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建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现实阻拒与策略回应

作者: 何鹏飞 刘玲琨 董建华 吴晓磊

[摘  要]构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驱动整个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在高等教育领域,更要敢为人先,积极探索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工程,应该为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起到引领作用,致力于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基于新时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以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基础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背景,浅析新质生产力与应用型本科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的相互耦合关系,以及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应用型本科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阻拒,最后以问题为导向提出解决目前困境的策略回应,以期为新时期建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应用型本科教育;产教融合;阻拒;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5)01-0034-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5.01.006

[收稿日期]2024-08-25

[基金项目]2022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韧性评价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2107031080349);2022年兰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岩土工程虚拟仿真实验室”(项目编号:GJ2022A-1)。

[作者简介]何鹏飞(1989-),男,甘肃白银人,博士,兰州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冻土工程与环境教学。刘玲琨(1997-),女,甘肃兰州人,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董建华(1980-),男,甘肃天水人,兰州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岩土工程教学。吴晓磊(1994-),男,内蒙通辽人,兰州理工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防灾减灾工程教学。

2024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并深刻阐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整个社会在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1-3]。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世界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背景中创造性提出的重大论断,对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4]。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技术革命性突破、产业深度转型和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驱动之下,催化我国的经济结构逐渐转型为更高附加值和更高效率的生产方式。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不仅带来了发展命题,而且带来了改革命题,它代表着科技、产业、教育变革的新趋势,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新质生产力为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明确了根本方向——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以及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角色。2024年3月5日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建强应用型本科,从“有”到“强”,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充分发挥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优势。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工程,不仅强调培养学习者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也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发展机遇的重要抓手[5]。科技创新需要人才来推动,而人才培养依靠教育来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必须敢为人先,担负起时代责任,为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起到引领作用,致力于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一、新质生产力与应用型本科教育双向耦合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由传统专业向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转变、课堂教学由知识灌输向能力培养转变、科研由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变。这一举措让应用型本科院校从“无”到“有”,旨在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技术型本科专业人才。这需要应用型高校转型后调整办学目的,体现办学目标的实用性、办学面向的实际性、办学过程的实践性。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普及化阶段,随之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愈加严重,如师资力量不均衡、教学质量下滑和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缓慢等。舆论中常出现学生就业困难和企业招工困难等相互矛盾的现象,究其原因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没有紧跟或提前布局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当下,应用型本科教育为新质生产力赋能的战略地位凸显,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新技术要素、满足产业升级迫切需要研究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等多种培养模式协同推进。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在生产力三要素之间实现三者的协同提升,这意味着高校作为科技、人才、创新的汇集点,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应该积极行动,有所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关联在于其本质性质的匹配和互补,最根本的地方在于创新和质优。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应用型本科教育加速提质培优、增值赋能,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快车道,在人才培养方面始终将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核心宗旨。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改变了传统生产力,它呈现出科技创新驱动、知识需求密集、产业价值链重构等一般性特征,实现了各个要素的深度融合和全面提升,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有着高度一致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在科研创新驱动方面,田福元明确指出“要在全国范围内支持100所高校加强实习实验实训平台和基地建设,通过项目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6]。通过强调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和科研项目参与机制、通过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同时立足自身特色和产业需求力求科研成果实效性转化。第二,在知识需求密集方面,参与应用型本科转型的普通高校均从各方各层入手致力于多元化人才培养,以学科交叉融合为抓手、以优化专业结构为着力点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根据教育部给出的数据,2017年,批准设置目录外新专业43个,其中93%以上为应用型本科专业;打造了一批地方(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应用型本科突出人才跨学科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7]。第三,在产业价值链重构方面,科技进步和创新技术的应用,使产业价值结构链发生重构,应用型高校采取以市场需求导向为主的教学模式,打出“产教对接、产教合作、产教引领”的组合拳。各高校专业建设力图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帮助解决产业升级的核心问题。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教育自转型建设以来一直秉持并实践着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诉求,为学生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为产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为构建创新驱动的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贡献着重要力量。

(二)新质生产力催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创新,创新驱动的关键是人才驱动,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和决定性的因素,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无疑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8]。应用型本科高校拥有着人才荟萃、学科齐全、思想活跃、基础雄厚的优势,所以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发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充分发挥自我优势的基础上直面挑战、有所作为。首先,应用型本科要坚定创新人才培养的定位,在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之下,尊重教师与学生的创造力,同时还需进一步把控毕业生质量这一关键点,把质优作为创新的底线。其次,新质生产力是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先进生产力,也就是说高校毕业人才所面对的是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材料,这就要求应用型高校应把“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合,以技术知识与数理逻辑、开放性思维与创新、专业能力与学习、团队合作与沟通、探索与思辨、创造与设计、习惯与心智、价值与态度、社会与责任等9种能力,作为评价未来高素质人才的核心指标,全面提高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的适应力、就业力和竞争力[9]。最后,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必然前提。应用型本科是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探索的主力军,不仅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和推动者,也是创新导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综上所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朝着建设强国的目标前进,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抓住新时代发展的机会主动作为,将自身坐拥的人才优势转变为企业创新需求的发展优势,为构建培育适应与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体系担当责任。

综而述之,新质生产力和应用型本科教育之间存在着双向驱动的内在关联,一方面,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力量,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也正在催生引发应用型本科教育发生变革。这种双向驱动的关联体现了教育和产业之间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通过教育的改革、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才能够实现创新复合型人才与产业实际需求的良性互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二、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建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现实阻碍

应用型本科教育被看作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在实践性培养和产学研结合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当下的科技变革的时代巨轮中,依然面对着诸多挑战和不足。部分高校存在过分追求应用型转型、人才培养模式滞后和产教协同力度不够等的难题难以突破。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误点:新质人才本质泯灭

新质人才是指在新质生产力发展阶段下,具备特定特质和技能的人才,能够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具有创新能力、跨界融合能力等综合精尖能力。新质生产力的质量导向必然内含人本属性,关注的是绝大多数人,而不是少部分人,强调的是生产力的内在质量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10]。部分地方高校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构建“应用型大学”,但是这种对于应用型高校的过分追求,容易导致一部分教育目标的混乱。首先,许多学科专业由于本身一直以来的学科特点,在转向应用型人才方面是存在挑战的。许多综合性高校、师范类院校的学科设置错综复杂,比如哲学、文学、历史学等,这些学科专业本身发展的逻辑背景就很强,这种学科领域是否也要摒弃以往的学科建设逻辑进而向应用型转向是当下亟需理清的问题。其次,过度地追求应用型转型就会导致教育目标的扭曲。部分高校过分重视学生的就业率,将就业率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也有一些高校误以为高质量就是追求指标数据,过分看重院校层次的升级,把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作为衡量学生素质的准绳,这种偏重应用能力而非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培养的学生无疑是对理论知识缺乏深刻理解的。如若把握不好高校的应用化转型的度就会偏向“商业化”,埋没了教育的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内在价值,因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和本心是培养人才,先“人”才有“才”,人才一定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成才的。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痛点:人才培养模式滞后

教育数字化不仅是国际高等教育领域关注的聚焦点,同时也被看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大重要命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1]新质生产力是包括了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先进生产力,在教育领域最终的效能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这是由教育的根本问题所决定的,也是教育同其他行业在数字技术应用上的本质区别[12]。目前,各个高校面临着具有多元差异的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化认知的困境,并未形成一个具有秩序性、深度化的数字化思维,忽视了教育数字化是一个需要学校各种要素与数字技术长期融合、不断完善教育数字理念的过程。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高校管理者对于教育数字化发展趋势的认知不足,将教育政策看作是一时的压力而非未来发展的战略机遇,因此在资源配置和决策的过程之中缺乏长远规划,导致资源浪费和后续工作低效;二是对于落实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教师仅仅将数字化工具视为辅助的工具或手段,甚至持有排斥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数字化教育的推广和深入,导致数字化技能型人才培养缺乏科学导向。总的来说,高校数字化思维的欠缺、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就会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和实际产业所需之间存在较大的鸿沟,无法达到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突破的要求。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难点:产教融合不畅

产教融合的组织形态不断演变,2023年7月,首个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江苏常州成立,标志着产教融合在产业侧迈出了重大创新的步伐[13]。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作为横跨教育和产业两大紧密联系的系统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必然要求高效能、高起点、高质量[14]。产教协同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仍然存在协同力度不足的问题。首先,根源在于产校双方对于合作模式的认识存在偏差。学校中课程内容过于陈旧,或者虽是更新了教学内容但却未将实践技能培养的目标落在实处,教师秉持着以往的教学观念并采取老旧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内容和产业实际需求脱节;产业对于产校合作的动力不足,对与学校合作持观望态度,认为合作带来的收益并不明显,不愿意花费额外的成本来协助产校合作,表现为积极性不高、高校单侧发力。其次,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仅仅给毕业生提供简单的实习或就业渠道,甚至有些院校虽然给予学生自主实习的机会,却未曾对实习过程质量进行监控,最后让实习技能提升的黄金时间白白浪费,最终简单地通过一纸“实习证明”来体现;同时一些企业很难保证和高校长期的合作关系,十分欠缺合理的教育理念,对于实习生的培训缺乏和学校之间的衔接,缺乏关键核心技术的传递,将实习生看作是“廉价劳动力”。产教协作力不强、配合度不够的问题会严重制约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发展,很难产生更加强劲的创新驱动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