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PP模型的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成效评价研究
作者: 尹娟 徐楠 郭进
[摘 要]实践教学成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评价是实践教学成效的重要反馈渠道和监控手段。本文引入CIPP模型,结合实践教学现状,围绕环境基础、资源配置、实施执行和成果绩效4个方面构建实践教学成效动态评价模型。其中,环境基础主要对实践教学的需求分析和目标定位进行评价;资源配置重点对实践教学的教学条件和投入保障进行评价;实施执行主要对实践教学的类型、过程、管理进行评价;成果绩效则是对实践教学的显隐性成果进行评价。在动态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设计了动态评价活动实施方案。
[关键词]CIPP模型;实践教学;评价模型;评价指标体系;指标选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5)01-0147-08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5.01.023
[收稿日期]2024-08-0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校企融合背景下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项目编号:231104838130013);金陵科技学院校级教学管理研究专项课题“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JXGL202207);金陵科技学院校级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需求和质量双重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GDJY202320);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新文科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2NSDJG026)。
[作者简介]尹娟(1990-),女,安徽宣城人,硕士,金陵科技学院智能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实验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学。徐楠(1973-),女,河南信阳人,博士,金陵科技学院智能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学管理。郭进(1989-),男,安徽宣城人,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应用型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社会对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广泛学科视野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实践教学的作用不容忽视[1]。2021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强调要强化实践育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落实实践教学改革工作。高质量的实践教学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还能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自我展示平台,但从目前的实践情况看,实践教学的高效实施仍面临诸多问题。宏观层面,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间存在错位;微观层面,学科竞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实践教学模式仍处于浅层次。因此,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既是保障实践教学高效高质量开展的有效手段,又是落实实践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
本文提出基于CIPP模型的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成效评价体系,是以提升高校实践教学成效为基础,结合实践教学的特点,借鉴CIPP评价模型的4个评价阶段所构建。这套成效评价体系从实践教学环境基础能力、实践教学资源配置能力、实践教学实施执行能力、实践教学成果绩效能力4个方面选取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可为实践教学评价从静态评价向动态评价转换、从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转换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一、实践教学评价研究现状与CIPP模型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一)实践教学评价研究现状
1.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功能。实践教学在应用型高校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是培养学生操作性、应用性和实践性技能的关键环节,更是塑造学生成为行业企业所需人才的必经之路。实践教学是经过高校精心组织和系统规划实施的一系列的实验、实训、实习和毕设等教学环节,旨在检验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技能。现有研究对实践教学的模式、体系、改革等展开了较为丰富的研究。例如,王亚平等[2]将物联网工程专业与智能交通应用相结合,设计面向智慧交通行业需求的“一中心二融合三依托四环节”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李峰等[3]提出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要围绕“项目—课程—实践”进行全方位教学改革,实施“项目驱动、产教融合”的协同合作教学,及“案例导向、多维互动”的一流基础课程改革和“综合创新、全面开放”的创新实践教学育人模式。一些学者还聚焦具体课程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优化实践教学内容,重构实践教学体系。例如,高俊枫等[4]针对传统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资源短缺、教学内容系统性不足和相对脱节等问题,结合课程特征重构了实践教学体系。
本文参照耿玉等[5]的研究将实践类型划分为基础实践、毕业设计、创新实践3类。其中,基础实践指常规性的实习实训、课程设计、课内实验、社会实践等;创新实践包含产教融合项目、校企合作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教融合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学科竞赛等。
2.实践教学的成效评价。近年来,高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分别从不同的维度对应用型高校的实践教学成效评价进行了持续探索和改进,主要聚焦在3个方面:第一,具体课程的实践成效评价[6];第二,基于专业特点构建符合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7];第三,针对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对高校实践教学成效进行评价。例如,郑谦等[8]从实践教学过程、师资、环境以及质量监控4个方面,构建了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张晓花等[9]提出了由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师生互动以及教学效果等要素组成的新工科大学实践教学方案,并构建了实践教学评价模型。
CIPP模型作为一种决策导向的评价模式,能够克服目标导向评价模式的局限,从背景、输入、过程、结果4个方面全面评价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但现有文献中将CIPP模型应用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较少,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具体专业的实践教学为研究对象,如李宝虹等[10]针对管理类专业、孟越[11]针对传媒类专业、杨海华等[12]针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探讨了CIPP模型的体系构建,难以全面反映实践教学的整体性和复杂性。此外,现有研究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量化的实证支撑,且在评价中大都关注了实践教学的结果,忽视了实践教学的动态性过程及参与主体的需求和多样性,导致评价结果难以全面反映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也难以为实践教学的长期发展和改革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指导。
基于此,本文结合CIPP模型,从实践教学的背景、投入、过程、产出4个方面出发,构建一个多维度、多指标的实践教学评价综合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全面、系统的评价,为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客观的指导。
(二)CIPP模型及可行性分析
1.CIPP模型。CIPP模型由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 D.L.)提出,其核心理念是“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在证明,而是改进”。CIPP模型是由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和结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4个方面组成的,是一种以决策为导向的动态评价模型[13]。其中,背景评价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方案目标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输入评价在背景评价的基础上,梳理并合理配置现有资源,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过程评价通过对方案执行情况的有效监督与实时反馈,为修正、改进方案提供依据;结果评价则是对方案实施结果进行分析。概而言之,CIPP模型能够提供全面、全过程的信息以帮助目标的确定、计划的修订、方案的实施以及结果的考核。
2.CIPP模型与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评价的契合性。实践教学在应用型高校中占据重要地位,本质上与CIPP评价模型的适用范围高度契合。实践教学是一个多维度、多方主体参与的复杂教学过程,其实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且育人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依赖长期的积累过程。因此,需要对实践教学的背景、输入、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全过程的评价,而不仅仅是针对结果的简单评判。在时间维度,实践教学环节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是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规律精心安排的,这就要求在评价实践教学时要考虑到其时间上的延续性和阶段性特点;在空间维度,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现实场所。同时,实践教学过程是由具体实践教学活动—课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成的立体教学空间,这就要求在评价实践教学时要关注到其在空间上的广度和深度;在质量维度,实践教学的育人效果要符合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要满足学生个人对能力培养的期望,这就要求在评价实践教学时要关注到其质量上的符合度和满意度。此外,实践教学过程还涉及多方主体的参与,包括学生、任课老师、企业以及教学管理人员等,这就要求在评价实践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各方主体的需求和利益。鉴于实践教学的复杂性和多维性,CIPP模型因其全程性、系统性的特点而尤为适用,能够兼顾实践教学背景、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过程和实践教学结果4个方面,对实践教学在时间、空间及质量等维度展开全程性、系统性的评价。
实践教学成效评价的核心目的在于及时反馈评价结果,进一步改进实践教学活动方向或优化具体方案,使得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落脚点更坚实稳固,以此形成一个“评价—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CIPP模型的核心理念贯穿了背景、输入、过程和结果4个阶段。CIPP模型能够在人才培养方案及实践教学大纲设定阶段就广泛征集建议,确保实践教学与实际需求紧密相连;在实践教学准备阶段,该模型能够系统地梳理实践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实践教学实施中,该模型以课堂、学期、学年为周期建立起实践教学成果的反馈机制,将学生的反馈、教学效果的评估等信息及时用于教学方式的调整、教学内容的优化等。鉴于实践教学评价改进性的需求,CIPP 模型因其反馈性尤为契合,能够将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问题及时反馈,以便调整实践教学方式,提高时效性。
二、基于CIPP模型的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一)动态评价模型
本文基于CIPP模型构建了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成效动态评价模型(如图1所示)。这一模型展示了实践教学评价的完整流程,强调了各阶段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反馈机制。首先,在背景评价阶段,主要对环境基础进行诊断性评估,分析实践教学的环境和目标,评估目标定位、产学合作和专业特色等内容,明确实践教学的方向和定位;其次,进入输入评价阶段,这一阶段聚焦于资源配置,对实践教学资源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师资投入、场地设备和组织保障等要素,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再次,进入过程评价阶段,即实践教学的实施执行阶段,重点关注实践类型、实践过程和实践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最后,进入成果评价阶段,对实践教学成果进行终结性评价,包括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各方评价,以直观反映实践教学的绩效和影响力。基于CIPP模型的实践教学评价模型,为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提供了全面、系统的评价框架,有助于推动实践教学的持续改进与优化。
图1 基于CIPP模型的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成效动态评价模型
从图1可以看出,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4个阶段存在相互依存和影响的关系。环境基础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前提条件,如果环境不佳,那么实践教学的过程及效果自然会受到影响。而资源配置则是实践教学的关键因素,它需要根据环境基础、实践类型和实施过程的具体需求来动态调整,以确保实践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同样,过程评价中的实践类型、实践过程和实践管理等也会对资源配置和成果绩效产生影响。如果实践过程管理得当,那么实践教学的效果自然会更加显著,反之则可能导致效果不佳。实践教学的成果绩效不仅受到环境基础、资源配置和教学实施的影响,而且其表现也会对环境基础、资源配置以及实施过程带来正向或负向的反馈,进而对这些要素进行调整和优化。可见,每个阶段都会受到前面阶段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也就是说这4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共同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实践教学评价的整体框架,通过对每个阶段的深入分析和评估,以全面了解实践教学的现状和问题,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优化和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二)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CIPP模型的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涵盖了实践教学的背景、输入、过程及成果4个方面。为了更深入地评价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每个一级指标下又细分3个二级指标,共计12个二级指标。进一步地,将12个二级指标细化为32个三级指标,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细致性和量化性(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