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八项行动背景下高校国际化实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作者: 程琳 李茹 石曼丽[摘 要] “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为我国高校“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明确了国际化实用型人才培养取向。高校应关注语言类、基础设施建设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能源类等与“一带一路”发展需求紧密关联的学科专业国际化发展,重视培养具备跨文化沟通素养、国际从业技能、良好综合素质和坚定国家文化信念,能够胜任国际事务工作的国际化实用型人才。基于现行国际化实用型人才培养问题,我国高校应明确国际化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国际化+应用型”的专业课程体系、全面完善外语教育、探索学生综合素质多元培养路径、加强国家文化信念教育、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搭建“一带一路”国际化实用型人才培养专项平台等以优化创新国际化实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一带一路”国际化实用型人才的精准供给。
[关键词] “一带一路”八项行动;国际化实用型人才;专业需求;高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5843(2024)02-0015-08
[DOI] 10.13980/j.cnki.xdjykx.2024.02.003
2023年10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并明确了“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具体内容与行动方略。10年来,我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1],全面推动“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实施,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2],“一带一路”建设所涉及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无一不需要专门的高端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3]。面对“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国高校教育应更新传统人才培养观念,走“新常态”之路,大力培养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实用型人才,扎实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4]。因此,如何适应“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发展需要,构建与之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符合“一带一路”发展需求的国际化实用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亟待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国际化实用型人才的定义和素质要求
国际化实用型人才通常是指具有国际视野、熟练掌握国际语言、能够在国际环境中顺利开展业务工作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在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国际化实用型人才需要具备跨文化沟通素养、国际从业技能、良好综合素质和坚定的国家文化信念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一带一路”八项行动战略发展需要,以下是国际化实用型人才的具体定义和素质要求。
(一)国际化实用型人才定义
国际化实用型人才是国际化人才与实用型人才的有机结合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际化,二是应用型。国际化人才主要是指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胸怀以及国际交往能力,掌握国际前沿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及以上国际语言,在国际活动中能有效沟通交流和解决具体问题,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级人才。实用型人才主要指实际操作能力强,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能在平凡岗位上忠实履行职责及创造劳动价值,具备实用性、技能性和职业性的人才,如“一带一路”的水电站、风电站、光伏电站的维护管理技术人员,以及现代化机场和码头的信息管理人员等。
(二)国际化实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
1. 跨文化沟通素养。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无论是中国对外投资,还是外国对华投资,都彰显了国际友谊和交流合作。跨文化沟通素养是参与“一带一路”八项行动、解决国际事务冲突等重大事件的必备素质,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外语语言能力、国际化视野、国际理解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掌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具备出色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能有效传递需求、目的、情感和文化,建立稳定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全球视野和国际意识意味着以更高的视角和明辨能力观察审视发展问题,以超越地域企业的思维方式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国际理解力是指以开放的心态和更高的共情能力了解世界发展动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尊重异国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和禁忌等文化差异特征。跨文化交流能力意味着既要掌握本土文化知识,又要熟悉国际商务文化和礼仪,需要具备较强的异域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在社会背景、意识形态、生活习惯、文化传统迥异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和促进国际合作。
2. 国际从业能力。目前中国已经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5],“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许多重大项目在各国开展,需要大量具备国际从业能力的人员。国际从业能力主要指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并能够在国外开展工作的能力,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熟悉国际前沿的专业技能以及一定的跨学科能力和数字信息处理能力。从事国际专业工作的前提是具备深厚、全面、前沿的国际化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通晓并熟练运用国际专业标准、规则惯例处理专业问题,以适应国际市场发展的规范要求。由于国外不同国家教育体系和学科知识划分与我国传统精细化的分科教育存在差异,在专业合作方面存在一定障碍,因此需要具备跨学科思维和能力,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的专业问题。此外,在当前大数据和数字经济时代,国际从业人员还需具备一定的运用和处理信息技术的能力,通过运用区域数字化、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合理规划产业结构,提升生产技术、产品工艺,增进行业生产效率,在“一带一路”八项行动建设中创造实实在在的产业价值。
3. 个人综合素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工作人员长期生活在异国他乡,需要良好的个人综合素质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业务环境和异域生活环境,从而保障组织和项目的稳定发展。良好的个人综合素质是指具备身心健康、团队合作、乐善好学、开拓创新和危机应急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是国际化实用型人才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也是任何从业人员生活和工作的基础。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充分尊重团队成员的国别与文化背景,能够融洽人际关系、促进相互理解、达成思想共识,将个人努力与实现团队目标有机结合,在团队合作中展示自身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积极的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助于个人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不断学习适应,发现机遇开拓创新,发明创造新产品、新技术,促进“一带一路”的创新发展。危机处理能力主要表现为稳定成熟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身体素质,能灵活冷静地应对生活与工作中的高强度与强压力,以及商务纠纷、安全突发事件等重大问题。
4. 国家文化信念。国家文化传播对于深化“一带一路”八项行动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用。国际化实用型人才需肩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对中华民族基本价值的认同。国家文化信念是指对国家在社会、价值观和行为等方面所持有的共同观念,只有具有国家情怀和文化自信的国际化实用型人才能够以开放的心态适应世界多元化发展态势及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考验,才能在与“一带一路”其他国家的文化互动过程中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并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将直接有助于塑造我国国际形象,凝聚中国与沿线各国的共同文化,增进各国政府与人民之间的理解与信任。
二、国际化实用型人才的专业需求
八项行动提出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开展务实合作、促进绿色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支持民间交往、建设廉洁之路、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6],涵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方式转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创新等方方面面,为高校服务国家建设、培养国际化实用型人才指明了方向。以下是基于八项行动的国际化实用型人才专业需求分析。
(一)语言类相关专业
语言互通是“一带一路”的基础,是实现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桥梁。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用的官方语言共有54种[7],涉及俄语、阿拉伯语、乌尔都语、土耳其语、塞尔维亚语、立陶宛语、爱沙尼亚语、波斯语、印地语、希伯来语、捷克语、老挝语、泰语、印度尼西亚语等。随着“一带一路”参与国的增多,国际金融、丝路基金、外贸公司、国际物流、海关边境、民生援助等众多合作项目对于能够流利沟通、翻译和理解各国语言和文化的人才需求将大幅增长,因此,高校应注重培养外语专业人才尤其是阿拉伯语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小语种人才。
(二)基础设施建设类专业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八项行动建设的优先领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而这些都需要大量基础设施建设的专业人才,如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等专业的人才。同时“一带一路”八项行动战略无疑将掀起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高潮,从而在基础通讯、材料、建材、化工、电力以及房地产、民生工程等领域引发投资与建设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此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系统性的实施工程,与之相配套的境外水利专业人才、地质勘探监测专业人才、防灾减灾专业人才也十分紧缺。
(三)交通运输类相关专业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构建涵盖陆、海、天、网的全球互联互通网络[8],“一带一路”八项行动再次提出要会同各方搭建以铁路、公路直达运输为支撑的亚欧大陆物流新通道,积极推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加快陆海新通道、空中丝绸之路建设。高校应大力培养、输送各类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如航运及水路运输、公路及道路运输、铁路及轨道交通、航空制造及运输、邮政及物流快递、国际运输信息管理、现代化机场和码头管理等人才,这类专业人才将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网络互联互通水平,有利于加强我国与沿线各国的紧密联系。
(四)信息技术类相关专业
随着数字经济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带一路”八项行动国家间的深度互通对信息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八项行动提出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和“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需要提高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畅通信息丝绸之路,推进跨境光缆建设,完善空中(卫星)信息通道,发展数字经济、电子物流、跨境电商等。这些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光电通信、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信息类专业人才,他们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动数字化经济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能源类相关专业
“一带一路”能源产业发展有助于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9],近10年来中国能源企业积极参与札纳塔斯风电场、图尔古孙水电站等各国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已成为整个中亚地区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合作伙伴[10]。“一带一路”八项行动将促进与沿线诸多国家在能源设施、能源运输、能源资源深加工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等领域合作,以及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深入合作,这需要大量新能源开发、油气井工程、矿物加工、能源基础设施技术管理等专业人才。高校应重点培养精通可持续能源技术、具备环境保护意识、熟悉能源市场和能源合作政策的能源类专业人才,从而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低碳发展。
(六)医疗、生物类相关专业
“一带一路”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健康发展之路。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医疗救助、疫情监护、医药研发、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需要医学类专业人才的支持,如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中药学、医学技术、护理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等专业的人才。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为发展中国家,生物产业水平落后,但却有着丰富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机体等生物资源,具有潜在的经济、科研价值,因此也亟需大量生物科学、生物制药、生物医药与健康、生物化工等相关专业科研人才。
(七)现代农业类相关专业
“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属于农业国家,农业人口多,农业GDP占比高,农业发展需求大。现代农业与食品类相关专业的国际化实用型人才有利于推进农业国际协作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高校应重视现代农业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园艺技术、检疫技术、饲草生产技术、农业设施与装备、现代农业装备应用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观光农业经营与管理、海洋开发与应用、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营养与健康、酿酒技术、食品贮运与营销等专业人才的培养。
(八)国际经贸、国际法务类相关专业
“一带一路”项目的资金主要来自各国主权财富基金丝路基金,以及亚洲基金基础设施投资银行[11],2024—2028年,中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有望累计超过32万亿美元、5万亿美元[12],庞大的国际金融贸易市场需要大批国际经贸类相关专业人才来支撑。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司法制度不尽相同,国际投资、国际贸易、国际税收、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商务争端解决等一系列工作,离不开通晓国际贸易法律、国际投资法律以及能应对跨国公司运营法律风险的国际法务相关专业人才。据此,高校应加大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税收、国际财务、国际法务、国际仲裁协定等相关专业学生的培养力度,满足“一带一路”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的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