)基于新商科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新商科建设开始凸显其存在的重要性,为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其依旧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培养出更具特色的新商科人才;高校的资源共享受阻,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未构建效率更高的评价保障体系,奖惩力度不大,奖惩措施未落到实处,网络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在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下,需要积极培养能够契合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新商科人才。

1.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体系

我国最早在2007年就提出新商科建设,新商科人才培养开始得到关注,一些学者开始重视对新商科人才培养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从整体来看,研究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很多地方存在不足。我国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没有一个可以依托的可行性依据,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体系;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大多是从高校角度来探索新商科人才培养,而且人才培养研究的内容比较分散;这就导致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高校的角度进行分析,在实施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学校原有的组织管理结构相互间沟通不到位,难以形成良好的协同发展效应。同时,高校已有的教学模式也与需求有差异,师生间交流不到位,院校间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较大差异,教学内容受限,仅使用教材无法帮助学生拓展学习,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传统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教学内容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课程教学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高校自身在课程设置上不够合理,导致学校特色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从企业的角度进行分析,企业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积极性并不高,极少主动投资进行新商科人才培养。尤其是部分企业领导者没有长远发展眼光,仅关注眼前利益的获取,对人才资源培养的重要性没有清晰的认知。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可积极与高等院校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实践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实现持续稳定发展。已毕业的学生可以为企业提供服务,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企业在人才资源供给上的不足。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样有实力的企业并不多,大部分都是经济实力不强的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往往是把眼前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忽视对人才的培养。这就导致中小企业在与高校合作上受到限制,人才培养实际取得的成效与人才缺口之间并不匹配,企业没有合适的人才可以选用,一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实际上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当前的社会发展实际上为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很多合作教育的创新案例开始出现。教学人员和科研人员把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结合起来,探索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可行性发展路径,提出不同的建议,这对产学研协同育人理论研究体系的完善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整体而言,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在发展过程中还不够完善,仍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2.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很多研究者对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发展和完善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展开研究与分析,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但是,关于产学研协同发展至今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沟通交流不到位

产学研三方参与者之间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也没有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打造有助于沟通交流的平台。需要明确的是,产学研三方合作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因此,需要各个参与方都能够积极配合。但是,一些经济实力相对落后的企业无法找准正确的发展方向,其设施不健全、服务能力弱、沟通渠道不够通畅,这样的企业和高校没有太多的合作机会。一般而言,高校会与企业进行合作,以此来向企业定向输送人才,同时企业为学生提供平台,两者相互促进。但是,因缺少运行效率高的平台支持,高校对此关注不够,校企深入融合程度有限,取得的成果也非常的有限。

(2)资源共享不到位

首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传统的知识灌输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尤其是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没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内驱力不足。教师依旧以传统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这样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能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逐渐消磨其对学习的耐心和信心。其次,课程教学侧重于理论教学,涉及的实践教学非常有限,导致学生知识面过窄,无法准确、及时地把握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从科研机构获得的成果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更不用说怎样使用这些新技术、新工艺,高校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

(3)评价保障不到位

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国内外有很多研究学者都对评价保障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但由于不同的研究学者研究和分析的角度不同,所取得的成果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而且选择的评价指标也不够具体,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结果,导致评价体系作用的发挥受到影响。

(4)奖罚激励不到位

高校管理层没有形成一个高效的奖惩机制,内部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导致教师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缺少动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需要积极进行调控,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来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我国没有对产学研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详细的规定,在推动产学研育人系统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与新商科建设密切结合起来,无法形成具有特色的产学研体系。

3.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信息化水平不高

在产学研发展过程中,提高信息化水平非常关键。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拓宽教学渠道、创新教学模式,而信息教学平台的使用能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为企业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创造良好的契机,为复杂问题的解决创造良好的条件。但是,当前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信息化水平并不是很高,无法满足现实需求。

二、新商科发展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发展方向

在新商科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探索契合度更高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产学研协同育人在发展过程中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有非常高的依赖性。这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培养更多的新商科人才,做到互惠共享,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制定可行性更高的人才培养制度,明确组织框架,重视育人体系的完善,把产学研密切结合起来,为不同参与者发挥自身的作用创造有利条件,为融合发展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指明方向。

(一)建立更具指导性的多元融合育人模式理论思想

理论和实践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想要推动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发展,首先需要明确具体的指导思想。在理论思想明确的基础上,需要充分发挥指导思想的作用,找到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找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可行性路径。在新商科发展背景下,产学研多元化融合发展是发展的趋势,培养知识范围广、能力突出的综合性人才非常关键。产学研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明确具体的发展目标,遵循资源共享的基本原则,为合作主体创造良好的契机,加强合作,以人为本,把学生视为重要的学习主体,在选择教学模式的时候,能够始终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提高资源的共享效率。与此同时,还需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坚持长远发展目标,持续向社会各行业输送更多优质的人才,实现行业发展的长远目标。需要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落实,提高信息技术的使用效率,做好协同发展,为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作用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

(二)新商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多元融合发展

新商科构建背景下,产学研多元融合发展是新商科人才培养的重要趋势,其构成框架如图1所示。

1.找到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主要目标,确定新商科人才培养中心

在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发展的背景下,可以把三者拆分开来。产、学、研三者的属性并不相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构成个体。由于属性存在差异,其追求的主要目标也存在差异。所以,需要对育人目标进行划分,最终需要实现的目标是培养新商科人才。

(1)找到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新商科人才的培养需要重视高效率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合理设置并优化专业课程,确保专业性可以满足企业发展要求。高校是专门进行人才培养的机构,其需要积极与企业以及其他组织进行合作,以此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样可以在缓解企业用人压力的同时,帮助毕业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找到合适的工作。

(2)明确企业育人的主要目标

在产学研体系中,企业是人才的使用者,对人才有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人才资源的获取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产业转型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对人才有着更高的依赖性,企业的产品和技术研发都需要得到人力资源的支持,这就使得他们对新商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企业在发展中,对高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具备相应的操作能力,而且还需要他们重视自身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以达到更好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从而让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3)明确科研机构的育人主要目标

科研机构需要通过人才的培养来获取更多的科研成果。在新商科建设的背景下,科研机构能为人才培养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有效弥补自身软硬件设施存在的不足,确保育人目标可以顺利达成。科研机构需要重视新商科人才科研能力的培养,重视科学团队的组建,为科学研究成果的取得提供人才支持。

(4)产学研共同育人目标

应将产、学、研三者结合起来,探索共同的育人目标。只有把三者密切结合起来,才能够在发展中找准方向,建立长远的合作发展关系。产学研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达成的共同目标就是培养更高层次的商科人才,这些人才对于高校、企业以及科研机构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产学研相关参与者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合作,实现互惠共享,以此取得良好的协同发展效应。提高技术的集成度和资源的共享效率,为人才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能够明确发展目标,相互扶持,共同实现复合型新商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