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思政课”理念的形成逻辑
作者: 逄红梅 李晗 王有良
[摘 要] 集政治属性、育人属性和社会属性为一体的“大思政课”作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最新成果,其形成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从理论逻辑看,“大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人学观和社会观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从历史逻辑看,“大思政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政课建设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的深刻总结;从现实逻辑看,“大思政课”是时代新人培养的现实需要。深刻领悟这三重逻辑及其内在辩证统一关系是全面把握“大思政课”的内涵价值、功能实现和科学善用的根本前提。
[关键词] 新时代;“大思政课”;主流意识形态;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5843(2024)02-0049-06
[DOI] 10.13980/j.cnki.xdjykx.2024.02.008
党中央历来重视思政课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把关定向。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有关“大思政课”的重要讲话再一次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新方向,赋予了新课题。“一定要跟现实生活结合”的“大思政课”建设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背景下,全力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进路。
自“大思政课”理念提出以来,学界对其科学内涵、时代价值、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探究,并提出诸多有价值观点。从总体上看,“大思政课”是科学理论与时代特征、社会实践结合的思政课[1],是在既有思政课建设的现实基础上,全方位运用现实世界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资源和素材,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使思政课抽象理论回归现实生活,着重提升育人效力的一种新课程形态。但从研究主题上看,对“大思政课”理念的形成认识尚需加强。尽管有的学者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课程建设的历史回顾和现实语境方面对“大思政课”溯本寻源,但相关研究均服务于各自主题,呈分散性。而系统性把握“大思政课”形成逻辑,才能更好地审视“大思政课”的内涵价值和功能实现。因此,面向新时代“教育三问”这一根本问题及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任务、新要求,深刻揭示“大思政课”理念形成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及其呈现的政治属性、育人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关系(见图1),对善用“大思政课”,切实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思政课”理念形成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活动的科学理论体系,对“国之大者”的思政课,尤其是“大思政课”理念形成同样有着重要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人学观、社会观不但从本源上回答了“教育三问”,而且还为“大思政课”理念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学理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是“大思政课”理念形成的政治前提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2]。这一论断既深刻揭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关系的唯物史观,也开创了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思想政治教育观。每一个社会甚至是每一个时代都有与其相适应的主流意识形态,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教化活动在历史上的客观存在成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遵循。立足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结合时代发展条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批判当代世界仍处于活跃状态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最新表现,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自觉。“大思政课”正是基于当前“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和新发展阶段战略安排,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科学理论与时代特征、社会实践相结合,将学校课堂与社会课堂相结合,赋予思政课更加宽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重要的责任使命。作为思政课的一种新形态且反映一定时代特质的“大思政课”,从人类客观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出发[3],扎根现实社会认知武装青年头脑,发挥思政课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观教育和批判解放功能,最终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诠释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的政治属性。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是“大思政课”理念形成的价值遵循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终生探索的核心主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目标指向和终极情怀,其作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核心内容,随着时代发展变得日益深化而具体,愈加凸显马克思主义人学“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含有阶级性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正以科学视野关注人的解放和人的个性发展[4],这种建构在“人”的基础上的社会实践活动最本原的目的是促进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其终极价值追求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使人从动物性存在提升到人性存在”[5]。在这种价值实现中,“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6],因此马克思主义人学中的“人的需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因。人的需要的客观存在性和复杂多维性要求思政课教学只有遵循人才培养和学生认知规律,满足多元且个性的发展需求,才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发挥社会功能。但是,当前思政课教与学“两张皮”现象有违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思想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实践,引发教学供需矛盾。而“大思政课”理念正是突破传统思政课教学时空限制,开展供给侧教学改革,将学生与社会生活拉近,由重“教”向重“学”转变。实践中既要全面把握共性教育的基本要求,又要充分考虑个体成长的现实需求,聚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于一身的“时代新人”,最终为“现实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敞开无限的教育实践空间。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大思政课”理念形成的道路指南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现实的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存在,其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这也是马克思基于实践观点提出的一种具体的、历史性的社会观。他认为“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8],而应将社会看作是“人的实践活动产物,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构建的社会关系网和交往体系”[9]。据此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基于社会现实的实践活动,关注社会关系中的人并通过社会关系来实现对人的理解和把握,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回到社会”,引领社会生活,完成服务社会的价值目标。这也正如“大思政课”所强调的,“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0],既道出了当前思政课存在的问题,也指明了思政课发展方向。紧紧依赖社会支持,有效回应社会,融入社会生活,将思政课堂向社会延展,倡导“向社会课堂走出去”“从社会生活引进来”的“大思政课”双循环模式,才能直面真实的社会群体,进入并理解社会关系中的人,回应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现实的人”是在社会生活中的人[11]。而观照每个“现实的人”的精神交往和思想互动,把握其本质性与规律性,才能增强思政课的社会生命力,提升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政课与社会之间日益趋强的勾连性有助于思政课为服务社会献策,充分发挥其内在的社会功能。
二、“大思政课”理念形成的历史逻辑
“大思政课”作为一种划时代的教学活动产物[12],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思政课演变发展的历史必然。党中央在不同历史时期,结合历史使命、时代任务和社会现实一以贯之地重视思政课建设。其发展中日益趋强的意识形态教育、立德树人教育和社会延伸性教学,为“大思政课”理念形成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意识形态教育趋强是“大思政课”理念形成的使命担当
“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13]作为思想教育重要构成的高校思政课,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从薄弱初创到发展壮大的不同历史时期,日益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主渠道、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旧社会交替时期,不断调整的思政课重在教育引导学生、肃清旧思想、巩固新政权,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领导地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思政课进行多次调适但许多优良传统被片面理解,时断时续教学中弱化了甚至严重破坏了思政课的社会声誉和教育效果,导致思想教育工作“假”“大”“空”现象严重,经济社会发展受阻。此后党中央在拨乱反正中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强调“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14]。改革开放后党中央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动意识形态建设工作重新步入正轨。这一阶段受内外部社会环境影响,恢复中的思政课虽有创新,但价值引领作用不明显。邓小平同志曾多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放松,特别是在南巡讲话后,加大了意识形态领域教育,思政课也与时俱进,发布了“98方案”“05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极端重要”的重要论述,再次将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的思政课提到更高的战略位置并予以高度重视,旨在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抵御资本主义强大的“和平演变”攻势和意识形态渗透,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同时在推促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方面,也不断改革创新。而具有充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粘合剂作用的“大思政课”,就是有机融合社会大课堂中的资源和素材,旗帜鲜明地向青年学生传递党的声音,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汇聚磅礴力量。
(二)立德树人教育趋强是“大思政课”理念形成的时代必然
从中国教育史上看,德育始终处于首位。这也是我们至今所大力提倡的教育本质——立德,通过正面教育引导人,再以合适的教育塑造人,即为教育目的——树人。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其目的在于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种“让人成为人”的立德树人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立足人的全面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持续探索“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之问,并在高校思政课建设方面作出与时俱进的回答。新中国成立初期设置的思政课重在转变和改造学生思想,使学生将革命的世界观、人生观与社会主义建设相联系,保持为人民服务的热情[15]。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针对知识分子缺少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问题,强调“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16]。这一时期思政课调整重在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和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提升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认识。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加强各级学校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具体实践中善于抓住重要时间节点、重要事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趋势愈发明显。
党的十八大后,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地位与日俱增,尤其是处于“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迫切且必须。这一时期思政课在历史继承基础上全面创新,三全育人、课程思政等探索使“大思政课”格局逐渐清晰。思政课在置身于“两个大局”和百年党史实践中,集课堂内外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向学生阐释世界大势、时代大潮、国家大局、社会大观和人生大理,践行“四个服务”时代使命。这样铸就的“大思政课”教育理念和科学内涵,是课程发展的时代产物和历史必然,能更深层次引导学生全面、客观、立体地感知社会生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社会延展教学趋强是“大思政课”理念形成的实践要求
社会生产活动中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了特定的时代背景,也决定了兼具政治属性和育人属性的思政课教学必须遵循社会生活所赋予的时代特点与要求,立足现实条件和现实社会,向社会延伸式教学,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引导作用。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思政课顺应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任务调整、党的理论创新、教育理念变革和代际特征变化,不断向外发力,聚焦国家需求,回应现实社会期待[17]。新中国成立初期强调高校课程要“力求与国家建设的实际相结合”[18],同期思政课教师队伍在规模和质量建设上也不断加强外延,如成立全体政治课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的政治课教学委员会、设立承担教员政治理论学习的政治辅导处等。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着重以研究中国实际问题为中心,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必须创新性地吸收我们老解放区的政治课教学经验,号召“每个学生必须参加一定时间的生产劳动,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理论认识”[19],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师生将科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能力,发挥了生产活动的教育引导作用,体现了教学内容和空间的延伸。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国家战略重点向经济建设转移,增强学生辨别能力,消除错误思潮,思政课教学在重点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基础上不断向外延伸,面对学生普遍关心的形势、人生、理想、民主等方面问题,相继开设了“形势与政策”“大学生思想修养”等课程,发动广大教师、干部和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形成更为宏大的育人队伍。这一时期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思政等陆续成为思政课教学的有益补充。