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策略研究
作者: 刘晓平 吴文静[摘 要]发展型资助育人是高校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时代要求。当前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存在育人理念没有形成共识、育人体系尚不健全、育人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五育融合”视域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应树立“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坚持系统性、协同性和时效性三位一体的工作原则,遵循“经济帮扶+教育帮扶”深度融合的工作思路,最终形成以立德树人为首要、以全面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念,提升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实效。
[关键词]五育融合;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5)01-0040-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5.01.007
[收稿日期]2024-10-0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网络空间青年亚文化的时代表征与政治引领研究”(项目编号:23JDSZ3148);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全面发展视域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实践研究”(项目编号:YGJ2462)。
[作者简介]刘晓平(1992-),男,江苏连云港人,硕士,徐州工程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吴文静(1984-),女,江苏徐州人,硕士,徐州工程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作为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重要特殊群体,为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的要求。2023年全国累计资助普通高等教育学生4 529.63万人次,资助资金1 854.38亿元,各项学生资助工作持续深化。然而,在对他们实施资助的过程中发现,受助学生除了经济困难外,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存在着不同层面、不同程度的问题。我们不仅要通过资助改善他们学习成长条件,更要将资助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劳育(以下简称“五育”)深度融合,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促进受助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受助学生成长成才。
一、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时代价值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资助育人过程中要把“扶困”与“扶志”“扶智”紧密结合,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的有效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发展型资助育人就是按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关于资助育人工作的内涵要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一)促进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1]让每个学生享受受教育的权利,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实现教育公平关注的重点群体之一。经济资助是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学习最基础的保障,同时,高校应主动关心关爱受助学生,精准掌握受助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因人施策开展教育帮扶,形成经济帮扶和教育帮扶合力,发挥资助育人的最大效能,让每位学生都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促进深层次教育公平[2]。
(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从时代发展要求来看,单纯的经济资助已经不能满足家庭贫困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应关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3]。发展型资助育人打破了传统学生资助理念中片面强调经济资助的固有认识,由经济资助为主向全方位资助育人的深层次转变,以实施对受助学生资助为契机,坚持系统性和个性化原则,更新工作理念,丰富工作内容。教育和引导学生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扎实专业知识技能和能力、健康体魄、良好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劳动意识等,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促进受助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道路奠定坚实基础。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来看,其核心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构建要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创新学生资助思路方法,将育人工作贯穿于学生资助工作始终。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精准资助,强化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培养学生阳光自信的心态、感恩奉献的意识、勤奋自强的习惯,使受助学生感受到关爱和尊重,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自觉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切实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赋予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以“育人温度”。
二、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型资助育人理念尚未形成共识
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实践与理论研讨会中首次提出了发展型资助理念,《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第一次提出高校学生资助应逐步从传统保障型资助转变为发展型资助。然而,当前的资助方式主要是以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学费及生活费为主的经济资助。发展型资助育人理念除了应当关注大学生的经济困难之外,更加强调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进行全方位支撑,需要高校针对不同个体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和帮扶[4]。总体而言,高校对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在受助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还存在重“资助”解决受助学生经济困难、轻“育人”解决受助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
(二)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尚未健全完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要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其中关于“资助育人体系”要求完善和健全“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资助育人长效机制。部分高校也做了有益尝试,如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探索“4SG工作法”、盐城工学院构建“四位一体”发展型资助体系等。但部分学校对受助学生的育人标准设定不够清晰,育人活动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在经济扶持的基础上,针对受助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全面、系统地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有效促进受助学生全面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
(三)发展型资助育人责任没有落实到位
促进受助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全面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实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这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参与,贯穿于受助学生在校学习全过程,对受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引导教育。实际工作中,一般主要由受助学生所在班级的辅导员具体落实资助工作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而对于受助学生在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重视不够、介入不多,不能提供差异化的育人服务,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未形成全方位支撑[5]。同时,还存在育人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往往以讲座、培训等传统方式为主,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难以激发受助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影响对受助学生的育人成效。
三、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实施理念
发展型资助育人是在对经济困难学生实施经济资助的基础上,将资助与“五育”深度融合,促进受助学生全面发展[6]。要以“五育融合”理念为引领,以项目式资助为载体,以长效监管机制为保障,以学生资助范式三重转换为基础,打造系统、多元、精准、互动的“资助+五育”资助育人模式,促进受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全面发展。
(一)树立“以生为本”工作理念
发展型资助育人实施过程中,要树立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将通过资助解决学生经济困难,通过“五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深入融合,实现资助工作育人成效。要实现资助从“保障型”到“发展型”转变,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要实现资助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根据新时代大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需求,帮助不同类型、不同特点受助学生解决不同问题,构建全方位的发展型资助体系。
(二)坚持“三位一体”工作原则
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实施需要遵循系统性、导向性和实效性原则。一是系统性原则。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实施需要将资助和“五育”各项工作进行整体规划,确保各部分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学生成长发展。同时,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是一个动态系统,需要随着学生的成长变化而不断优化调整,确保育人体系有效运行。二是协同性原则。学校作为资助育人的主要实施者,应整合校内各部门、各学院资源,各方密切配合,确保信息畅通、工作有序衔接配合,形成育人工作合力,共同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要将经济资助、价值引领、素质培养等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资源的整合协同,实现资助育人效益的最大化。三是实效性原则。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关注学生实际困难和发展需求。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情况、心理状态等,精准识别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资助和育人服务。注重资助育人的实际效果,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成果作为衡量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标准,不断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工作方法和措施,提高资助育人工作质量。
(三)遵循“经济帮扶+教育帮扶”深度融合的工作思路
实施多种形式的经济帮扶,解决学生经济困难是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基础。同时,在实施资助过程中,将“五育”和资助全方位深入融合,将“经济帮扶+教育帮扶”深度融合,即在实施经济帮扶过程中,全面梳理受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经济帮扶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落实“五育并举”育人理念,并将“五育”的要素、内容和方法相互融合,促进受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德育方面,教育受助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自信自立自强、积极乐观、主动进取的人生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习惯。在智育方面,教育受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和职业发展目标、相应的学习生涯规划、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自觉提升学习能力。在体育方面,引导受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根据兴趣自觉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并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团队合作意识。在美育方面,引导受助学生参与美育活动,培育审美能力,学会发现美、欣赏美、热爱美,培养学生的阳光心态。在劳育方面,引导受助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自觉参与日常劳动,树立自立、自强意识,摒弃“等、靠、要”的思想,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改善生活和学习条件。
四、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实施策略
(一)坚持德育与资助的融合
将德育放在首位,强化德育在发展型资助育人中的作用,确保受助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提供经济支持帮助的基础上,对受助学生进行精神层面的帮扶和引导,激发受助学生内生动力。健全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心理帮扶计划,让学生在感受到学校和老师对自己的认可与关怀中自信自强,注重受助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与此同时,要将德育与其他各育融合,在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中渗透德育元素,使德育成为“五育融合”的灵魂。
1.培养正确观念。一是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受助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引导受助学生通过努力奋斗改变命运。例如,组织受助学生观看励志电影、阅读成功人士传记、分享优秀校友成功经验等,激发他们的奋斗精神。二是培养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资助,感恩党和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关怀,将来回报社会。例如,可以开展感恩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等,强化感恩教育。
2.增强心理韧性。一是帮助受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受助学生可能会产生自卑情结,通过心理辅导、团队建设等活动,提升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二是提高受助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通过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受助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使其在面对困境时不言放弃。
3.激发奋斗动力。一是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受助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如选树表现优秀贫困生典型,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为受助学生树立榜样。二是鼓励受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例如,参加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活动,让受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增长才干,培养社会责任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