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助力健康关口前移:逻辑考量、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作者: 刘路 仇军

摘      要:在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厘定体育助力健康关口前移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时代逻辑有助于加深对两者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当前体育助力健康关口前移的现实困境显现在主动健康理念共识缺失、体卫融合体制机制缺位、体育系统应对支撑体系欠缺等方面,需要从理念重塑、机制创新、强化保障等方面着手,推进体育助力健康关口前移的实现。

关  键  词:体育治理;健康关口前移;体卫融合;健康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3)02-0035-06

Sports help health gate move forward: Logical consideration,

realistic dilemmas and realization paths

LIU Lu1,QIU Jun2, 3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Yancheng 224002,China;

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3.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Big Health,Huzhou Normal University,Huzhou 313000,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strategic background of healthy Chin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sports country, determining the practical logic, theoretical logic and epoch logic of sports helping to move the health barrier forward will help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t present, the practical dilemma that sports help the health gate move forward is manifested in the lack of consensus on the concept of active health, the lack of a system and mechanism for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health, and the lack of a support system for the sports system. Given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implement from ideological reconstruction, system innovation, and strengthening guarantee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sports helping the health gate move forward.

Keywords: sports governance;forward moving of health gate;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health;healthy China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1]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时指出:“要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显然,健康关口前移已成为新时代我国健康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为进一步解决体育助力健康关口前移研究不足的问题,明晰健康中国行动的战略方向,充分发挥体育独特的社会功能和民生价值,更好地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福祉,本研究立足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建设背景,从战略视野、社会现实和历史时空中梳理体育助力健康关口前移的生成逻辑,解析当前体育助力健康关口前移的现实困境,探求健康关口前移的体育实现进路。

1  健康关口前移的内涵判识

顺应新形势的发展,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引下国家提出“健康关口前移”的科学论断。2014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及“树立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推进健康关口前移”,而2019年出台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则系统阐述“为积极应对当前突出健康问题,必须关口前移”的具体要求和基本路径,提出必须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主动健康为导向,全方位进行健康影响因素干预,全生命周期进行健康维护和疾病防控,推动“治已病”向“治未病”的转变。2021年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深化体教融合、体卫融合、体旅融合”。一系列政策文本的出台不仅有效促进了实践的开展,同时也不断丰富了健康关口前移的理论内涵。

美国作为最早实施全民健康战略的国家,在其第一代“国民健康计划”(国家目标:促进健康/预防疾病,1980)中就明确提出大健康理念,通过预防行为提高5个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2]。2012年日本政府出台的《健康日本21(第2期)》中提出“运动第一,饮食第二,坚决禁烟,最后才是药物”的倡议,强调科学运动及健康生活方式干预个体健康的重要性[3]。孔灵芝认为“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主动管理和促进健康”是降低人群慢性病患病风险的重要方式[4]。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文本及学界对健康关口前移的探讨,本研究认为健康关口前移是通过科学手段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延缓慢性疾病的发展,从而有效降低患病概率,提升个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从宏观来看,健康关口前移不仅是生命科学或卫生医学领域的问题,更是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数据显示,在我国庞大的慢性疾病患者群体中,仅心血管疾病的患病人数已达2.9亿,国家为之付出超过30万亿的卫生费用,投入超过1 000万卫生人员[5],这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沉重压力和负担。健康关口前移的核心在于“预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要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常备不懈,将预防关口前移,避免小病酿成大疫”。健康关口前移的提出既是对世界健康发展趋势的科学把握,也是对健康发展内在规律的深刻揭示[6],其实现需要充分利用不同手段主动干预个体健康,以达成“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目标。

2  逻辑考量:体育助力健康关口前移的互嵌与生成

2.1  实践逻辑: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实践需求

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与推进需要切实回应新时代我国社会变迁中的实践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重大现实问题是现行国民健康保障体系面临着巨大挑战。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医疗卫生开支逐年攀升,其中2019年卫生总费用高达65 841.39亿元,占GDP的6.64%。有学者指出:“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的情况下,203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将突破16万亿元,占GDP的10%以上”[5]。如此规模的医疗卫生费用不仅对个体和家庭带来沉重压力,也使得国家社会保障体系重负不堪,进而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有序发展。体育作为“构建国民健康基础、缓解医疗支出压力的重要调节器”[7],其意义在于促进国民公共健康水平的提升,节省公共医疗支出,缓解社会保障的压力。研究证实,通过身体活动量的增加能够显著降低人们的医疗开支[8-11],进而减轻国家医疗保障系统的压力,具有经济性收益[12]。由此可见,体育助力健康关口的前移符合当下我国国民健康问题的现实需求。在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进程中,体育应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在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多样态诉求中实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

2.2  理论逻辑:“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的应然选择

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导致的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成为制约健康预期寿命提高的重要因素。中国死因监测数据显示,慢性病占我国老年人群死因的91.2%,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是造成60岁以上老年人群期望寿命损失的重要原因。大量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研究证据显示,不良生活方式,特别是身体活动不足是导致慢性疾病流行的重要因素。因此,增加身体活动量、科学参与体育锻炼能够有效预防各种慢性疾病,同时对于延缓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显著效用。

从“体医融合”的提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6年)到“体卫融合”的强化(“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2022年),显现出国家从更高站位来审视国民健康问题。卫生医疗、体育健身同为国民健康服务,以全民健身为手段的体育服务侧重于健康前端,以医疗干预为手段的卫生服务侧重于健康后端[13];体育资源的投入多在疾病发生的前中端,医学资源的投入多在疾病发生的中后端[14]。概况而言,体育之于健康的作用在于整体预防,通过扶持内强来改善器官的物质基础,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卫生之于健康的作用在于临床治疗,借助“神奇的子弹”进行精准干预。事实上,在健康关口前移的论域中,“预防疾病的发生、延缓疾病的发展”是核心议题,健康中国战略所倡导的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需要落实在各个层面协同推进,体育健身活动作为一种主动式、低成本、长收益的健康促进策略,是实现“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慢病防控目标的重要手段。

2.3  时代逻辑: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15]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已不局限于物质层面,相反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生活质量的提升更加关注。事实上,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进路与社会发展的侧重保持同向,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体育外交,服务于国家政治需求;到20世纪后期竞技体育的优先发展,服务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再到21世纪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服务于国民的健康需求,无一不彰显出体育发展的时代性和进步性。新时代所描绘的美好生活宏图中,健康是人民群众最为迫切的需求。体育不仅仅是身体运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精神载体,是培养健康体魄、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16],是实现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平台,理当在自身改革发展过程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断满足其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让体育独特的价值与功能更实在地服务于人民。这既是体育事业发展的要旨所在,也是时代变迁所赋予的新使命、新担当。

3  现实困境:体育助力健康关口前移的问题审视

3.1  主动健康理念共识缺失

面对日益加剧的慢性疾病问题与挑战,虽然人们已经意识到体育独有的干预功效,但主动健康的理念共识还未达成。一方面,长期以来“有病看医生,没病打打球”这样传统的认知和实践观念在国民思想中根深蒂固,已然形成了固有内设的思维逻辑和行为倾向。尽管人们对于运动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理念普遍接受,但将其视为疾病治疗及康复手段的认可度仍然不足。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成年人人均体育消费为1 758.2元,而同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国民人均卫生费用为5 146.4元,个体在体育与医疗上的消费差异揭示出人们仍处于被动医疗的状态,缺乏主动健康的思想意识。另一方面,一线临床医生等专业技术人员受自身教育背景和知识结构的影响,对身体活动与慢性疾病之间的关联仍停滞在感性认知阶段,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运动干预健康的确切机制[17],对于运动处方的方式、强度、时间、频率等核心要素并不了解,这就导致无法为慢性疾病患者开具科学的运动处方进行有效指导。有调查显示,基层临床医生经常为慢性疾病患者开具运动处方的仅占9.5%,而从不制定运动处方的占63.8%[18]。主客体双方普遍缺失的主动健康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在健康关口前移进程中理当发挥的效用。

3.2  体卫协同发展机制缺位

尽管当前体育与卫生在协作运行、平台搭建及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和实践,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未形成常态化的协调机制及沟通协商平台[19]。具体表现为:(1)组织协同缺乏。体卫协同发展推进健康关口前移离不开体育和卫生部门的组织联动,通过资源整合和平台搭建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如已成立的“海淀区体医融合示范区”“长春市体医融合健康促进示范基地”等都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但从整体上看数量有限、未成规模,更多停留在联合倡议和政策发布层面。(2)市场协同不足。我国健康产业资源结构不均衡,其中95%来源于医疗服务、医药用品和医疗器械,而健身所占的比重很低。事实上,体育与卫生系统相比,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社会影响都处于弱势地位,两者的关联度主要取决于卫生系统对体育的接收度[20]。当前体育和卫生系统的市场协同主要表现为以卫生机构为主体的康复保健服务模式和以社区为主体的全民健身服务模式。前者以健康驿站、智慧健康小屋、治未病和康复门诊等卫生服务设施为依托,后者以全民健身路径、体育公园等公共体育设施为载体,各自在其系统内部探索,彼此间缺乏相应的互动与协作。(3)机制协同滞后。在我国现行的行政条块管理模式下,体育与卫生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由此带来的目标偏离和职责模糊导致体卫协同发展过程中两者分割失衡的样态,并没有在操作层面形成有效的健康关口前移保障、服务协同机制。这就导致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程度不够深入,表现为体育和卫生部门之间没有针对疾病防治和健康服务形成制度清晰、路径明确的合作方式,无法在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方面形成完善的协同管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