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耦合机制探赜

作者: 刘颖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新论断,将三者脱域于工作领域与学科范畴,呈现出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以至协同发展的动态关系,即“三位一体”样态。经历分立到耦合演进过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机遇挑战下,耦合机制应运而生。“三位一体”耦合机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积极调整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认知,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理论成果。在理论原理层面,教育是前提与基础,奠定耦合坚固度;科技是支撑与动力,增加耦合协调度;人才是主体与目的,保持耦合持续度;创新是耦合点,确保耦合流畅度。面对实践推行的困境,以党的领导为节点进行“互嵌”,以人民满意为旨归“互通”,聚焦主体、主力、队伍保障“互促”,既抓“牛鼻子”基础研究又联动发展“互鉴”,以此推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科技、人才、耦合

[中图分类号]  G5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5843(2024)02-0007-08

[DOI]  10.13980/j.cnki.xdjykx.2024.02.00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相较于历届党代会将三者纳入经济发展、民生社会、党的建设等领域或分立或结合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并提,细化基础性、战略性功能,作为科教兴国、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单独成章,又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三个第一”定位,“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大目标”“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三大方法论”,共同构成了“三位一体”体系。教育、科技、人才脱域于工作领域和教育学、经济学及人才学学科范畴,因“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再嵌于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呼唤三者相互作用、彼此影响、难以分割以至协同发展的动态关系,呈现出立体、“链式”耦合机制样态,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创新理论。

教育、科技、人才分属中央教育领导小组、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和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的侧重点、阶段性、关键期不同,价值取向、依托主体、着力重点也不同,如何把握三者复杂耦合关系来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基于此,立足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从三个维度探究“三位一体”耦合机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何以必要及可能;从理论层面分析原理,如何通过坚固度、协调度、持续度、流畅度实现运作;从实践层面针对耦合可能遇到的困难障碍,如何“互嵌”“互通”“互促”“互鉴”推进落实,对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耦合机制的三重逻辑

“三位一体”耦合机制“从无到有”演进的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体现了党对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体现了守正创新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方法论[2]。

(一)现实逻辑: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呼唤“三位一体”耦合机制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3]。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分立部署教育、科技、人才已无法应对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亨廷顿将现代化的一般属性概括为革命性、复杂、系统、全球化、长期、阶段性、同质性、不可逆和进步性[4]。在工业化到城市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以至于智能化的人类文明进程中,教育、科技、人才是地区或国家以生产力现代化赶超、实现、发展现代化不可规避的领域。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对三者关系提出要求。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若沿袭依靠要素驱动的老路,物质资源将无法持续供应,要转变发展方式以科技、创新驱动。教育发挥人口功能,提高素质、改善结构以提高劳动力效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大“蛋糕”。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指出,科技跑赢教育造成结构性失业,教育“数字鸿沟”使“马太效应”加剧。2020年,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面临基础研究跟不上致使核心关键技术“卡脖子”的问题。基于此,要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扶智扶志,共享教育资源,使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面对“各领域齐头并进,并联式发展”[5]的内生矛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需以教育弥合两者不均,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教育发挥生态功能,让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理念,通过科研攻关提高解决生态问题能力。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需要教育发挥文化融合与革新功能,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入耳、入脑、入心,让中国“大同文明”“和合”精神在世界舞台唱响。

(二)历史逻辑: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耦合历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领域分立。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现代化处于自发的游离状态,被挤压在一条窄缝中断续地进行”[6],尚未获得独立存在的基础。教育是革命武器,指导了教育战线、路线,培养了军事管理政治人才。吸收了先进国家科技发展经验,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初步激发了科技创新思想。人才工作解决了革命依靠谁,农村根据地革命队伍建设,为战争提供人才,培养新干部是战斗任务等问题[7]。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三位一体”初步形成。针对中共八大提出的“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目标,由强调政治功能转变为社会功能,尤其是经济功能。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首次阐述了三者的关系,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以实现现代化。邓小平提出在党内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空气[8]。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三者呈现低水平耦合。“中国式的现代化”,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探索国民经济调整过程中提出的重要思想。党的十二大到十四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之于经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明确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党的十六大报告在经济领域部署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两大战略”(以下简称“两大战略”)。党的十七大报告增加了人力资源强国战略。胡锦涛倡导“两大战略”要结合实施[9]。新时代要求“三位一体”高水平耦合。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创新驱动纳入“两大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大战略”(以下简称“三大战略”),伴之以科技强国、教育强国,在经济领域论述创新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提出“三大战略”“三大目标”“三个第一”定位、“三大方法论”,旨在以高水平耦合实现高质量发展。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以高水平人才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塑造中国特色创新生态。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在经济新体制下改革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分配制度以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

(三)理论逻辑: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科技、人才思想

教育、科技与生产力、社会生产密切相关。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教育融合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构建、更新生产关系,是社会劳动力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指向现代生产。由于“劳动力的教育费用随着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为了谋取更多利润,资本家必定增加教育经费。综合技术教育的推广涉及生产过程和基础生产工具技能的普及,这将确保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工艺教育在工人学习中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一过程抛弃了大工业时代掩盖社会生产过程和各部门相隔离的帷幕。最终,教育与劳动相结合以实现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全面发展,从潜在的劳动力转变为专业劳动力,使其成为适应社会生产发展和科技变革需要的“全新的人”和“新一代生产者”。科技创新涉及生产工具的演变。资产阶级为了生存而对生产工具、生产关系,以及整个社会关系不断进行革命。此外,科技创新还包括工艺学、力学、生物学等理论科学的新发现,例如哈维通过发现血液循环,将生理学(包括人体生理学和动物生理学)确立为一门科学[10]。

列宁在批判尤沙科夫对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剽窃和歪曲的基础上指出,机器技术的提升使得生产技术从工人身上并入机器劳动职能,简化了生产过程管理、监督调解等职能。由于机器革新,新技术新工艺的创造和运用更需要科技的提高与进步,亦即科技发展使智力因素增长,生产劳动变成科学劳动,社会劳动智力化程度提高。因此,要通过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把科学技术引入生产领域,使生产劳动进入教育领域,教育传递生产技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成为培养和造就具有知识技能劳动力的重要手段。科技教育在现代化社会生产中成为有机部分。基于此,列宁在19世纪末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劳动与教育教学的双向关系,只有将教育教学同生产劳动结合,才能达到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所要求的高度,构成大工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也是必然要求、必经之路和需要遵循的原则。

二、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耦合机制何以运行

从理论层面揭示原理是实践先导。耦合指教育、科技、人才相互作用、彼此影响、难以分割以至协同发展的动态、立体、“链式”关系。在三个子系统的良性互动下,呈现出依赖交织、协调促进的局面。耦合机制由无序走向有序机理,通过耦合的坚固度、协调度、持续度、流畅度实现运行。

(一)教育是“三位一体”机制的前提与基础,奠定耦合坚固度

随着时代向前、世界竞争激烈,教育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凸显。党的十二大报告将其作为经济战略重点。党的十七大至十九大报告中将其置于民生的突出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教兴国单列一章,教育、科技、人才并提,地位跃升至最高点。舍此,科技和人才工作将沦为无源之水。

1. 教育赋能科技以根基和迭代。马克思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需要“培育创新文化,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教育通过反映生产力发展需求、施加反作用赋能科技。一方面,普及知识、传授技能是赋能根基。马克思指出,人获得劳动技能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11]。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多层次、宽领域地教育普及科技知识技能,提高科技素质进而优化人力资本质量,使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摆脱仅依靠劳动力成本低而导致要素驱动力弱的局面。另一方面,涵养科技素质迭代赋能。科技是发展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源头。从战略层面科学研判、统筹规划、长远部署,将科技伦理、科技敏感度、科技运用度等科技素质的种子埋在青少年心中,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由ChatGPT等人工智能颠覆性技术革新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意识形态威胁,确保社会主义方向,坚守住意识形态领域阵地。有学者指出,“要把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当作德育的重要目标”[12]。此外,教育可提高运用科技服务国家战略发展能力,积累创新成果,更新科学技术,更迭生产工具,以高科技素质提高科技转化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

2. 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潘懋元提出,教育和人才是教育最重要、最基本的内部关系[13]。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属性是“培养人”。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一旦教育上去了,人才就会像井喷一样涌现,形成强大的竞争力。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大师。这就需要遵循教育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五人目标”,构建公平、合理、科学、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使各类人才充分涌流。教育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供耦合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对“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一方面,全社会教育宣传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氛围,以兑现“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之精神维度;另一方面,培养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弥合新时代创新型人才供给与需求差距。

(二)科技是“三位一体”机制的支撑与动力,增加耦合协调度

科技作为独特的知识产出和应用活动,涉及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认知和解释,并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实际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科技具有经济功能和实践操作属性[14],旨在弥合三者发展不均,使耦合机制回归协调运行。

1. 科技对教育发展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首先,邓小平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15]。也就是说,科技决定了教育发展的程度水平。科技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为人民行使受教育权利,享受教育成果提供时间、丰富内容、增加形式。其次,科技推进教育公平。多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使数字资源、优秀教师、理论数据等教育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并向薄弱地区、薄弱学校、薄弱环节、困难人群倾斜。科技扩大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面,突破了时空限制,呈现出多元手段,缩小了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开幕,提出了“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展望。再次,以科技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大数据技术在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基础设施、文献中心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随后,在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通过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使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022年,在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时,习近平总书记将科技之于教育的作用具象化,既用于保护修复、综合利用古籍典藏,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又有助于建设学术资源库,搜集、整合、编辑、拓展、共享文献信息,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术资源信息平台,提升教育文化软实力。最后,新科技催生教育革新浪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与教育深度融合,“要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1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