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微课”的理论认识、现实审视与优化策略
作者: 卜宏波 王树明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微课项目进行理论认识,发现其具有模拟性、精致性、身体实践性以及工具性等特征。从实践考察视角对体育微课项目实践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全”轻“微”、重“表演”轻“基础”等问题进行审视,揭示体育微课设计与实践存在的不足。结合体育教学理论、竞赛规则、训练与竞赛实践经验等提出优化策略:突出主题,聚焦教学实践;把握“微”特质,突显“微”优势;创新预设,提升表现力;丰富信息量,提质增效。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体育教学技能;微课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2)03-0126-06
Theoretical cognition, realistic review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n micro-class
of basic skills competition for students with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BU Hongbo1, 2,WANG Shuming1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Chaohu College,Chaohu 238000,China)
Abstract: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micro-class of the basic skills competition for students with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was carried out,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simulation, delicacy, physical practice and instrument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al investigation, the problems of micro-course project practice, such as emphasizing "form" over "content", "full" over "micro", and "performance" over "foundation", are examined in depth to reveal the shortcomings and problems in the design and practi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micro-class. Combining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heories, competition rules,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practice summaries and other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the article proposes the following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highlighting the theme, focusing on teaching practice; grasping the "micro" characteristics, highlighting the "micro" advantages; innovating presupposition, enhancing the performance; enriching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Key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major;basic skills competition;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kills;micro-class
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的素养之一,是衡量教师资格与水平的重要内容,对提升教学效果、培养人才质量具有最根本作用[1]。近年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重要文件,均突显对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的重视。体育教学技能对教学质量和效果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是体现体育教师专业水准的重要标志之一[2]。如何科学、客观、高效衡量体育教学技能情况是体育教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其水平提升以及培养方式转变具有积极影响。
伴随体育教师培养与培训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技能评价理念与方式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自2017年“微课”取代“说课”成为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教学技能类比赛项目,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类似实践方式也逐渐成为全国范围内各省市各类教学基本功比赛、教学技能比赛、教师编制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等常设项目。作为衡量教学技能重要指标的微课能够快速得到社会认可并得以广泛运用,是其自身特征、功能与价值的良好体现。从微课项目的竞赛办法可知,其要求选手进行现场模拟式的教学活动,针对课的完整部分或某一部分片段进行简短、精炼的教学实践。微课更加注重对现场教学行为的评价,且简短、精炼的模拟教学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评价工作效率。
然而,在微课实践中仍存在认知偏差、对竞赛规则理解不清,导致实践重点把握不准,部分参与者存在照搬、模仿而陷入危险的“套路”中,影响着微课实践水平的提升和健康发展的进程,不利于其发挥对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正向促进作用。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微课项目进行理论分析,充分理解竞赛要求与微课的内在特征,并从实践视角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微课的内涵与特征、竞赛规则与要求等探寻体育微课高效发展的有效路径,提出优化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微课实践的有效策略,以期丰富微课的理论研究,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微课的设计、训练以及竞赛提供有益借鉴,为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师人才培养质量服务。
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微课项目的理论认识
《2021年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竞赛规程》中指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微课项目属于教学技能类竞赛项目,即其功能指向为教学技能评比,适应对象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因此竞赛成绩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类人才培养质量。微课项目竞赛规则明确指出,微课比赛的授课内容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一至六)中“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体操、武术”6个项目的相关教学内容;微课比赛形式为空班上课,比赛中展示的教学环节是围绕教学知识点部分(体育课教学中的基本部分)的教学且呈片段式的模拟教学,即依据教学需要对部分内容可做详略处理,教学时间限定为8分钟[3]。通过对微课竞赛性质、竞赛办法与规则,结合微课的具体实践经验等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微课具有模拟性、精致性、身体实践性以及工具性等基本特征。
1.1 模拟性
微课教学实践是在相对虚拟化的场景中展开,以空班形式,教学对象为虚拟学生,其学情特点是基于先前的教学假设,如学生的先前知识与经验情况、动作技能储备情况、学生数量与性别比例等,其教学队形、练习配合、运动时间与负荷等均具有虚拟特征。另外,由于微课教学是在较短时间内将重要教学信息展示出来,省略了大部分学生参与活动的环节,如学生学习、练习的具体场景与环节等,更多是通过实践者的语言、表情、肢体等来展现,即体现了各种条件及活动形式具有模拟性特征。
1.2 精致性
“微”从字义看,具有少、小、精妙之意,微课比赛要求较明显地体现出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时间等方面少和小的特点。而从项目竞技的角度来看,在时空各要素被极大压缩的条件下要展现出较高的教学技能,需要充分体现微的“精妙”特质。从围绕基本部分内容教学、片段式地实施教学中可以得知,微课需要展现教学主题突出、教学方法与手段高效、组织安排科学合理等多个方面,即突出精致性特征。因此,需要科学的、细致的准备,能够根据学情、教材、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等特点,合理精准地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主题,去除冗长多余的无效或负面内容,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环节,运用巧妙的方法与手段,尤其是针对性的、创新的“微”手段和教具,以便高效地完成预设目标。
1.3 身体实践性
体育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实现教学目标的课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均体现出较强的身体实践性,是区别于其他课程的一个最突出特征。因而,体育教学实践不仅包括知识水平、语言表达、教学组织以及管理技巧等指标,还要求具有一定的身体运动能力,掌握正确的运动技能。如体操、跳高、球类等项目,若没有身体练习,仅以理论的认知、头脑的想象与思考很难实现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方法传授均建立在身体实践的基础上,需要教师通过动作示范对各运动技能、方法进行分解或完整展示,并引导学生模仿、练习,在不断的身体练习中强化身体运动能力,体验不同负荷、不同动作形式、不同练习场地与器材等条件带来的身体能力提升。
1.4 工具性
微课作为教学技能类竞赛项目,能够为各类比赛评价参赛者教学技能情况提供可靠的衡量依据,其创生与发展也为人才的甄选、训练、考核、评价等方面提供参照,即体现其工具性价值。从当前应用形式与范围来看,在实践中获得的相关教学技能评价信息反馈,对教学技能培养的方式、手段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均产生积极推动作用,为提高师资团队教学水平和提升未来体育教师人才培养质量起到积极影响。
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微课实践的现实审视
2.1 重“形式”轻“内容”
教学内容得以确定后,一切教学活动均为之而展开,教学设计是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组织与安排,教学目的是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的依据[4]。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微课项目作为一种教学实践探索的新形式,是教学技能水平考评的重要指标,对提升实践效率、推动教学改革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需要正确把握实践形式的同时,注重以内容为主线来设计与安排各项活动,将实践目标与实际教学相统一,才能更好发挥微课的功能与价值。
脱离教学内容、“虚化”教学活动的问题在微课实践中表现较为突出,参赛者过多追求形式上的互动和气氛上的活跃,而忽视内容合理性。具体表现有:第一,教学缺乏主题性,出现避重就轻的现象。为了符合片段性特点,在主体内容教学环节上随意进行忽略,在教学重难点的处理与突破方面模糊,导致教学主体内容不够突出。第二,教学设计与安排过度理想化,脱离实际教学,对部分运动项目技术难度大、要求较高的教学内容,仅以一次新授课教学便使学生完全掌握完整技术动作;如在针对头手倒立、双杠等体操技术教学中,简化或缺少专门保护与帮助的教学与练习环节等;部分教学环节的设计,从场地、设施以及动作安全来看在实际教学中均难以完成,仅停留在虚假的形式化层面。第三,部分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的合理性值得商榷。类似在体操类项目教学中,以较复杂任务点的形式强化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教学安排,难以保证任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面对大班教学的场景中,运用平板电脑向学生展示完整动作技术,也难以达到让大部分学生形成正确动作表象的实际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